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文学的价值
——兼谈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
2014-09-02向心怡
向心怡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系,广西 桂林 541006)
还原文学的价值
——兼谈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
向心怡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系,广西 桂林 541006)
近些年来,文学教学已被边缘化,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在片面强调英语专业语言技能教学的情况下大大缩减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忽略人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本文大声呼吁还原文学的价值,让其成为实现大学理想和精神的重要环节。文章认为,英美文学深刻体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科学知识教育环境下成长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文本内外,从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工科院校;英美文学教学;人文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历来存在,而近几十年来尤甚,原因就在于理工科能够“学以致用”,而文科则“无用”。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直接导致了高校办学的功利性。在一些地方工科院校或刚“升格”的本科院校中,科技知识的传授开展得如火如荼,人文素质的教育却少之又少。各院校打出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旗帜,相关领导和教师更是盲目推崇语言技能的训练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入,大量缩减英美文学等人文知识课程的学时,甚至将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使得本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课不断边缘化,形势堪称忧虑。而当这些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即将毕业之时,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实际上是:专业知识一点点,接近没有,英语水平界于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之间。最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狭窄,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而这些恰恰是能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培养的。在这个文学的价值被大大低估的时代,本文大声呼吁还原文学的价值,让其成为实现大学理想和精神的重要环节。追根溯源,本文首先对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综述,分析英美文学教学被边缘化的症结所在;再通过阐述大学的理想和文学的价值引出英美文学课程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渗透;最后提出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文本内外,从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工科院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程爱民等人的《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目的只是为了“使用”英语,也就是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老师教学也只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屑于诸如英美文学这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周建新的《“985工程”大学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对7所世界知名大学和国内11所985工程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做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大部分985高校由于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其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的人文类课程的学时都是远远低于世界知名大学的。可想而知,国内其他非985院校就更甚了。目前,我国工科院校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问题。教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没有合适的教材仍然是目前困扰大多数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所使用的教材多且杂,据调查,工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有陈洁的《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和《美国文学作品选读》、常耀信的《美国文学简史》、刘炳善的《英国文学简史》和《美国文学简史》、吴伟仁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等。这些教材大都内容多、难度大,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不但感到疲惫,且不易理解。其次,有些工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无法兼顾文学史的教学,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文学史教材,造成了只能让学生“阅读”作品而无法“理解”作品,缺乏对文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另外,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和可读性不强。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的选材大体偏向上世纪或者更早期的文学作品,对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文学的认知。而且,教材大都只是在作品前后附加作家介绍和赏析问题,缺乏有效的解读示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课程设置问题。当前,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比较混乱,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不同:有的将文学史和选读分开,而有的却又将二者合并;有的将美国和英国分开,有的又只设置英美文学一门课程;有的则分别设置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程。另一个问题就是课时问题,由于很多工科院校注重就业率,所以给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很多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从而挤压了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被认为“无用”的文学课的课时,所以教师在课堂只能压缩讲授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在一些工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更是被挤出了主干课和必修课的行列而沦为选修课。
3.授课模式问题。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讲解得多,学生参与得少。教师基本上采用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四段式教学方法,极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虽然大多数教师会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但制作的课件也是良莠不齐,很多课件也只是简单复制书本上的内容,合理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发挥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当前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问题突出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主要是因为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普遍办学历史短,对英语专业学科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意见》指出:我国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一时间,名目繁多的“复合型英语专业”出现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英语专业教学中过多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者说是所谓的“实用”的课程,而忽视文学课程和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于是,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这种“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对英语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在敞开英语作为应用学科的大门同时,必须重树其人文学科的权威。那么,作为最能体现英语专业人文性质的英美文学,当它深处工科院校这样的环境下时,其价值更应该被还原。
三、大学的理想和文学的价值
大学的理想为何?《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杨伯峻,1992)在西方,大学的理想和功能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派之争。人文主义的倡导者是英国的纽曼,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20世纪,芝加哥大学校长秉承了纽曼的思想,对当时盛行美国的实用主义提出批评,反对过分专业化,强调学生的心智训练,倡导学习与阅读名著。克拉克·克尔认为,大学的理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既强调大学的功用,又要人们勿忘人文的理想。因此,当今美国和西方大学在重视专精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以文学教学和写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识教育。不管是在文科院校还是理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仍然应该是将绝大多数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性格健全、完整而幸福的人”。可见,大学的理想与人文或者人文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有文学教学,唯有搞好文学教学才能谈人文教育的理想。
希勒说:“只有美能赋予人以社会性格。只有审美能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确立了和谐。”(Moretti,1987:32)而这种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课的教学,通过文学的欣赏和解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和谐健康的人格,看似“无用”的文学拥有着巨大的价值。文学的价值同时存在于文本的内部和外部,内部功能在于阅读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外部功能体现在它的教育方面,即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新知,提升素质,健全人格。作为大学课堂上的英美文学作品,其价值还是在于它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工科院校里,英美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更能凸显。因为现代西方整个现代化进程,包括文化、科技以及经济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与兴盛。学生通过阅读有关于阐释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文本,挖掘文本隐藏的道德寓意,了解西方科学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可拓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避免狭隘的“科学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文学的“无用之用”,同时探索合理的课程及教学改革途径。
四、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许多文科院校已经对英美文学课程和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已经初见成效。怎样将文科院校的改革经验应用到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探讨工科院校英美文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下,笔者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编写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1.调整英美文学的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开设英美文学课程,其目标要定位在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介绍(包括历史背景、理论思潮、不同流派的作者群等)和主要作品的研读上。学生通过从整体角度解读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催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以此实现文本外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平衡好作品选读和文学史的关系,可采用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与文学史分开教授的模式,也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模式,且应该在第二个学期加大文学史及文学概论的授课量,给学生更高层次的文学体验,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三,课时安排也是值得注意的环节,可以在第一学期设置4个周课时,第二学期设置2个周课时,通过第一阶段打基础,第二阶段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课堂外对文学进行更深、更宽和更全面的挖掘。
2.改进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虞建华认为:“从根本上讲,文学中涵容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虞建华,2010:17)。因此,教学内容上,不应该只局限于题材、主题、风格、语言、人物等,而是要糅合发展史、现实以及理论思潮、作家的经历等将文本语境化,聚焦人文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一改以往的四段式教学,将知识与思辨融为一体。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感受和评价,最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汇报。遇到晦涩的语句或者作品时,教师可以不必进行过多的阐释,避免将文学课变成精读和语法课,而是鼓励相互讨论,激发他们的认知潜力和思维能力。对于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戏剧,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表演,让他们切身地去体会角色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另外,教师还应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增加英美文学课的趣味性和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兴趣。
3.编写适合的英美文学教材。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是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编写适合的教材成了当务之急。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兼顾选读作品和文学史及理论的教材,将教材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文学史及理论,后半部分是选读,选读部分应该避免收录早期难度较大的作品,适当增加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这样的教材利用程度高,适应性强,可以满足工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
总之,在改革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第二,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层次差异;第三,利用调查、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结语
要想走出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就要重新思考文学本体性这一问题,然后还原文学的价值,提高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境界和批判思维。大学的理想和精神正是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才能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改革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可行方案和创新模式势在必行;重树英语专业人文学科的权威,还原文学的价值势在必行。
[1]Moretti,Franco.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uil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M].Thetford:The Thetford Press,1987.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3]周建新.“985工程”大学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3,(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5]杨伯峻.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6]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
G642.0
A
1674-9324(2014)26-0073-03
向心怡(1986-),女,湖南辰溪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