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9-02廖道龙邓长智伍壮生等
廖道龙 邓长智 伍壮生等
摘要:冬季瓜菜现已成为海南优势特色产业。针对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发展中存在对气候的依赖程度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产品监测体系和运销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瓜菜加工产业薄弱等五大问题,提出了构建瓜菜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大力加强瓜菜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瓜菜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健全市场支撑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冬季瓜菜;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7-0485-02
收稿日期:2013-09-30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编号:2012GA800002);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编号:CARS-25)。
作者简介:廖道龙(1981—),男,湖南衡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蔬菜栽培与育种工作。E-mail:liaodaolong.963@163.com。
通信作者:邓长智。E-mail:dcz138@163.com。多年来,海南省利用得天独厚的光温条件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据2011 年调查统计,全省冬种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7.33 万hm2,年总产量达390 万t,其中280 万t 运往全国170 多个大中城市,为全国菜篮子工程建设及发展海南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1],其中反季节哈密瓜和西瓜等设施产业已成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新亮点。冬季瓜菜已成为海南优势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冬季异常天气发生频率加大,全国对海南冬季瓜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南在我国冬春蔬菜供应全局中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市场消费需求已经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瓜菜消费需求向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2]。海南冬季瓜菜产品的质量迎来严峻的考验,同时随着全国种植结构的调整,在北方大棚蔬菜众兵压境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秋冬瓜菜的冲击下,海南冬种瓜菜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1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1.1海南冬季瓜菜生产还完全处于“气候农业生产”阶段,仍靠天吃饭
海南冬种瓜菜的效益与全国冬季气候异常密切相关,综观2001—2013年冬季(12月至次年5月)全国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发现若当年为冷冬或倒春寒等冰雪灾害严重的年份,也是海南冬种瓜菜价格高、效益最好的年份[3]。若当年为暖冬时,则是海南瓜菜销售困难和经济效益差的年份,此时广东、广西等地的瓜类、椒类、茄子等采收期可延长至翌年1—2月上旬,而北方大棚蔬菜的上市时间能提前到12月至次年2月,这导致全国瓜菜产品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便捷的交通条件给其他省份提供了低成本的运输优势,因而少有客商跨越琼州海峡收购海南瓜菜,导致海南瓜菜难卖。
1.2瓜菜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品质差、产量低
海南冬季独特的温光资源优势,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瓜菜害虫的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农民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方法,由于安全生产意识的淡薄,长期以来对瓜菜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认识,过分依赖农药,导致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现象比较严重。同时田间水利配套条件差,大部分地块还采取大水大肥漫灌,水资源和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同一地块常年种植同一品种,导致连作障碍、土壤肥力退化、土传病害严重,瓜菜种植成本不断抬升,质量与产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海南瓜菜产业的发展。
1.3农产品监测体系不健全,瓜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海南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起市、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并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和检测设备。但由于海南蔬菜生产大多数为分散经营模式,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因而一般呈现规模效益差、生产成本高、科技含量低、经营经济实力弱、管理难度较大等方面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这些都不利于蔬菜质量安全生产的全程监控,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其责任追溯落空。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海南瓜菜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超标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运销信息网络不健全,严重制约瓜菜产业的发展
海南冬种瓜菜生产目前还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状态,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较少,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面对全国农产品总量过剩、季节性过剩、区域性过剩的市场,各级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也难于驾驭。暖冬年份瓜菜产品供大于求,广东、广西等地的秋冬瓜菜凭借低成本的运输条件抢占了市场。海南同类瓜菜产品则处于劣势,出现运销亏本的现象,此时省、市、县龙头企业已不见踪影,当地运销商亦束手无策,冬交会邀请的客商也望洋兴叹。
1.5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瓜菜加工产业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海南大部分从事瓜菜物流的企业拥有的运输手段单一,运输网络也不完善,重复、对流运输比率较高,货运汽车返空现象严重,导致出岛的农产品运输费用非常高,加之冷藏设备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据统计,海南农产品出岛的运输费用就占了农产品收购成本的20%~50%[4]。目前海南蔬菜加工转化率只有2%左右,且局限于保鲜果蔬产品的出口;加工水平非常低,绝大多数蔬菜即收即走,加工不过是简单的保鲜,即过冰水后加冰用泡沫箱包装,或者辣椒、茄子等预冷后纸箱包装,深加工的精致包装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产品及干果产品都很少[5]。
