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及其对我国当代农业的启示
2014-09-02向鹭娟
向鹭娟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2级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及其对我国当代农业的启示
向鹭娟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2级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通过建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得出资本主义对农业、生态的破坏,是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问题依旧严重,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农业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并找出解决途径。
物质变换;物质变换裂缝;农业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代表了到目前为止的肇始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股西方思潮的最新和最高水平。”[1]他主要通过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从中发现其内在的生态学思想,并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提出了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其关于资本主义农业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当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一、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主要内容
物质变换概念是由德国的生理学家西格瓦特于1815年首次提出的,之后,李比希将其运用于农业化学和生理学方面,用来解释自然界中各种无机的或有机的生命体物质之间的转化,特别是用于对土地问题的思考。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李比希的物质变换概念的内涵,首次将其应用于人类社会,深刻分析了他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扩展了物质变换概念的内涵。
而福斯特在研究、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时,主要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来诠释:自然内涵包括自然界内部的各种物质之间的交换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社会内涵以自然内涵为基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内部以劳动和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物质交换,它包括由不同的社会形态所产生出的各种复杂的需要和关系,如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他认为在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内涵中,最能体现出物质变换裂缝的是发生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要向自然排放一定的废物。但这种交换以劳动为中介,在受到人们各种目的影响的同时,还要受到李比希所提出的“归还定律”、“最小因自律”等农业化学方面规律的支配。
福斯特认为,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中,人类总是不断地从自然界索取,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本身也需要维持一定的平衡,需要将人类索取的东西再收回一部分,即实现“系统归还”。但人类社会无休止的掠夺,很少甚至没有对自然的归还,破坏了自然本身的平衡,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使得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出现问题,即产生了裂缝。福斯特通过分析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指出马克思理解的物质变换裂缝主要有三个层面:
1.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物质变换裂缝:主要是指由资本主义农业所造成的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对土地的污染与破坏,以及造成的土地养分的流失等。
2.人类社会层面上的物质变换裂缝: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日益严重的城乡对立,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两极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3.全球层面的物质变换裂缝:是指由于跨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各种资源的掠夺,而又无法将其归还所形成的全球层面的物质交换的裂缝。”[2]
而他又认为物质变换裂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资本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违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原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农民被迫与土地分离,进入城市沦为工人。而由于人口大多集中于城市,人们从农村获取的各种资源在城市消费后就直接通过排污系统等被处理掉,无法回到原来的地方。再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商品交换成为必然,远距离的商品贸易也日益兴盛,这就使那些从土地、自然中拿走的用于制造商品的各种物质被永久的拿走,无法再回到初始地,实现系统归还。长此以往,自然必将失去平衡,引发生态危机。
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它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影响下,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索取,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也不愿投入资本来改善环境,从而使得物质交换过程产生裂缝并日益扩大。
詹姆斯·古斯塔夫·史伯斯曾说过“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资本主义是无法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3]要真正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废除私有制与盲目追求利益的生产方式,废除城乡之间、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对立,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
福斯特通过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从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与自然交换裂缝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反生态的本质。但福斯特建构这一理论的目的并不仅在此,还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农业问题。
福斯特在分析物质变换裂缝的原因时,主要是从土地、农业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城乡分离、远距离贸易最根本的就是将土地中的营养成分永久地带走,使之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地方,从而破坏了土地的肥力。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又剥夺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造成了人同土地的异化,使得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有各种技术、管理的进步,也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合理化。
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使人与土地之间的裂缝非但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扩大了。他以图表的形式反映了从早期农业到工业化农业期间,人、动物与植物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的空间变化。指出在早期农业社会,人与动物都是从植物中获取营养成分,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并没有产生裂缝。到了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的城市化社会时期,土地日益集中、农业普遍机械化、农产品价格下降等,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各种资源也从农村运往城市,无法再返回农村,从而使得人与土地之间的营养成分发生断裂。然而,这一时期的断裂还只发生在人与动植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仍然保持着营养成分的交换。但到了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农业开始采用了工业化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工业化农业。福斯特指出,这一时期由于工业化肥的使用,使得农业开始摆脱对某些作物的依赖,以及动植物生产、加工的日趋集中,也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纯依靠土地种植的局限,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交换也开始出现断裂。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这种裂缝继续扩大,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市场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使得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更加严重,加之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的动机阻碍了土地的改良,使得土地更加贫瘠,从而加剧了物质交换过程中的裂缝。而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我国农业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二、对于我国当代农业的启示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问题却始终是影响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等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但当前我国农业的现状却是: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土地荒芜。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许多耕地被占用。农业基础设施依旧薄弱,粗放式发展使得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发展依然滞后,使得农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通过对福斯特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农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对于我国当代的农业发展可以有如下启示: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实现农业的机械化、集约化发展。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教训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4]很显然,我们是不可能再回到小农土地所有制的,而只能是依靠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提高公民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把生态资源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之下,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发展。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态意识。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中也提到:“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5]因而,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耕种,保持土壤的肥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生态的保护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得以长久,而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城乡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粗放式发展等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得由城市消费的自然资源能够实现系统归还,缩小裂缝。
[1]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封2.
[2]冯颖: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建构路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Sp eth JG.The bridge at the end of the word[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63.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3.
Q 14
A
1674-9324(2014)26-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