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研究 推动学科发展
2014-09-02赵崇华
赵崇华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To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so as to Promot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Review of National High-end Forum of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Art Science in 2014
ZHAO Chong-hua
(Department of Arts Theory,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Sichuan 610500)
为了对近几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进行总结、反思和规划, 2014年4月25-26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和四川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了“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这是艺术学门类独立、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举办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高端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四川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全国艺术学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及《光明日报》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艺术百家杂志社、艺术教育杂志社的代表,共近50位嘉宾出席。与会专家、教授对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困境、出路与方向、经验与体会等问题,结合所在院校的学科发展特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就艺术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及学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专业布局、科研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等论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一、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相比文、史、哲等传统学科,艺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距今仅仅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稚嫩与薄弱,是不难理解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在他提交的论文和发言中回顾了艺术学理论上升为一级学科的艰辛历程,分析了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下属的几个二级学科的现状和构建的问题。他认为,目前艺术学理论一般是按照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个二级学科来划分的。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不断产生的新分支学科,诸如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人类学、艺术考古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思维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艺术营销学、艺术传播学、比较艺术学等等,艺术的分支学科与交叉学科不断涌现,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艺术学已经开始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日新月异的艺术实践和数字技术新媒体的涌现,造成了艺术生产方式与传媒方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对于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迫切需要艺术学加强学科体系建设,适应新的挑战。这已经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
教育部体卫艺司万丽君副巡视员以开阔的视角、调研为依据就我国艺术教育的概况及其招生考试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发言。她介绍了目前艺术学的学科现状。总结了三条:第一,是学科专业布局如何进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的问题。过去是31所独立院校招收艺术类学生,现在是各个不同的学校都在招收艺术类学生,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还不明显。第二,是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一些专业评价考核没办法客观量化,家长和社会认为学校招生主观性强且不公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不开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造成学生艺术素养不高,因而催生出社会的各种艺术培训班。第三,是发展规模过快、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的问题比较突出。作为主管的教育部在研究解决的办法,高等院校也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探索改革发展的路径,特别是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
艺术学经过独立以来的三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学术和实践的基础,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教授在发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艺术学理论诸位同仁共同努力,使得这一学科不仅有丰富的文论,丰富的乐论,丰富的书论,丰富的各种艺术门类的传统美学经验的积累,也有关于各门类艺术学的大著作;还有高等学校系统地出版的一系列关于艺术学的书籍、调查报告等成果。所以,科学与艺术互补共进,审时度势,站在高处看,联系当下的实情,坚持数年,通过一两代人,定会为人类奉献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理论体系。他寄希望予诸位专家学者,以自己高深的学术造诣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联系实际,抽象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的理论体系,蹚出一条有中国文化传统历史积淀、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发展道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艺术学的使命与责任认知》一文中再回顾了艺术学门类建立前后人们对艺术学的认知,讨论了强化艺术学为高远的学科理论、学理体系的建设,处理艺术与学术的辩证关系,提升艺术各门类的学术建设水平和理论含量等问题。他认为,适度回顾这一过程,可以为更清晰的看清走过的路程,更好的寻找真正发展的前景。
