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株和棵的用法辨析

2014-09-02李世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6期
关键词:紫丁香频度量词

钱 宝,李世春

(内蒙古兴和县大同夭教委,内蒙古 兴和 013650;内蒙古兴和县福瑞小学,内蒙古 兴和 013650)

关于株和棵的用法辨析

钱 宝,李世春

(内蒙古兴和县大同夭教委,内蒙古 兴和 013650;内蒙古兴和县福瑞小学,内蒙古 兴和 013650)

株和棵都是表示植物的量词,其历史发展不同。在明清之前,“株”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表达植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量词,它使用时间长,出现频率大。明清之后,棵逐渐使用频繁,并最后占了优势。株现在常常出现在典雅的书面语中。棵则更倾向于口语使用。在课文中,“一株紫丁香”更合适。

株棵量词;口语;书面化

一、源起

我们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一株紫丁香》课时,练习量词填空“一 紫丁香”时,有学生选择了“株”,但也有学生用了“棵”。在争议时我们说都对,此时学生提出课文中用的是“株”,为什么不说“一棵紫丁香”呢?

这一小小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课文是用的“株”,那么用“棵”行不行,好不好呢?二者有区别吗?新华字典关于“株”的解释有这样几项:1.露出地面的树根;2.棵儿,植物体;3.量词,用于植物:一株桃树。关于棵的解释是:量词,用于植物。举例是:一棵树。(《新华字典》第11版2011商务印书馆)从字典所知,“株“除做量词之外还有其他的义项,而棵现在只做量词。但在量词义项上二者却是相同的,这也是正是我们需要加以辨析的义项。

二、历史探源

“株”和“棵”都是表达植物的量词,但它们出现的历史时期不同,发展趋向也不相同。“株”最先应该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或树干,《说文解字·木部》:“株,木根也。”[1]之后才引申用为树木量词,《汉语大词典》:“株,量词。犹棵。”[2]“株”作为树木量词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例如《关尹子·四符》:“……所以我之伪心流转造化,几亿万岁,未有穷极,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几万株,天地虽大……”但先秦用量较小,两汉用量也不大。这从北大语料库中语料的录入也可得到证明。所录语料“株”用于量词的极少。多指植物,如“故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夫潜地窟者而不睹天明。守冬株者而不识夏荣。非通照之术也。然博览之家。”

量词“株”的使用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多起来,如《宋书·文帝纪》中“鲁郡上民孔景等五户,居近孔子墓侧,蠲其课役,供给洒埽,井种松柏六百株”;《西京杂记》“文杏,材有文彩。蓬莱杏,东海都尉于台献,一株花杂五色,云是仙人所食杏也”;《齐民要术·种榆》:“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直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娉财资遣,粗得充事”。

唐代“株”的量词用法大量出现,如《唐文拾遗·卷五十》:“长松十株,修竹数顷,皆天师手植。频有诏命,先生皆不就。”

“株”在全唐诗中的使用比比皆是。如:

漆园·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岑参

数株谿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

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

新栽梅·白居易

池边新种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

直到清代“株”仍大量使用,如《七剑十三侠》第五十一回:“果然五步一株,十步一株,出村在右,进村在左。”《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

可见“株”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有学者指出:“‘株’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时间极长、出现极为频繁的一个树木个体量词。在明清‘棵’大量使用之前,“株”是汉语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树木个体量词。”[3]

“棵”用作个体量词时主要指植物,如“一棵柳树”、“一棵小草”、“一棵玫瑰花”等等。与“株”相比,“棵”出现得比较晚,明清之前基本找不到棵的踪迹。明清以后,“棵”开始出现并逐渐大量使用。如《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三十七回:“……带定了狼牙钉,住会儿睁开了两只眼,只见坐下的马一头儿撞在一棵大柳树上。”《三侠剑》第六回:“此梅花桩是四角四棵柏木桩,当中一棵竹桩,俱都用刀削得利锐锋芒,每一个梅花桩是五棵桩……”《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却说桑枣园中有银杏一棵,大数十围,相传有福德五圣之神栖止其上”。至于近现代使用更是相当频繁的。如:“一棵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康熙字典》中对“棵”的记录:《唐韵》胡管切;《集韵》户管切;又《唐韵》、《集韵》苦管切;《类篇》苦缓切并音款,苦果切,音颗;《广韵》断木也。其记录音有huǎn、kuǎn、kě,意思也不是量词用法。可见“棵”的量词用法的确是晚近的事。北大语料库关于“棵”的用法收录在唐之前没有用例(截至2013年11月底),从唐到元用例总共不足十条,且有的是相当于“棵”的用法。明之后的用例就逐渐多了起来。这也从侧面证明“棵”与“株”在明清时期重叠使用,之后又逐渐分化,“株”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而棵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多。现在“棵”已经代替“株”成了表示植物的主要量词了。

三、结论

“株”与“棵”在量词的用法上基本相同,“株”在汉语历史中曾经大量被使用,随着历史发展而用得频度越来越少。与此相反,“棵”从无到有,从使用频度小变成所用频度很高的量词。“株”现在退到次要地位,更多地保留在古代的各类文献中,从人们的口语中逐渐消失,但在许多书面化的语言中仍被常常使用,因此带有明显的书面化色彩,体现出一种古雅特色。而“棵”既可用于书面语,又可用于口语,不过更倾向口语化,这或许是由于被用频度高的缘故。因此,当脱离具体语言环境时,说“一棵紫丁香”和“一株紫丁香”都应该是可以的,但具体到《一株紫丁香》一文时,我们说“一株紫丁香”比“一棵紫丁香”要恰当,因为文章体裁是诗歌,它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语言凝练古朴,韵味典雅,用株更能体现出这种特点,也更能传达这样的意味。

[1][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18.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4,975.

[3]张鹏丽,陈明富.古代“树木”个体量词历时考察[J].北方论丛,2012,(1):59-63.

[4]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480.

G633.3

A

1674-9324(2014)26-0089-02

猜你喜欢

紫丁香频度量词
紫丁香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量词大集合
紫丁香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白丁香紫丁香
频度副词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