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对接,意境恢弘

2014-09-02李金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5期
关键词:下阕橘子洲秋景

李金玉

自宋以来,空间因素在词中的地位一直显得十分突出,它既是文人时常吟咏的对象,也是文人内在追求的寄托,有着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时空艺术略作分析,以就教方家。

《沁园春 长沙》上阕的起笔虽是“寒秋”,其意却不在于时间的延伸而在于空间的拓展。为了拓展广袤的空间,起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便把作者自己置身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无比高远的深秋境界里,何等壮阔!接着一个“看”字,便导引人们从最初的扫视变为有选择的审视:远望群山,那一重重山峦之上层层叠叠的树木“尽染”成无垠的火红;近看湘江,满江秋水晶莹剔透,碧绿澄澈,江水之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争相行驶,活力四射;仰观天空,万里无云的长空一碧如洗,雄鹰展开矫健的翅膀有力地飞翔;俯瞰水底,因“碧”而“透”的江水里,鱼儿欢快地畅游,如同翱翔于秋高气爽的长空中的鸟儿一样!这样短短的四句诗,高低结合,远近相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对照鲜明,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雄奇伟丽的湘江秋景图犹如一组组精彩纷呈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目不暇接。而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结束所“看”,既概括了这些景物,又将眼前之景物虚化为世间万物,由实入虚,兼类而及,将意境升华为深邃莫测却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闪射出深邃的哲理光辉,气势异常恢弘,意境更加开阔。

该词空间角度的起点在作者所立足的大地——“橘子洲头”上,作者却是从心中的“万山”开始审视“万类”并最终回到澎湃的内心的。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心态随境地的深远而无限地延伸再延伸,正是通过这种无限的空间形式的表现,显示出了作者内在探求的无限性之中所包含的激昂慷慨的心情,给人以一种壮观、深邃的美学享受。

如果说上阕是空间千万里,那么,下阕就是时间数十年。当然,上下阕并不是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上阕,竭力写江山如画,秋景“竞自由”,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并进而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直接道出了作者指点江山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下阕,顺着这个思路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对充满豪情壮志的“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于是,作者自然而然地从记忆深处牵出了早期革命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整个下阕在时间轴上铺叙“同学少年”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令人浮想联翩。世界范围内影响中国革命形式和走向的一次次巨大变革,仿佛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一齐涌向读者的眼前脑际。作者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奋发有为的革命斗志溢于言表。以时间为轴,“峥嵘岁月”里一幅幅战斗图景同样具有强烈的空间感,英雄的同学,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精神的立体感极强的人物,无形的岁月也因被作者冠以“峥嵘”而显得巍峨奇丽,气势磅礴,崇高壮美。

总之,《沁园春 长沙》上、下阕分别按照空间和时间来写,空间写江山之壮美,时间写人物之英姿,而作者立意在时空之上,超然物外,高屋建瓴,豪情万丈,雄风浩荡,令人读之有乾坤尽在掌握中之感!

猜你喜欢

下阕橘子洲秋景
思念的五月
士魂
江渡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无人机告白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自古逢秋悲寂寥
橘子洲头桃花飘
半阙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