二、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创新问题
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学术创新、科研创新、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本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凌继尧教授以“文化创意的春天”为题进行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2014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了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指出这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种新提法,表明了文化创意不仅应该存在于文化产业中,而且应该存在于其他相关产业中。凌教授认为,这一提法赋予文化创意以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而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管理”和“创意”都是动名词,艺术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艺术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艺术创意是在艺术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创造新颖的艺术意象和意蕴的行为。它们相互交融和补充。这门二级学科的设置表明了艺术学理论对外的某种张力和对新知识的反应,使艺术学理论得到适度的扩容。艺术学理论应该参与到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研究中来,同时,艺术学理论并不能单独胜任这些研究,文化产业所包含的新闻、出版等;创意经济包括专利、科技创新等,显然超出了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范围。这给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endprint
仲呈祥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心,阐释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既不能纯学理不管现实,也不能沉浸在现实里边上升和抽象不到学理层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梁玖教授则用“一个主题一个观点七个关键词”来阐释艺术学理论的建设。一个主题,即学科建设由描述到陈述,也就是说要由描述性转变成真正表达自己相关研究成果的陈述性;一个观点,即多视点寻求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思想,要让学科理论有思想,学科教育有思想,学科评价有思想;七个关键词即:气象、规格、关照、内在、厚度、荣誉、证明。他特别以川音的“彼此欣赏,共同促进”工作理念,强调用智慧和实践证明我们学科的价值。
艺术学理论需要创新,艺术价值标准需要建构。清华大学陈池瑜教授以艺术学科理论的创新是时代要求,是艺术学科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的趋势为主线索,从五方面就学科创新展开阐述。他认为,艺术学科理论创新是今后艺术学科发展的主要工作和战略任务,应将其同艺术价值标准的建构结合起来,以推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他认为,中国的现代艺术学研究与美学研究在20世纪同步展开,并在艺术学学科研究及部门艺术学的研究、艺术原理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一些成果,为21世纪中国艺术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艺术学学科建设和部门艺术学及艺术学分支研究方面还没有形成我国现代艺术学的理论体系,且编译西方人的艺术学著述较多,民族特点不够突出。21世纪,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近现代艺术学成果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建立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理论方面,实现艺术学研究的这一战略大转移。在提交的会议论文“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之可能性探讨”中,陈教授从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批评学和艺术史学四个方面,论述了建立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学的可能性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如何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创新性能力的艺术人才,上海音乐学院贾达群教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理清几个关系:一个是教育本质和当前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学精神和现存体制之间的关系;艺术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本质应该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社会要感兴趣、有认识、提问题、担责任,这构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并由此体现教育的本质。教育应该服务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而绝不应该急功近利。社会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是与教育的终极是相悖的。第二是教育精神。大学的属性、功能、性质、任务,决定并培育了大学的精神。任何偏颇都有可能损害大学的健康,并由此破坏教育功能的良性运转。第三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要义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而是开启想象力,构建个性风格。他提出了四个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想象创造之能力,包容博大之胸怀,仁爱纯净之品性,精致完美之作风。
周星教授以“艺术学理论自身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慑人的威力”为开场白做了“艺术学理论要有自信、自立、自为”的主题发言。他说,艺术学上升为门类仅仅是完成了自身发展的第一个使命,但是自身的理论基础是否达到,形而上的理论根基是否具备,它的科学性、学理性和逻辑性是否完成,还需要树立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的自信、自立、自为。自信,即艺术学理论一定要壮大,有自信地聚集力量研究形而上的理论。艺术学应该具有一个形而上的能够统领的东西。换言之,这个学科整体的学理能够贯通不同门类艺术学科才是形而上,才能以文化自信的“底气”,即灿烂辉煌的艺术成果来助添文化自觉的动力。自为,即艺术学上升为门类之后大规模地促使各学校开设艺术学理论专业,拿一级学科点,加强学科的质量,使各学科及比较弱小的专门学科人才聚集到这门独立的学科旗帜之下。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本学科的时代要求和责任,而不能停留在门类建设的功利目标上,更不能为了扩展而失去了建立门类的精神目标。