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对话 让课堂焕发生机

2014-09-02张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老师

张红

(安徽省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安徽 肥西 231200)

有效对话 让课堂焕发生机

张红

(安徽省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安徽 肥西 231200)

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是新课改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如何使课堂对话成为真正的、有效的对话,从而让课堂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谈几点看法。

一、打造和谐课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巨大潜能的人,放下师道威严,走到学生中去,弯下腰来欣赏他们,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特点,承认他们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成为他们的学习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引领他们积极围绕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悟。在这过程中,相信教师的一个鼓励的微笑或是一个欣赏的手势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让他们信心倍增,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融洽师生之间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我曾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几节小语示范课,发现于老师的课堂气氛总是那样融洽,孩子们的思维也是那么活跃,与我们平时上课时孩子们那种压抑、拘谨的状态完全不同。追根究底是因为于老师在上课时总是面带微笑,眼含鼓励与期待,一会儿对这个孩子翘起大拇指,一会儿摸摸那个孩子脑袋,为学生的每一次闪光叫好,那感觉不是在上课,而是大朋友带着一群小朋友在交流着什么,正是应了孙建锋老师的那句“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这也正是笔者理想中向往的语文课堂。因此,只有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才是实现有效对话教学的前提。

二、吃透教材是有效对话的基础

教材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重要资源,更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媒介。课堂上要达到有效对话,教师必须要细心研读教材,深入钻研教材,而不能单纯地参照教参,拘泥于教参。于永正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过,他在授课之前,总是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敢走进课堂。”其实不仅于老师如此,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为什么那么精彩,这都与他们课前反复诵读教材、与文本充分对话是分不开的。因为只有当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和语言训练点明确了,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了,才能在课堂上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打下基础。其次,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并根据各年段不同要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指导,让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和处理,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从而为展开有效课堂交流埋下伏笔。

三、深度话题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教师真正吃透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关键性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说既统帅全文,又突出精神内容的话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围绕“破水罐的心情变化”与学生展开对话:“为什么破水罐的心情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让学生与文本、老师、生生交流中层层深入,感悟出文本的寓意。另外,文中对花儿的词语描写很多,笔者在教学时,先是引导孩子们寻找带有“花”的词语,再思考这些词语说的都是花,为何有花朵、鲜花、花儿……,从而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明白: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这样写才有味道。这样又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效对话的保证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对话,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却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首先是请孩子们自主学习课文,然后再质疑问难,最后让孩子们选择能解答的问题解答。在孩子们解答的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解答通常只是这样的评价:你想表达的意思我明白。而不管他们的言语组织是多么的糟糕,也不管他们表达的内容是多么的平淡。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其他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吸收,仍然是自由发挥……语文教学倡导多元解读,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生学习如何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程。如果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只是满足于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而不考虑他们的言语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而有深度,那岂不是放弃“引导”的职责吗?这样的课堂又怎能称得上是有效课堂呢?可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专家认为:文本阅读无定式,亦无唯一答案,人人都有个性化见解,正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对文本的理解不可避免会出现浅解、误解,甚至差错,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不能信马由缰,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差错,并运用教学智慧加以正确地引导,促进对话的有效生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学生自主尝试读懂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浅水洼是说水很少的水坑。

生2:就是一点点水。

生3:很少很少,小鱼不能在里面游泳。

师:哦!那么我们怎么帮助小鱼儿呢?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很快就把思路转向对小动物的帮助上,很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

因此,在课堂这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里,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综上所述,只有在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充分交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让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G623.2

B

1674-9324(2014)26-0262-02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老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六·一放假么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