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维护诗歌尊严的呼喊

2014-09-0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4年26期
关键词:龚自珍音乐性章法

“尊重艺术,好诗还需时间考验”采访记录

记者:当代华人诗坛为什么出现作品数量多而质量不高的情况呢?

余光中:为什么诗不好?就是因为大家不认真写,一挥而就,认为有灵感就写得好了,结果有几个共同的毛病。一是句子太长,我们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最多也就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10个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11个字,了不起了,后来新月派有10个、12个字。现在有的诗则是20个、25个字一行,连副刊都很难把它排版出来,可是到第三行,又5个字,这一长一短,毫无章法,违背了人类的呼吸规律。……真正的艺术家是自己发明出一套规则来,自己可以遵守,也便于后来者遵守。

谢冕:对,现在很多诗没有章法,其实诗歌是最讲规则的文体。

余光中:第二个毛病是回行太多,一句话第一行没讲完,到第二行,第二行也没讲完,到第五行才讲完,就是断句断得不对!不断地回行,引起误会。第三个毛病是细节太多,从头讲到尾一共28个细节,主题在哪里,看不清楚。这三个大毛病不克服的话,根本成不了气候。

谢冕:现在诸如“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很多,别说回行了,根本谈不上是诗,甚至比普通的说话还要糟。

记者:前一阵,网络上有一位自称诗人的,他写下诸如“妈妈,我饿了,妈妈,我没钱了,妈妈,我写诗了”的句子,他认为这也是一种诗歌,引起很大的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谢冕:“诗”和“不是诗”有很大的差别,两者没有界限让我感到很不安。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我尊重大家的写作权利,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诗的尊严。诗,是很美丽的,是表达美好情感的。我要告诉这些年轻人,诗不能随便写,这是对诗的不敬。不知道余先生是否同意?

余光中:我完全同意。每个人都可以上网发表诗,但另一方面你发表的是不是诗?还是有艺术标准在那儿衡量的,不是你一高兴就一挥而就的。从文学史看,某一位诗人,在某一时代很叫座,可后来就衰退了。像龚自珍,梁启超就说过,当年自己很崇拜龚自珍,但后来看也不够好了。不过,像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传到现在,还是新的,是万古长新的。所以,诗还是要靠一点时间来考验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4月24日,记者:王庆环,有删节)

本报编审郭文才之“诗歌观”

诗的语言应该是一种音乐性、绘画性非常强的精致语言,必须以一当十,即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应力避毫无意义的大白话入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对于作家来说,用词就是他的事业。”诗人更应精心选择和锤炼自己的语言,发扬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认真推敲精神,使自己的诗作不仅没有冗词赘句,还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好诗常以名句传,我一向认为:有传世警句应是好诗的标志之一。

当然,锤炼语言应与安排结构(即句式章法)同时进行,使二者相得益彰,因为在诗歌中“怎么说”永远比“说什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只要看看那些脍炙人口、备受青睐的著名诗人的诗作,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秋水》、余光中的《乡愁》及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等诗,即可从中受到极大启发和教益,尽管这些诗风格各异。这些诗看似如行云流水般信口吟出,实际上在章法结构上,作者对每一个词、每一行诗、每个小节,都一丝不苟地惨淡经营过,呕心沥血地反复斟酌过,看似容易实则艰辛。这些诗成为传世之作是理所当然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追求语言的音乐性、绘画性是天经地义的,维护诗歌语言的纯洁性,也就维护了诗歌的尊严。

猜你喜欢

龚自珍音乐性章法
律动的江南
质地
不拘一格
中年危机龚自珍的又一春
龚自珍爱国主义思想探析
多一分不平凡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贴近大众·从古典诗词形式美中吸取营养
龚自珍最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