2提升海南省瓜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2.1构建瓜菜安全生产标准化平台,增强瓜菜竞争力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制定全省冬季蔬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确保蔬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准可遵循。着力建好瓜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瓜菜质量认证,实行品牌化经营,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尽快塑造出海南特色品牌优势,提高瓜菜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以优惠政策、市场手段、行政措施推动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推动瓜菜标准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6]。
2.2大力加强瓜菜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海南瓜菜产品质量
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1)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农业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育成一批适于热区气候条件的优质、多抗、高产的优良新品种,丰富种植品种,增加特色精品瓜菜品种,培育具有高效益和高附加值新品种,扩大市场份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2)加强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学化、标准化生产:通过大力发展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集成技术和应用无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嫁接育苗等新型技术;增加土壤肥力,克服连作障碍,减少病虫害的侵染,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产生态小环境,真正实现无公害生产。这不仅有利于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还能更好地发挥海南农产品“早、优、特”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切实保证海南冬季瓜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瓜菜设施栽培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瓜菜设施栽培技术标准化和生产管理科学化:大力推广瓜菜设施栽培,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自然气候、季节的制约,不仅可以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长,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提高生产水平,促使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符合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设施栽培,着力研究设计适宜海南生产需求的设施大棚棚型,研发或引进推广大棚适栽的高效瓜菜品种和安全的栽培管理技术,增加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设施栽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
2.3进一步完善瓜菜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
省级财政需加大对各市(县)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体系的项目和资金上的扶持,全面加强蔬菜检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入境检验检疫装备和检测技术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力争在每个市(县)至少建立一个快速检测站,实现全市(县)范围内定期流动检查。同时在大的农产品销售批发市场建立起农产品快速检测机制,便于全省各级农业质量管理机构动态地掌握农产品的质量状况,指导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2.4构建市场平台,改善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
在构建市场平台,改善农产品物流加工功能过程中,应加大对海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重扶持市场的供水、供电、场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设施、通讯和信息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质量检验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村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7]。
要提高加工保鲜包装技术,培育瓜菜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瓜菜附加值。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同时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和扶持一批集冷藏保鲜加工、包装、物流、质量检测于一体的、上规模的冷藏保鲜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海南瓜果菜交易的主要集散地、冷藏保鲜加工基地、质量安全检测的主阵地,力争在 2~3年内实现未经冷藏保鲜、加工、商品化处理的瓜果菜不出岛,尽快改变冷库建设滞后局面,提高瓜菜产品的附加值,做实做强海南冬季瓜果菜品牌[8]。
2.5加强瓜菜产销信息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应加强瓜菜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的海南热带农产品经济信息系统,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通过对市场行情进行分析,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情况落实种植面积,指导瓜菜生产者按计划组织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生产市场型”向“市场生产型”转变,避免盲目扩大瓜菜生产。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的力度。完善“农超对接”渠道建设,逐步构建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经营网络,使农特产品快速进入全国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助农增收。其次,应积极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改变从前一家一户生产“散打”模式,逐步走向“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通过企业或协会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增强农民组织进入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主动开辟多种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肖日新. 提升海南北运蔬菜产业的有效途径与技术对策[J]. 中国蔬菜,2012(19):14-17.
[2]黄成彬. 潍坊市绿色蔬菜生产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6.
[3]蔡尧亲,陈德清. 海南冬种瓜菜的发展优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瓜菜,2009,22(2):56-57.
[4]王萍,董定超. 海南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热带农业科学,2009,29(3):39-43.
[5]胡勇,罗美玲. 海南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11):49-51.
[6]陶应虎.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78-13479,13482.
[7]章胜勇,杨菁,吴春梅. 以现代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J]. 农村经济,2003(1):9-10.
[8]佟玲,李成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机化研究,2005(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