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14-09-03程创显
程创显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思潮进行了分析。重点针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倡导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思潮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 大学生思想 影响
一、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
(一)各种社会思潮以理论观点的新奇性来吸引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思想文化领域相对落后封闭,因此,当国门初开之际,各种各样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来说十分新鲜,当时大学生也是以急切的心态寻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思想武器,在接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过程中,主要以理论的正确性和观点的完整性作为接受标准,各种社会思潮也主要以理论的形态来吸引大学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在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交流、交融、交锋中败下阵来,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吸引大学生已经不太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会思潮改变了策略,并不是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吸引大学生,而是采取标新立异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这既表现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其影响大学生的局限性。
(二)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相互渗透性加强。
20世纪80年代,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思潮主要以哲学思潮为主,一些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某个思想家,比如尼采、弗洛伊德、萨特、马斯洛等思想的学习和宣传来获得,各种社会思潮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并没有显示出相互联系的特点。在调查中发现,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公共知识分子等思潮并没有明确的思想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多地把这些思潮看成是同一思想基础和内容的东西,甚至把各种思潮相互混淆。各种社会思潮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反映和表现,它的主要目标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抵消和消解,它主要迎合的是人们对自然主义和自发思想倾向的一种盲从,表现的主要方式是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相背离的。
二、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偏情型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更直接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往往感官刺激大于理性分析,对现实感受或易于感觉到的思潮很快产生共鸣,例如有关生态破坏、腐败现象、人品伦常、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方面的社会思潮易于引起他们的关注和留意。西方社会思潮往往从这方面入手腐蚀大学生,冲击我们的优良传统道德观念。重理型社会思潮传播虽然不那么直接、迅疾和广泛,但由于其内涵的深邃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更加深刻持久。正确的重理型社会思潮发挥作用,能产生高尚持久的道德情操,错误落后的重理型社会思潮一旦产生影响,有可能内化成大学生的腐朽的道德观念,往往很难扭转和改变。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成熟阶段,实现人生价值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但是由于他们思想政治上还不成熟,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不时会出现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失落感和迷茫情绪,而社会思潮的传播恰恰为迷茫中的大学生提供了某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进步的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思潮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
(一)通过多元化渠道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社会思潮传播途径甚多,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外活动、学术会议、师生交流、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都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思潮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渠道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以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大学生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高校风尚,牢牢把握社会思潮的主流方向,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增强其作为主导思想的号召力和竞争力。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客观评价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社会思潮
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鉴于社会思潮的潜隐性,社会经验和理论功底略有欠缺的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难免存在着模糊乃至错误的认知。对待社会思潮,既不能“谈潮色变”,也不能不分析、不批判地听之任之,更不能盲目推崇。对待社会思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客观公正评价各种社会思潮,提高大学生对各类思潮的鉴别能力,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炳权,梅荣政.论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控制[J].求实,2012(11):81-83.
[2]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8l-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