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和笔墨:山水画品评标准
2014-09-03文瑞杰
文瑞杰
【摘要】气韵一词,来源于谢赫的《古画品录》,其提出了著名的绘画品评六法论,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自他提出“六法”以来便成为中国绘画品评的重要标准。五代以降,笔墨有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用笔、皴法都在此时纷纷亮相,后来的各种笔法和笔墨语言可以说在此时已基本形成。
【关键词】气韵 笔墨韵 律感
谢赫是南朝梁齐间的画家和理论家,著有《古画品录》一书,气韵便是六法中的第一法。
南朝以降,中国绘画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画家开始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从“六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绘画综合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以此推之,当时还未有笔墨之意识,其画主要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此亦是当时最基本的绘画方式。追根溯源,可以发现绘画最主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在六法中就是气韵生动的问题。徐复观认为:“气韵生动乃是顾恺之的所谓传神的更明确的叙述。凡当时人伦鉴识中之所谓精神、风神、神情、风情都是传神这一观念的源泉,当然也是形成气韵生动一语的源泉根据。”依徐公之言,“气韵生动”四字可谓“神”的观念的具体化,这非常值得我去研究一番。邓椿《画继》进一步说明了气韵与神的关系,“画之为用大矣,而所以能曲尽直,一法耳。一者何为?日传神而已,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这样看来,基本上可以说“气韵”便是“神”。
气韵是对传神的进一步发展,然气韵和传神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传神只是一种表达精神的要求,而气韵则对画的形式也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只有体现出了气韵的画才能更好地体现精神。气韵,也可以说是一种传达了内在生命力的外在形式的韵律感。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元代时期的绘画是最重笔墨的绘画时期。纵观元代大家的绘画作品,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六君子图》、黄鹤山樵的《青卞隐居图》、吴镇的《渔父图》等便可发现,这些传世名画确实颇为讲究笔墨,也是笔墨在明清时形成独立审美标准之滥觞。然黄公望在《写山水决》中说到:“作画只是个理字最重要。”这样看来最为重要的笔墨位置何在?故元代绘画重笔墨轻物象的言论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因为笔墨在元代并未独立,而是元人在宋人的笔墨基础上有所发展,把宋人的文人画影响推得更远而已。
明清之时,笔墨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凌驾于绘画各因素之上的独特审美标准。董其昌云:“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当时以董其昌、“四王”引领的仿古可谓盛极一时,这样的风气在中国绘画史中尽然影响了三百年之久,然而在三百年之后,“四王”之风被历史所抛弃,而原因竟然是复古。上世纪是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当然一味地“复古”就不合时宜了,在明末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倡导文人画与笔墨之前,中国画坛并未有人真正提出过笔墨。笔墨为何在当时成为大家追求的对象呢?这是因为中国人的绘画思维可以说是意象占主要的,在意象思维中又有造型思维,而这里所谈的笔墨就是意象的东西,它是从属于古代哲学的精神层面的范畴。因为在艺术上对真实现实的再现的要求,相应的造成了笔墨本身复杂形态的变化。加之自唐以来对以书入画的要求的提出,因此笔墨变得越来越讲究起来。由此看来,笔墨及笔墨思维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是非常重要的。然今人对笔墨也是颇为讲究的,那么,笔墨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笔者看来,其一,中国绘画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真实形色的再现,而是以笔墨概括物象来创造意境。其二,在作画过程中,复杂和较抽象的对象则一般处理成笔墨关系。其三,从自身喜欢的笔墨出发,主动选择表达对象,笔墨有助于形成独特个人风格的绘画题材。
综上所述,“笔墨”已成为中国画的底线、灵魂之说已成定论毋庸置疑。纵观20世纪中国画坛,有讲究传统笔墨的黄宾虹、潘天寿,也有转换传统笔墨的林风眠、吴冠中,由此证明,今天的审美标准已不再唯一,多元化的审美标准已势不可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