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水农技服务走好“最后一公里”

2014-09-03文图

当代陕西 2014年7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农技中心

文图/杜 飞(本刊记者)

白水农技服务走好“最后一公里”

文图/杜 飞(本刊记者)

把农民需求放在首位,变“由上而下”为“自下而上”,白水农技推广正在悄然改变。

收水乡收水村有机苹果实现“双万”,亩产值过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雷牙镇刘家卓村旭峰蔬菜专业合作社年销售蔬菜400万斤,收入600万元;林皋镇吴尧村小麦测土配肥试验田,每亩增产20%……这是白水县农业技术推广带来的丰硕成果。

《当代陕西》记者从白水县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白水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改变传统推广模式,围绕产业抓服务,想农民所需,以灵活的培训方式,培育农技人才队伍,搭建自下而上、双向互动平台,实现农技推广新模式,打通农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流动课堂 农技推广“面对面”

“进入4月以来雨水较多,是果锈病的易发期,一定要及时喷洒三唑类杀菌剂,千万不可大意……”6月12日上午,史官镇南彭衙村王稳民家的果园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的专家们,正给十几位果农讲授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边是政府为加快“科技兴农”在积极采取措施,另一边是农民群众在科技需求上“喊渴”。分析原因,主要是以往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效率太低。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要让农技人员与农民面对面。”白水县农业局副局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武昌盛说,“想让农民接受你、服气你,必须走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说出个子丑寅卯,干出一二三四。”

今年2月中旬开始,白水县农业局、县农技推广中心在全体农技人员中开展“一线流动农技课堂”活动,改变以往集中培训、统一授课的传统模式,把农技课堂从村会议室、小学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将新技术、新方法送到农民手中。

林皋镇云门村刘军田家的圣女果叶子有些泛黄,与他家一样,邻居的大棚里也出现了类似症状,几个人合计着给农技中心打电话,请专家来“把把脉”。

两天后,由县农技中心土肥站、植保站、蔬菜站三位站长联袂主讲的“圣女果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专项技术综合培训会”在刘军田家的蔬菜大棚边举办,附近七八个自然村的300多名群众赶来听课。

类似这样的大型农技生产现场培训,今年已是第7场了。培训内容从苹果绿色防控到大棚蔬菜管理,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根据农时农事,分区域、分季节开展,课程表全由群众安排,哪里有需要流动课堂就开到哪里。

从“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到“群众要什么教什么”,是白水县农技推广工作的一大转变。这种自下而上的农技推广模式,能迅速、直接地将农业科技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陈书明是西固镇南峁村村民,他看中央七台《致富经》栏目报道了山东农民靠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了家,想起自己刚刚承包的500亩玉米,当晚,他就拨通了农技中心技术咨询电话。

令陈书明感到意外的是,第二天早上8点,县农技推广直通车就开到他家的玉米地头,县农技中心土肥站站长张考学来为他讲解急需的新技术。

“测土配肥说白了就是测量土壤成分,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实现养分平衡供应,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张考学说,“由于需要专业的测量仪器和数据分析,农民在操作中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就需要我们农技人员进行跟踪指导。”

与动辄几百人来听课的大型培训会相比,这种“私人订制”式技术服务是“一线流动农技课堂”的常态。

农技中心为此专门成立服务领导小组,书记马国民任组长,各站站长及全体农技人员共同参与,实行包村到人,每村明确一位包联农技人员,量化任务目标,依据包联村组农户的需求,每月初制定“一线讲堂”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当月农技服务活动。

据统计,“一线流动农技课堂”开展以来,培训农民6000余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8项,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200余次,深受群众欢迎。

秣马厉兵 打造农技人才梯队

农业科技依靠人才。加强农技人员业务培训,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农业科技的新成果、新技术,农技推广的新方式、新方法,是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为此,白水县农技中心利用冬闲,在全体农技干部中组织开展“大练兵”。

白水县东南3个乡镇是近年来新型设施蔬菜主产区。去年秋开始,一些农户的温室番茄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萎蔫现象,试过几种老办法都不奏效,这事儿成了农技中心蔬菜站站长李改完的心病。直到在“大练兵”公开课上,她才将这件心事落了地。

别光讲自己拿手的,要讲群众真正需要的,“大练兵”之初,农技中心就给大家立下规矩。

“为何不利用这次机会,把困扰的问题解决了。”李改完明确了目标,她的公开课被排到了12月6日,PPT课件她只用一周就制作完了,然而准备工作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白天咨询西农专家、晚上查资料。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李改完跑遍县东南蔬菜产区农户的番茄大棚,拍摄了数百张病株照片作为课件配图,在一个月的学习、积累、分析、总结过程中,番茄萎蔫死亡的原因渐渐显现。

“气温异常、光照不足导致的灰霉病传播和未能及时轮作倒茬,是温室大棚番茄发生萎蔫、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讲台上,李改完以《日光温室番茄萎蔫死亡常见原因分析》为题的公开课,赢得了台下的一片掌声。

这种中学语文教学法里“讲公开课”的方式,是农技中心主任武昌盛想到的,语文老师出身的他明白,实战课堂最能锻炼队伍,“在内行面前能讲得头头是道,到了田间地头才能游刃有余。”

在白水,曹谢虎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他是白水最早培育出的“土专家”。

“农技推广,仅仅依靠县乡农技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要想让新技术、新理念在广大农村扎根,还是要依靠曹谢虎这样的土专家、田秀才。”白水县农业局局长雷亚洲说。

基于此,白水县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135”人才培训工程。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试验站为依托,县农技人员为骨干,由1名西农专家带3名县级技术员,每名县技术员辐射带动5名村级技术能人,用逐级扩大规模的方式,按照“一村一个信息员、一组一个技术员、一户一个明白人”的要求,将农业人才培养一直延伸到户。

目前,全县已组织开展科技培训上百场,培养农民技术员1000多人,白水县农技推广人才梯队正在逐渐完善。

村级站点 农技推广“基地”

申丽是白水县农技中心植保站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十几年,她深知一项新技术教给农民容易,要推广开却难得多。

拿雷牙镇东方城村苹果示范基地来说,2008年就在这里召开了全省绿色防控技术现场会。可直到去年,仍有少数果农在防治病虫害时还将农药喷得像下雨一般。

原因何在?一组数字足以说明。全县19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2万亩,专业农技人员不足60人。

“现在全农技中心一线同志每年下乡时间超过四分之三,还是满足不了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申丽说,面对人员不足与群众需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从今年初开始,白水县农业局以村集体组织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依托,农业科技爱好者和产业大户为代表开展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统一人员、职责和服务规范,下拨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

刘三仓是东方城村苹果种植大户和“土专家”,今年4月,他被村民选为村级农技服务站站长,如今他在村子里有了新绰号——“班长”。

“我的任务,就是照着农技中心下发的科技入户简报,领大家施肥、除虫、喷药。”刘三仓说,农技中心每月提前下发下个月的科技入户简报,提醒应注意防治的病虫害、如何施药、配比多少,他则像个“班长”带领村民“按课表上课”,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随时打电话请教农技专家。

截至今年5月,白水县194个行政村的村级农技服务站全部建成,由村民选举和自我推荐选举出的站长全部到位,“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村民”的农技服务模式,成为连接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之间的纽带。

这种模式大幅提升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今年绿色防控技术不论推广面积还是效果,都是最好的一年,有了村级服务站带动辐射,农技推广员和村民都省力省心。”申丽说。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农技中心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