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绿地系统的避震减灾规划设计研究

2014-09-03伟,沈

四川建筑 2014年5期
关键词:避震城市绿地救灾

肖 伟,沈 一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近年较为频繁发生的大小地震向国人警示了我国是一个多震害的国家,据中国地震局官方数据,发生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在我国。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1]。然而目前我国受过大地震灾害的城市在地震中显得措不及防,灾后城市绿地的避灾、救灾功能发挥得不太明显。以四川省的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例,这些山地城市震灾后,绿地规模远远达不到城市人口的避灾容量,安全的绿地空间也稀少,人群均是无准备地四处寻找安全区域避难,这些都反映出我国诸多小城市亟待改善城市绿地的防灾规划和布局现状。

1 我国地震灾害概况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时发的国家。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0 000人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据统计,20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火、泥石流、滑坡等总人数的54 %,单从人员的死亡数来看地震可以说是群害之首[2]。

2 我国中小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现状和防灾能力

在近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暴露出了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设施建设存在着突出问题:中小城市公园建设滞后,作为避难场所的绿地开敞空间严重不足,现有城市公园更缺乏必要的防灾功能设计。对于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较为完善的城市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绿地据点分布不均匀,防灾绿地的服务半径未能覆盖到整个城区,现有防灾避险绿地主要依托城市公园和广场,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未能起到有效避灾作用等等情况。在防灾避险绿地的选址布局上,很多山地城市为了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往往将城市绿地选址在地势陡峭、地质不稳定等较易发生垮塌和次生灾害的地段,并不能保障群众避震减灾时的人身安全。山地城市由于道路狭窄,使得道路绿地也未能发挥好缓冲坠落物体和群众避难的功能,不能为疏散和救灾通道提供有效庇护。

3 城市绿地避震减灾功能探讨

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城市绿地空间开敞,建筑物少,植物大多不会因地震而倒伏,因此理想的城市绿地能发挥较大的避震减灾作用。城市绿地的开敞空间如草坪、广场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避难场地,为灾民提供临时的生活场所、救援人员的救灾物资和设备的集散地、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救灾人员的驻扎急救地、救灾指挥部所在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等。城市绿地的植被可以防止火灾发生,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高大乔木可以缓冲坠落物体,抑制建筑构筑物倒塌,植物树干也可以搭设吊床、晒衣,高大独特的植物可以作为震后救援人员判断方位和地址的参照物,房前屋后的树木也是人们准确寻找家园的地标。公园等大型绿地作为群众集中避难的场所,也是空中救援人员明显的救援目标。城市绿地的水体在灾时则可以作为避难群众的生活水源和消防水源。城市绿地特别是大型公园里的厕所、小卖部、饮水系统、园林构筑物、垃圾站、游戏设施等也可为居民避难提供方便,公园管理中心和广播系统可以有效指挥避难群众和及时发放消息,有条件的大型公园可以设置太阳能发电和通信,也可配备应急燃气等帮助灾民解决生活之必需,因此大型公园在避震救灾中的功用是其他城市设施难以比拟的。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平时则可以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以便在灾害发生时有效减少地震所产生的损失。

4 国内防震减灾规划研究概况

我国自古以来在城市建设和避震减灾方面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相比其他大多数国家复杂,城市灾害类型繁多,不像某些国家以一种灾害为主可预防得全面周到,因此近年来一系列地震灾害的发生让我们措手不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国内城市防灾避震工作的重视。近年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加快编制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的通知、国家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试行)》等,这些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对城市防震减灾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借鉴日本的防灾规划进行了台北市都市计划防灾系统的规划。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扩大了市级公园面积,并将公园与救灾通道相连。2003年,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才建成投入使用[3]。国内现行城市绿地防灾专项规划采取的主要方式体系是将城市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划分固定避震减灾公园、临时防灾避险绿地、紧急防灾避险绿地三级防灾绿地体系类型,并研究了群众的避难行为和特征,对不同类型避灾绿地的服务半径和人群容量做出了相应规定,以及划分一级疏散救灾绿道、二级疏散救灾绿道的防震减灾道路通道和隔离绿带[4]。成都在“5·12”大地震后对1993年的《成都市区抗震防灾规划》进行了修编,进一步提高了防震减灾能力。在四川巴中市和乐山市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专项规划中,均对两市绿地系统进行了防灾分区,按固定避震减灾公园、临时防灾避震绿地、紧急防灾避震绿地的服务半径规划避震减灾据点,并提出了绿地防灾改造和设计措施,同时规划将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分离独立发挥作用。

由于我国地震灾害不及日本等多发国家频率高,强度不及它们强,且投入和维护成本高,物资有效期短,地区经济不发达等等因素,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的防震减灾建设情况并不太好,许多城市多无公园硬件设施改造,也无防灾设备物资的储备,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5 国外避震减灾绿地研究实践概述

