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地理传统教具的重新定位
2014-09-02李孝敬
李孝敬
摘 要: 地理传统教具有其他地理课程资源没有的一些功能,在新课标下使用或开发地理传统教具,不仅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还是学生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它将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在教学中一起发挥作用。
关键词: 地理教学 传统教具 现代教学媒体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作为重要课程资源之一的传统教具,在地理教学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如今面对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冲击,它将走向何方?笔者在课程资源的大视野下,对地理传统教具重新定位。
一、地理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现状
课改的实施,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理教学增添了活力,尤其地理多媒体的使用能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易于学生掌握。但看到一些教师把握不好教育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认为离开电脑课件的“包装”就不是“新”课,就不是“好”课,体现不出课改新理念,尤其是公开课。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教具羞于见人,被束之高阁。在“满堂灌”向“满堂看”的转变过程中,学生记录、思维的速度有时根本赶不上教师点击鼠标的速度,特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影响对有用信息的接收。
同时通过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使用过计算机,但只有约1/10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制作较高水准的课件;有2/3的教师偶尔使用;有1/5的教师从未用过。使用过计算机的教师只是制作简单的文本和展示一些画面,在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方面仍较欠缺[1]。以上这种现象在我国广大农村较普遍,这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没有普及,没有真正走进地理课堂。
二、地理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具教学的抗衡
经过初步调查,同是重要课程资源的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具,在教学中面对不同的知识点发挥的作用不同且各具特色。
1.现代媒体可解决而传统教具难以解决。
如地球的运动、天气系统、海水运动、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具有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或具复杂性、综合性、危险性的地理知识问题通过多媒体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现,能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创设情境,跨越时空模拟、演示宏观世界,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此传统教具遥不可及。
2.传统教具可解决而多媒体难以解决。
如矿物、岩石、土壤、植物等地理实物标本及一些模型类、仪器类的教具,具有刺激学生各种感官,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嗅等实践,使学生感知到具体地理事物,激发学习地理兴趣,从而识记效果好、印象深刻的特点,对此具有虚拟性质的多媒体达不到此效果。
3.两种教学手段都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但各有所长。
以传统教具为例,可用简易道具演示热力环流、等高线;用手电筒或温度计演示太阳高度角与受热面积的关系及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的作用;用墨水演示地转偏向力;用茶杯演示水汽的凝结和水的沉积作用,等等。这类教具使用起来简单、经济、且适用范围广,特别对于广大农村中学地理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若能用多媒体演示以上所提的地理原理或现象,那么它可能达到另外一种效果,即变抽象为具体,完整体现变化过程,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可见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面否定,而是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在课改中,为了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要善于发挥现代教学媒体和地理传统教具的作用。
三、使用传统教具的意义
使用传统教具包括使用已有的教具(如常见的地理教学挂图)和自制教具(如自制的等高线模型)两个方面。
1.使用传统教具就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
高中地理課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外,还应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的容量。”[2]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理课程资源的严重缺失,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通过教师、学生或师生互动共同自制教具就成为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同时自制教具有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贴近教学、易于推广的特点,无疑给广大农村的地理教学带来生命力,如各种矿物、动植物标本等,此外地理常见的教学设备(包括地理教具、挂图如地球仪、各种区域地图、示意图等)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不能因为设备陈旧、夹带不方便就认为教学挂图等传统教具已被淘汰、已被现代教学媒体取代,利用挂图进行地理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和地理现象最终都要落实到图上,尤其是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时,多半通过图像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让学生从图像中解读出相应的地理信息以回答相关的地理习题。如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卷选择题第37题(37分):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收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其中所收集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示意图。设计的问题包括M城的气候特征、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N城设立经济特区的有利社会条件等四个问题。笔者认为,当教师在讲授有关中国西北地区的知识点时,若能结合中国西北地区的挂图进行教学,一旦学生具备有关中国西北地区的空间概念之后,这些考题就都不难解决,因为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如气候)特征、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发展方向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面上的问题掌握了,点上的问题也就基本没什么难度了。可见传统的挂图仍魅力无限。又如为了突破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人教版)在这一内容之前设计了一个活动,此活动的实验器材全部是传统相关教具,可见传统教具的组合开发与利用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使用教具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育口号,提得很响,但在落实上并非如此,2000年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我国学生在地理知识识记和以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方面成绩不错,总分名列第四,但地理实践能力(如地理观察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工具使用能力、地理模型制作能力等)上不尽如人意,总分居倒数第三,这一事实不得不引起一线地理教师的深刻反思。美国教育家StephenL·Yelonzhu在《教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设计并使用教学器材或学习辅助工具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可自行设计,亦可请学生设计。”[3]其实学生参加自制教具的过程是接受创造教育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将设想转化为实物、成果。自制直观教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凝聚力强,从而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4]。如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综卷第11-12题: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图五示意遮阳板的设计原理,第11题: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中最大时,以下哪个现象是正确的?第12题:济南某中学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以下哪些?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过相应的研究性学习,那么此类问题就不难解决,而命题者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掌握地理学习技能。
3.使用传统教具是学生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成果和探究体会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2]此目标的实现通常是通过练习和文字表达实现的,而学生使用传统教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另一重要方法。如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加深和检测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人教版)在这部分内容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材料: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要求:(1)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2)只制作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各用三四个纸条做成环流圈模式。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形象地表达了学生对三圈环流的理解,其中传统教具所起的作用是纯文字无法实现的。又如讲到有关地形的类型和等高线的知识点时,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自制一个等高线模型图,这样学生对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和缓就易于理解,进而迁移到哪些地形适宜发展耕作业,哪些地形适宜发展林业,使学生易于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见,传统教具的制作与使用,在大力提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大背景下,不但不会过时反而会重新焕发生机。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它不但不会被现代教学媒体取代,反而与现代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地理学科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周红杰.转型期地理新课程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3):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StephenL·Yelonzhu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4]赵敏.自制地理教具优化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