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2014-09-03雷怡安
雷怡安
对于异乡,打工者就算打工多年依然找不到归属感和亲切感;而在故乡,当青壮年都纷纷出去打拼后,留下的却是孤独的老人和孩子。
作为劳务输出大市的眉山,约有110万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对一个350万人口的城市来讲,这个数字显得过高。眉山市青神县的外出务工人员高达3.5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的约为1.7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17%。青壮年的出走,造成了“留守”问题的出现,且越来越严峻。
在外挣钱还是回到家乡和亲人在一起,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为了老人久违的笑颜
已满51岁的施桂君去年才从江苏的张家港回到眉山,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她的丈夫。2005年,42岁的施桂君和丈夫商量趁着还有点儿体力,到外面去多挣点钱。于是,当年他们就一起到江苏张家港一家纺织厂打工,每月工资3000~4000元不等。
然而在眉山的老家他们还有一对80多岁的父母,一辈子住在偏远的农村。老人住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老屋,屋子已显破旧,下雨天,雨水还可能飘到屋里,淋湿家中的家具。但是由于年纪大了,老人也没有办法去补救,只能将就着度日。
离乡8年的时间里,老家的父母俨然成为旁人眼中的留守老人,施桂君夫妇俩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回到老家看望父母。施桂君说:“父母没有向我们抱怨过。”但是她心里清楚哪里有不愿意儿女在身边的父母。
2013年,施桂君和丈夫决定回到眉山,一来是因为自己的年龄也大了,不适合再在外面打工,二来他们也懂得年龄越来越大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这时他们听说眉山为了吸引当地劳动力回乡就业并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特意举办了好几次大型招聘会,并给出了不错的支持政策。
在青神县就业局2013年举办的招聘会上,施桂君找到了一份制造橡塑的手艺活儿。每天8点钟上班,中午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6点下班。遇到订单多的时候,就偶尔加加班。虽然2000多元的月工资不能和外出打工相比,但对于自己的选择,施桂君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从父母脸上她看到了久违的笑容。
为了孩子期盼的眼神
2014年3月,30岁的李玲在青神县老家找到了一份在玩具厂做布偶玩具的工作,而在这之前的十年时间里,她几乎全部时间都待在广东打工。2003年,李玲和同乡七八个小姐妹一起去了广东那个充满了诱惑力的地方,她们想在那里挣很多钱,变成有钱人。十年的时间里,她在电子机械厂做过小时工,在餐馆里当过服务员,十年过去了,李玲发现自己对于这些城市来讲仅仅是个外来者,而此时的她已与同在广东打工的一名同乡男青年结婚生子。
当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李玲更加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融入这个城市,不只是外来打工者孩子上学贵,连找到一所好的学校都成了一个大难题。如果选择私立学校,每个月几千元钱的费用又让李玲发愁。万般无奈下,他们决定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幼儿园。
而让李玲始料未及的是,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活泼外向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就连和在外打工的父母通电话,也不肯多说一句话。此时,学校的老师也给李玲打来了电话,说孩子性格很内向,常常一个人在操场的一角发愣,也不愿意和老师、小朋友交流。听了老师的话,李玲着实被吓了一大跳,在失眠了几个夜晚后,她和丈夫商量,还是回老家吧,要不然孩子的前途就会毁了。
在她回来后不久,县委、县政府就为春节期间如候鸟般“迁徙”的农民工举办了几场现场招聘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玲去了招聘会。凭借着在广东10年的打工经验,她找到了一家为国外生产布偶玩具的工作,按照计件量算工资,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李玲感到庆幸的是,待在家的这几个月,孩子和她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晚上,孩子也常常跑到她的房间里要和妈妈挤在一起,说很多话才睡觉。对于孩子的变化和现有的工作,李玲很满意:“还是回家好,在外挣钱再多,也不及回家和家人待在一起好。”(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