国外的一些城市十分注重城市避震减灾的规划和建设。早在1693年,意大利海港城市卡塔尼亚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对整个城市的道路进行扩宽并连接各城市广场,改变灾前街巷的凌乱和拥挤现象,并且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进行保护[5]。19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的一场大火几乎烧掉了城市的四分之三房屋,但火灾后芝加哥完成了对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的规划,城市由各条绿带串联起城市绿地节点,从而让绿地空间贯穿整个城市,既将城市各区域分隔开,又形成了城市安全的疏散和庇护通道,不仅有效抵御火灾,而且对抗震避难同样具备很有价值的现实意义。日本处于地震多发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日本在城市防震避震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1947年起日本颁布和修编了十余部针对避震减灾的法律法规,从国家最高层面上来严格避震减灾措施。日本还在城市绿地建设,特别是防灾公园的设计上研究得很是全面,如公园里常年储存有帐篷、灭火器、医药用品以及20年保质期的饮用水等救灾设备,公园的照明设施、无线电、广播等在震后城市设施瘫痪状态下仍能独立发挥作用。日本的防灾公园在园林设施等细节上也考虑进了防灾功能,在避灾时座椅可以改造成灶炉,化粪池顶可以作为应急临时厕所使用等等。

6 城市绿地的避震减灾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专项规划,首先必须以全面调查研究城市各类绿地和人口分布情况为前提,合理确定防灾分区和各级防灾避险绿地的结构功能,然后选定合适的城市绿地改造成为防灾避险绿地,安排相应避震应急设施,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共同协调配合使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密集,中小城镇自然生长情况普遍,城市绿地面积不充裕,防灾设施配备不够等等情况,结合个人在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下面个人提几点在防震减灾绿地规划和设计上的参考措施和办法。

在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系统规划方面,要将城市内能起到避震减灾功能的绿地进行整合,规划城市整体有机的避震减灾绿地系统:公园绿地按城市人口分布和公园服务半径均匀规划防灾公园、临时防灾避震绿地和紧急防灾避震绿地;充分利用城市其它用地类型中的附属绿地,特别是教育用地、居住用地、体育用地等等的附属绿地,使之补充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功能,与公园绿地一并构成城市的避震减灾绿地体系;引入城市外围生态绿地规划形成环绕城市的避震减灾隔离保护疏散绿地类型,防护外界对城市的危害,增加城市人口向外疏散避难的渠道;城市主要道路尽可能规划多版式道路绿化,分别规划救灾通道和疏散通道各自形成独立体系发挥避震救灾作用;城市的河流不仅灾时提供水源,其带状形态有利于联系城市其它避难场所,必要时还可以水路运输物资,因此要注重滨河防灾绿地的防灾规划,使之充分发挥避震减灾功能。此外还要规划控制各类城市绿地避震的安全性:居住区绿地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与人们避难最为直接的绿地类型,这就要求要充分重视居住区绿地的避震减灾规划,提高其安全性能,规划控制足够的绿地面积;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是理想的避震减灾场所,但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使得广场如同一栋建筑的屋顶,因此要控制此类广场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保证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图1)。

在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规划的宏观控制以外还要注重各个公园的防灾设计,在公园的防灾功能区方面,要注重棚宿安置区、医疗救护区、物资集散区、救灾指挥区、防护隔离区等的功能划分;在建筑、服务设施的平灾结合设计方面,要设计能满足救灾物资储备、安全适用的建筑物和提供灾时遮蔽、休息、生火做饭的设施等等;在植物防灾设计方面,要选用油脂少、水分多、树皮厚、材质硬、易郁闭的防火树种作隔离带,如栎树、榕树、珊瑚树等,植物选用以高大稳定的乔木为好,以便搭设吊床;此外,还要注重公园开敞空间的营造,大草坪和大广场由于维护费用高,生态效益低,曾一度受到

图1 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规划结构示意

学界的批判,大水面也由于水资源匮乏和维护成本较高而饱受质疑,然而对于应急避难的防灾公园来说,保持一定规模的草坪、广场十分有利于避难人群的安置和人身安全,公园水体也是灾时消防和生活用水的便捷来源。

7 结束语

虽然我国地震频繁度和强度远不及日本,可以不像日本的防灾公园配备完善、先进的救灾储备物资和设施,但要预防大地震的破坏,有必要规划提升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注重城市避震减灾绿地的设计和建设,使城市绿地除了发挥好它平时的生态和景观功能,还要发挥好在城市灾难后提供避难和救灾的重大作用,有效减少震灾损失。生命诚可贵,作为一个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在从事此类防灾规划时,应该做到规划的切实可行,努力探讨研究科学有效的园林绿地避震减灾方法,以保障城市在地震发生后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以上就是笔者在参与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时经过参考相关理论和案例,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得出的思考,有不当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1] 中国地震局网站http://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7/490/20131127151858836596174/index.html[oL]

[2] 中国科普博览网http://www.kepu.net.cn/gb/earth/quake/basic/bsc07.html[oL]

[3] 费文君.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 四川省建设厅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试行)[S].2009

[5] 邱巧玲,古德泉.国内外防灾绿地之比较与我国城市避灾绿地的规划建设[J].中国园林,2008,(12):72

猜你喜欢

避震城市绿地救灾
航母救灾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家中最安全的避震地点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