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MR弥散加权成像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与早期子宫内膜癌鉴别诊断的研究

2014-09-02康洁刘亚静高志红姜立杰刘树荣周悦

河北医药 2014年16期
关键词:非典型磁共振内膜

康洁 刘亚静 高志红 姜立杰 刘树荣 周悦

·论著·

3.0TMR弥散加权成像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与早期子宫内膜癌鉴别诊断的研究

康洁 刘亚静 高志红 姜立杰 刘树荣 周悦

目的运用3.0T磁共振DWI图像表现及ADC值来区分早期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方法回顾性收集5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例和50例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病例,各进行1次MRI平扫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构建出ADC图,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b值=0 s/mm2和b值=1 000 s/mm2)。结果子宫内膜癌组50例病灶DWI均呈高信号,ADC图上均呈低信号。非典型性内膜增生50例,DWI上均呈不规则高信号,ADC图上呈略低信号。分别比较内膜癌及非典型增生在弥散加权成像下的不同。结论子宫内膜癌与非典型性内膜增生在DWI上信号强度不同,ADC值比较有差异DWI的图像表现及ADC值有助于早期子宫内膜癌与非典型内膜增生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磁共振;弥散加权

子宫内膜病变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病变,然而,临床实践中早期子宫内膜癌与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鉴别困难。有专家认为常见的Ⅰ型子宫内膜癌常伴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的病变[1],但难以早期发现。此研究对100例经DWI检查及活检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在MR的表现,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有完整MR资料并进行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50例非典型内膜增生患者,年龄30~70岁,临床表现无规律腹部疼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妇科检查子宫增大等。

1.2 MR设备、技术参数及扫描方式

1.2.1 设备及参数:采用GE公司3.0 T Signa Excite超导型磁共振扫描机,射频发射32通道相控线圈。常规MRI扫描参数为T2WI:TR/TE为3 000/90 ms;T1WI:TR/TE为155/10 ms,冠状面和矢状面层厚为4.0 mm,层间距为0.4 mm;横断面层厚为5.0 mm,层间距为0.5 mm。各方位成像扫描视野=32 cm×32 cm,采集矩阵为320×320,扫描时间为207 s。

1.2.2 扫描方式:DWI的扫描方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子宫横断面成像,TR/TE:1 500/80 ms,层厚4.0 mm,层间距0.5 mm,激励次数为2,FOV=32 cm×32 cm,采集矩阵为220×220,弥散加权系数(b值)分别为0和1 000 s/mm2,扫描用时40 s。

1.3 DWI图像后处理应用 所有图像均在Sun ADW 4.2P工作站上,运用工作站Functool软件,对DWI数据进行软件处理,计算机自动构建ADC图并进行分析。T2WI(即b=0时)进行定位,选择感兴趣区,由同一操作者对内膜病变进行测量,每个病变部位测量3次后取其平均值。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见图1~6。

2.1.1 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磁共振上的表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50例,50例患者均表现为子宫外形增大,T2WI图像显示子宫内膜癌病人内膜不均匀增厚,肿块信号低于正常内膜信号,DWI图像显示内膜增厚呈高信号,在ADC图像上呈低信号,并不同程度增厚,内膜厚度大于1.5 cm(b值=1 000 s/mm2)。

2.1.2 非典型性内膜增生患者在磁共振影像学表现:非典型内膜增生患者50例,49例T2WI图像显示子宫外形增大,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呈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1例显示子宫内膜呈低信号,b=1 000 s/mm2DWI图像显示不均匀增厚并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内膜厚度大于1 cm,小于1.5 cm。

2.2 子宫内膜癌与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ADC值的比较 50例子宫内膜癌及50例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ADC值及r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早期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ADC值及rADC值的比较

项目子宫内膜癌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F值P值ADC值(×10-3mm2/s)0.572±0.0211.032±0.01117.9120.0124rADC值(×10-3)0.462±0.0311.022±0.02116.7720.0133

图1 显示早期子宫内膜癌T2WI即b=0 s/mm2图像,子宫外形增大,内膜增厚,肿块呈低信号,尚未侵及肌层,箭头所指为肿块 图2 显示b=1 000 s/mm2,DWI图像显示内膜增厚,肿块呈高信号(箭头所指) 图3 显示子宫内膜癌ADC图,肿块呈低信号