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夏燕靖教授的论文《艺术史课程及艺术史学科设置问题探讨中》围绕“艺术史课程的设置意义”、“从学科到学科群:艺术史课程的百年历程”、“学科化的深入:艺术史对学科建设的探究作用”,以及“学科化的关键:艺术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构建”这四项带有学科建设基础性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三、在质疑和审慎中推进艺术学学科建设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金丹元教授梳理了重构艺术学理论面临的窘境,分析了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缺席或出现“囧象”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中国艺术学理论自身在研究话语、范式和体系上还不成熟,对各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往往局限在技术、技巧、方法的层面上,而一旦深入到哲学层面的思考时,就暴露出自身积淀不足的缺陷——缺乏对某种现象、某些作品具体规律与一般性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认知。重构或建构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首先要勇于面对当前呈现出的种种“囧象”,并找出这些“囧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明确方法和方向,才能在不断体现中国人对“天”与“人”、“道”与“器”、“艺”与“术”的辩证认知的逻辑上,富有创造性地去整理和开掘出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丰富资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把握在当下艺术创作中具有一定公约性、规律性的理论命题,并进一步引领艺术批评的深刻性和时效性。
在谈到媒体对艺术、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时,中国文艺评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一川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第一,“艺术”被多媒体缠绕,依存于以国际互联网为中心的全球化的全媒体网络环境,同时又身不由己地被分割在传统媒体圈、新兴媒体圈或学术媒体圈等相互隔绝的不同圈层。第二,艺术在重建公共信用中的中介角色。多媒体对艺术周边问题的关注超过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而影响了艺术品的鉴赏和社会效果,艺术仍然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公信力,倍受质疑的艺术仍然被公众赋予厚望,被要求在社群中承担起重建公共信用的中介角色。第三,艺术公信力的重建。艺术需要公信力,但在媒体事件中屡遭冲击的艺术公信力亟须重建。第四,艺术的公赏力。endprint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张法教授从中国学术术语和西方学术术语的对接上,就艺术学学科目前存在含混定义的问题提出了探讨。他认为,基本概念难以准确地定义是中国艺术学特有的现象。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有三个关于艺术范围的定义:由西方大量译著所体现的,包括文学和建筑在内的艺术定义;由文艺一词的普遍语用而形成的,除了文学之外的艺术定义;严格按照教育部学科体系而来的除了文学和建筑之外的艺术定义。目前在中国的日常话语和学术话语中,这三种定义既是相互冲突的又是并行不悖的。由此,使得“艺术学”这个根本概念变得含混,就不难理解艺术学面临的种种窘境了。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思维是区分型的,而中国则是关联型的。由此,带来了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从兼顾中西差异的现实中,艺术学理论应当怎样讲,是在已有的艺术门类中加上文学和建筑来讲艺术学理论,还是只从目前的四个一级学科门类中来讲艺术学理论;二是如何从艺术学理论的一般框架推向整个艺术门类;三是要有怎样的门类基础,才能真正得出具有一般性的艺术学理论的内容。张法教授认为,不从学科历史和学理规律上厘清这个问题,艺术学就难以进入到学术应有的高度,也难以健康地前进。
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疑惑,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就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论文选题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家目前共有20个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0余硕士学位授权点。这就意味着在近几年不增加学科点的情况下,国家每年大约要培养起码100余位该学科的博士生、350位以上的硕士生。研究生选题的考量会影响到这个学科的建设质量。他分析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强调了“普遍规律”的问题,认为艺术学理论的选题“为大不为小”,但不忽略小,影响艺术普遍规律的细节不当忽视。这些细节往往深藏于具体的艺术门类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影响其他的艺术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生论文选题应当坚持三原则:第一,关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着力于艺术普遍规律的研究;第二,自觉运用比较的方法,使研究结论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艺术门类;第三,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不能大而化之,忽略细节问题。在研究生论文选题问题上,夏燕靖教授依据近年来所做的一些调查数据也探讨了研究生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第一,学位论文选题缺乏必要的元理论研究作支撑;第二,现在研究生有过分依赖导师指定选题的习惯,进而缺乏思维活跃的空间;第三,醉心于“学术”,而淡化“学问”的现象非常严重。此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暴露出对西方理论与方法的过度痴迷,比如方法论、研究技术路径的阐述等等过于庞大,使论文观念多,而思想性失灵,等等。在发言中谈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问题的还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黄教授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定位问题,引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再讨论,就艺术与艺术门类的关系、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指向、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区分、艺术学理论研究视角的广度与深度、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论文选题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艺术学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现实。
