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阮玲玉的尴尬错位
2014-09-03陈乱乱
本刊特约撰稿 / 陈乱乱
两代阮玲玉的尴尬错位
本刊特约撰稿 / 陈乱乱
复排话剧《阮玲玉》的徐帆,在对的年纪无法体会阮玲玉的处境,在对的处境又少了阮玲玉那份天真。
话剧《阮玲玉》
演出时间: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12日(周一休息)每晚7:30
演出地点:首都剧场
编剧:刘锦云
导演:林兆华、任鸣
舞美设计:黄清泽、吴穹、李果
灯光设计:霍焰、李聪
主要演员:徐帆、濮存昕、孙星、
苗驰、李珍
20世纪30年代如日中天的女明星阮玲玉,留下一纸疑云重重的遗书,在纷扰之中吞下安眠药,香消玉殒。无论生前身后,阮玲玉这个当年的话题女星,都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谈资与想象。她参演的电影红极一时,银幕之外她与张达明、唐季珊、蔡楚生的爱恨纠葛也令人不胜唏嘘。50多年后,根据她的经历改编的电影和话剧相继面世。彼时的“银幕花瓶”张曼玉在关锦鹏的电影中演活了阮玲玉,加冕柏林电影节首位华人影后。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初出茅庐的“小青衣”徐帆,则以话剧《阮玲玉》在中国戏剧的最高奖梅花奖上折桂。
作为北京人艺一出为数不多的“女人戏”,《阮玲玉》在2013年末的复排算得上是戏剧圈的一件大事。令人意外的是,1994年首版的女主角徐帆也宣布回归,与“阮玲玉”再续前缘。一般大腕名角儿都不愿再碰已经成功的角色,一来难以超越自我,二来观众期待过高,总是吃力不讨好。更何况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徐帆是家喻户晓的名演员,演技早已获得认可,与导演冯小刚的婚姻也让她不时成为话题焦点。与“阮玲玉”的再次相遇,于她,为的是再续前缘。“在阮玲玉的年龄,我没到那地位,也没有担起家庭责任,演她还是轻了。现在都合适了,只是年龄大了。好在舞台剧对年龄要求不是太苛刻,所以当年缘分未尽,现在就续上了。”接受采访时,徐帆如是说。
话剧《阮玲玉》是剧作家刘锦云与导演林兆华,继上世纪80年代《狗儿爷涅槃》取得成功后的又一次合作。故事的主场景在一个摄影棚里,阮玲玉银幕内外的故事被交织讲述,舞台时空转换自如。与关锦鹏的电影不同的是,话剧将阮玲玉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葛作为唯一主线,阮玲玉的情感世界被面面俱到地交代,最后毫无意外地导向“人言可畏”的终局。而电影版却将阮玲玉的银幕之旅作为与她感情生活并行的另一主线,同时,外部视角的加入也十分精彩,阮玲玉的朋友对她的回忆,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态度,影片里均有涉及。两相参照,电影版带出了主创的思考,今天再看仍值得品味。话剧却照搬了一个身陷新闻(还不是绯闻)的当红女明星的私生活,怎么看都比每日见诸网络报端的娱乐新闻逊色太多。
回看演出录像,徐帆称过往的表演“太可怕”。确实,话剧《阮玲玉》一板一眼的“人艺范儿”与银幕上千娇百媚的阮玲玉差距不小,但至少当年风华正茂的容颜和不管不顾的激情是可信的。而在眼下这一版《阮玲玉》中,剧本和导演手法基本上复制了原版。张达明成了张四达,与阮玲玉合演一出“少爷爱上用人女儿”的经典桥段。只是徐帆与苗驰,活脱脱一对“母与子”,少男少女的纯真之恋,实在无迹可寻。唐季珊成了唐文山,这个成熟稳重、浪漫多金的富商倒是被濮存昕拿捏得入木三分,一段“贴身热舞”跳得比徐帆都妖娆,更成功俘获台下女观众的芳心。导演蔡楚生变身穆天培,秘而不宣的好感被改写成“穆大师”对阮玲玉的单恋与守护,不妨看作韩剧标配的苦情“男二号”。只有阮玲玉还叫阮玲玉,至于是那个阮玲玉吗,仍值得怀疑。19年前徐帆的“阿阮”,尽管表演生涩,用力过猛,至少娇俏可人、青春无敌。如果说阮玲玉是年轻身体里住着的苍老灵魂,那么如今的熟女徐帆,以熟透的外表成功诠释了一个超然物外、大义凛然的革命女战士,最后舍生取义,为的是自证清白。
在20世纪辛亥革命之后,国内一度兴起男女非婚同居的风潮,同居跟今天一样,算不上什么耸动的字眼。阮玲玉的悲剧与自身性格和遇人不淑皆有关系,“人言”,也许还在其次。如果没有张达明的以怨报德、唐季珊的朝三暮四、蔡楚生的懦弱无为,阮玲玉未必会选择一死了之。我想,如果像话剧一样将阮玲玉之死简单解读为感情的失败,又经不起流言蜚语,传奇何以为传奇,是否太看轻了这位一代名伶?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媒体曝出,阮玲玉著名的遗书实为唐季珊伪造。1935年阮玲玉自杀身亡,《联华画报》刊载这封遗书后的20来天,《思明商学报》就登出了真正的遗书。原文里没了那句著名的“人言可畏”,阮玲玉含泪写下的是“我何罪何畏?”。
《阮玲玉》剧照。
看吧,连历史都给阮玲玉翻了案,这出话剧在19年后还是稳稳当当如流水账一般照演不误,对剧场之外的真实世界不闻不问,实在令人难有共鸣。对徐帆而言,在对的年纪无法体会阮玲玉的处境,在对的处境又少了阮玲玉那份天真,实在是一个尴尬的错位。
话说回来,“人言可畏”早也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更痛的恐怕是“没人关注”。这是一个“艳照门”都不足以把人逼死的时代,万箭穿心,习惯就好,反正今天烫手的新闻,到明天就成了隔夜的冷饭。台下的观众远远望着台上的“阮玲玉”,阻隔他们的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时间与心灵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