图4 显示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T2WI即b=0 s/mm2图像,子宫外形增大,子宫内不均匀增厚,呈不均匀混杂信号(箭头所指) 图5 b=1 000 s/mm2 DWI图像显示不均匀增厚并呈高信号 图6 显示非典型增生ADC图,增生呈低信号

3 讨论

3.1 正常子宫内膜结构及弥散成像特点

3.1.1 正常子宫内膜结构:子宫内膜位于子宫最内侧,内壁光滑围成带状的子宫腔。内膜分为两层结构,即:功能层与基底层。功能层占内膜结构的2/3,又可分为海绵层和致密层,主要是由间质及腺体细胞组成[2]。基底层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在月经周期中不发生变化。而功能层,即海绵层和致密层受卵巢激素的影响,随月经周期发生动态变化。由卵泡期至排卵期、分泌期,宫内膜功能层腺体逐渐发生规律、有序的排列,间质水肿逐渐加重,内膜逐渐增厚。

3.1.2 子宫内膜弥散成像特点:子宫内膜在弥散加权上显示高信号,细胞组织学认为,子宫内膜呈高信号,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的构成细胞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含水量较少,且受宫腔内粘稠分泌液影响和阻碍了细胞内外水分子运动,从而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3.2 3.0TMR对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内膜增生鉴别诊断的优势

3.2.1 常规磁共振扫描对鉴别女性内膜病变的应用。T2WI上清晰显示宫体,宫颈和阴道呈分层表现,宫体自内向外分三层结构:宫内膜,连接带和子宫外肌层。子宫内膜含有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成分,故呈高信号。矢状位T2WI最佳显示宫体内膜的厚度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宫体内膜的厚度与月经周期有关,但育龄期女性小于10 mm,绝经女性小于3 mm,如果大于此数值,提示病变[3]。但是单纯应用T2WI扫描对早期内膜与非典型内膜增生较难判断,需结合其他项目检查。

3.2.2 弥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女性内膜病变的显著优越性 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反映活体细胞间水分子的运动,恶性病变细胞间水分子运动受到限制,DWI图像显示高信号,子宫内膜癌侵及周围结构之后,应用高b值,DWI图像显示子宫内膜及病变高于周围正常肌层组织信号[4]。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内膜一般均匀增厚,影响结合带,与子宫内膜癌的局限、不对称形成对比[5]。

3.3 ADC值对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内膜增生鉴别诊断的应用 ADC即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可反映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平均弥散能力,ADC值越高,说明水分子的弥散能力越强;相反,ADC值越低,说明水分子的弥散能力越弱。以ADC值为图像信号强度可拟合出ADC图,直接反映组织内水分子弥散的快慢,弥散速率越快,ADC值越大,ADC图信号强度越强,灰度越高[6]。本研究子宫内膜癌的ADC值低于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即非典型内膜增生的ADC图信号强度大,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病变图像的灰度大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经比较ADC值及rADC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意味着DWI及ADC对早期内膜癌及非典型内膜增生有诊断意义。

综上所述,弥散加权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肿瘤及增生组织的解剖细节,清晰显示病变位置以及与子宫肌层的关系,DWI图像结合ADC值可作为诊断内膜癌及非典型内膜增生的最佳 影像诊断手段,对临床妇科选择恰当的检查及治疗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相世峰,邱乾德,张淑平,等.DWI和高分辨率T2WI结合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976-979.

2 张红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命名及分类.中国实用妇科及产科杂志,2012,28:78-80.

3 张艺军,唐志金,刘琳,等.3.0T磁共振成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与内膜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医疗卫生装备,2013,34:59-61.

4 Shodayu T,Shizuo M,Junpei L,et al.CT evaluation of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JR,1990,154:1079-1108.

5 孙丽宏,李景凤.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与诊断.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3,7:52-54.

6 闫明勤,王嵩,张世界,等.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表现.上海医学影像,2010,19:87-90.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6.014

项目来源: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13013A)

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哈里逊国际和平医院CT室

R 711.32

A

1002-7386(2014)16-2441-03

2014-03-03)

猜你喜欢

非典型磁共振内膜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