上海大学林少雄教授在发言中重点谈到他理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艺术学与文学(特别是文艺学)、美学、美术学的关系;二是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即内涵建设的问题;三是艺术学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层面的问题,主要是价值判断问题。他认为,在一切都功利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学术研究的“无为无用”的状态,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将会是艺术学学科建构的关键。艺术学的学术研究不是深入关注现实,恰恰是介入现实太深。意识形态上对现实的深度介入与学理层面与现实的高度疏离,成为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一时难以摆脱的尴尬局面。对于这种尴尬局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提出了现今艺术理论三大迷失:第一是无根之木的迷失感;第二是缺乏自主精神的依附性;第三,缺乏回应现实的担当。他认为,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自我体系的完善与学术开放性关系的问题;二是关于个性与共性关系的问题;三是开放视野与自我深层的建构;四是现实关注与超越精神。他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一定要制定专业标准,处理好规范性与多样性、共同性与差异性、基础性和前瞻性之间的关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认为,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不仅仅是艺术学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教育、整个中国当代社会的问题,要强化艺术学门类理论水平、强化理论文化修养。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蓝凡教授围绕《艺术是填补人类精神交流的鸿沟》展开发言讨论。他认为:人作为物种,艺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和理由。艺术是人类为了精神交流而创造的——艺术的创造根本上是为了处理人类的情感:依靠情感来填补人类精神交流上的鸿沟。人类发明创造的艺术是为了填补人类精神交流的鸿沟,艺术沟通人类的精神正是为了整合人类的力量,反过来,正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未来,就更需要艺术——一种彼岸的生存世界。
四、关于教材建设的问题
关于学科基础教材的建设问题,夏燕靖教授在发言中以四川音乐学院柴永柏教授和曹顺庆教授主编的《艺术学导论》为例,来说明基础教材应当是引导学生入门的钥匙而非研究著述。评价教材好与不好,视其是否为学生研习本学科做导航,与理论著述的侧重点不同,教材应当是基础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目前全国已接近百所院校设立艺术学理论学科,但适用于这个学科基础教学的教材却十分匮乏。近20年只出过为数极少的几种,且大多是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前出版的教材。夏教授认为,《艺术学导论》作为本学科最新版本的教材,既注重对艺术学学科形成及价值规律的讲述,又全面梳理出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的特征和特点。在学科建设和基础教学这两方面,川音带了一个好头。诚如曹意强先生在为该教材撰写的序言中指出的,这本教材可说是对中国艺术学学科从诞生到成长直至独立的一个缩影的写照。这是重视基础教材建设的良好开端。彭吉象教授在发言中也谈到了川音版《艺术学导论》的特色。他认为这本以五个一级学科为纲编写的艺术学教材,具有开拓价值和创新意义;这本教材几乎涵盖了艺术学所有的学科,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实用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比较浮躁,不少艺术院校学生轻视理论学习的情况下,这本教材可以用来整合学生们的艺术基础,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endprint
五、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拓展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院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田川流教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管理如何分类问题做了发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艺术管理已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其内容涉及广泛,跨度较大,我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田教授认为对其分类研究和多维度探索,不仅可以实现艺术管理理论更科学、更理性的整合,在当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中也具有实践性意义。哈尔滨师范大学郁正民副院长从地方院校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生存、发展和师资来源以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学科建设为例,呼吁顶层设计者必须完善学科建设,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以下的二级学科除了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管理、艺术批评,必须考虑和设计艺术教育,否则农村、乡镇艺术学学科教师严重缺乏的显现将持续。从局部的点来谈学科建设的还有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心峰教授。他在发言中介绍了近年来特别是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学学科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启动了“中国艺术学大系”系列丛书的组织编撰与出版工作,推出艺术学史论研究方面有原创意义的、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启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丛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将出版一套“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计划对全院70多位博士生导师,每人出一本能够体现各自研究领域特点和学术水平的论文集;从2012年开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牵头编辑出版了《中国艺术年鉴》,以后每年要出一本。
艺术要有审视、批评、自省的精神。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厉震林教授以艺术学学科的文化“养生法”作为切入点,对艺术学学科的评价标准、价值系统、人才培养体系等提出了艺术学学科的“养生法”。同时,重视文化调理和文化养生,重视艺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产业。《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沈卫星研究员从新闻人的角度参与对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讨论,他认为作为媒体,我们关注艺术教育成果在社会人群生活中的情况;《光明日报》加大了人文的版面,新增了文化评析的栏目,借助于媒体评论让正能量作用于社会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朱庆研究员认为,艺术学科的建设不仅仅是诸位专家的责任,也是出版单位的职责,更是我们出版单位发展的机遇和责任;中国文联出版社计划用3至5年做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建立中国艺术资源基础数据库,并以此深度参与艺术学学科建设。(责任编辑:帅慧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