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探索之“让戏曲文化走入孩子的心灵”

2014-09-03张晓洁

教育界·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脸谱成年人祖国

张晓洁

艺术教育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等艺术,还包括戏曲。我认为它与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优美的旋律和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饱含乡土气息的品性,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爱憎分明的形象,委婉曲折清丽的戏曲唱腔,演员的台步招式,戏曲着装的民族意蕴,色彩丰富,构图独特的脸谱造型等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很多戏曲都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对于陶冶幼儿审美情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具有独特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学习戏曲是成年人的专利,不适合儿童。凡此种种,似乎都成了戏曲远离儿童的理由。当我们在找寻年轻人不再喜欢戏曲的原因的时候,是否应该逆向寻思,这些年轻人还在童年的时候,我们的艺术教育为他们做了些什么。直到今天,我们的幼儿园除了让幼儿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和一些几近成人化的儿歌外,还有什么呢?即使在那些有限的儿歌中,又有多少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呢?

幼儿虽然没有成年人那样的嗓音,也没有成年人那样的“腿脚”功夫,但他们对戏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却一点也不比成年人逊色。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戏曲教育、熏陶,有利于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养成对祖国传统戏曲亲切、熟悉的情感。“戏曲教育”是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戏曲片段,利用戏曲优美的旋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对戏曲进行欣赏、模仿、表演的活动过程。例如:在一次艺术活动中教唱《戏说脸谱》时,幼儿欣赏完音乐后,表现出对戏曲音乐的极大兴趣,并能辨别出戏曲的曲调、唱腔以及伴奏乐器与其他歌曲的不同。我知道,期望幼儿像成年人那样弄懂戏曲知识,对戏曲有深刻的理解,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我首先让幼儿初步了解国剧“京剧”中角色的服饰、化妆等特点。“为什么脸谱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脸谱上有块白粉”?“为什么从前的人会穿这样的衣服”……孩子提出了很多疑问。老师向幼儿一一进行了解释: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红脸代表忠诚和勇敢;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者;金色与银色代表神妖。然后给幼儿讲歌词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随后是整段学唱,最后是即兴表演,创编动作。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欣赏、演唱和表演,激发幼儿了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戏曲教育应该不拘一格的,教育活动不只限在幼儿园进行。我还发动我们班家长不失时机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熏陶。如让家长在家陪孩子观看《梨园春》戏曲栏目,带幼儿去剧团了解戏曲知识等,把戏曲活动引入社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环境资源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

戏曲不是外在于我们生活的“高山流水”,而是源于一定地域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产物。戏曲中不少小调,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更容易为一定地域人们喜闻乐见。我们的河南地方豫剧《刘大哥讲话》成了我们班孩子最拿手的戏曲节目,听见音乐就会边跟唱边手舞足蹈起来。尽管幼儿的动作是那么的不协调,腔调是那么的不和调,但是从幼儿的表现中已经有了戏曲表演的萌芽。幼儿已在向戏曲天地走近。

一段京韵、一句豫剧,对于一个客居异国他乡的人来说,那就是祖国和“根”的感觉。对幼儿进行传统戏曲的教育,就是在每个幼儿的内心深处培养对民族、对祖国的一种“根”的意识和“根”的情感。都说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幼苗,假如他们的“根”不是深扎在祖国文化这片深厚的土壤之中,结果会怎样呢?

跨入21世纪的今天,让戏曲文化走入孩子的心灵,对幼儿进行戏曲教育,不是应该,而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脸谱成年人祖国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帖脸谱
我和我的祖国
做个脸谱迎『六一』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成年人的辛苦
灶王爷的“脸谱”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