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与“学”提高教学效果
2014-09-01侯建群
侯建群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学习效果仍不佳”的状况。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国家提出的“减负”的要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的优化;课后的优化;教学效果;减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35-01
国家提出“实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要求已有多年了,但目前“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学习效果仍不佳,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的状况仍存在着。教学效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只有改进“教”和“学”的方法,科学地“教”与“学”,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国家提出的“减负”的要求。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的方面
我们教师都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在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定量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使教学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个目的,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的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我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讲学稿。它倡导从问题开始, 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思维能力。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教师的点拨整合起来。正确使用导学案,可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收益最大化,也是实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相连,完善地体现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注重以下两方面:
(1)导入时尽量从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引导学生这一主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学生若是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就主动地学习,在乐趣中学习数学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把学习当作一种兴奋的享受,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在于课堂的导入是否接近生活实际,是否能引起他们探索的欲望。例如,在编写“七年级的上册P91-94 例4”这一课时的导学案时我用了以下问题引入:
夏季中某游泳馆推出两种购票方式
甲:月票90元,供一人使用
乙:每人每次5元,游泳前购票
暑假八月份小李打算每周游泳3次,而小张打算每周游泳5次,请你为他们选择如何购票省钱?
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很好奇,怎么上数学课也有类似街市的购物省钱的讨论?接着我让学生自主计算出甲方式、乙方式购票所花的钱,再与月票90元对比,自然就得出答案。接着我便指出: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会使人变得更精明。接着再让学生学习课本的例4。例4题目为:
全球通 神州行
月租费 50元 0
市话费 0.2元/分 0.3元/分
①当通话时间为200分钟与300分钟时,两种通话方式的收费各是多少元?
②一个月的通话时间为多少分钟时,两种通话方式的收费相同?
(2)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系统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是构建稳定的认知结构。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将有联系的新旧知识对比,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系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后,我都注意把与它相关的知识对比,使学生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公理之后,我通过下列问题把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与斜边直角边公理综合运用,具体通过以下题目进行:
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
①如果AB=AC,问△ABD与△ACD全等吗?为什么?
②如果BD=DC,问△ABD与△ACD全等吗?为什么?
③如果∠B=∠C,问△ABD与△ACD全等吗?为什么?
④如果∠BAD=∠CAD,问△ABD与△ACD全等吗?为什么?
其中①与②区分HL与SAS,③与④区分AAS与ASA,这样使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系统地掌握好。
2、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
信息反馈是教师实行教学指导的重要依据。利用好教学的信息反馈,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方面的信息反馈。
(1)上课时学生即时的信息反馈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注意中下层学生的练习的效果,发现知识不过关时,马上采取措施补救,尽量不留知识的漏洞。
(2)以往教学的反馈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学习某个知识点时一般学生都容易犯错,在教下一班学生时,有计划地利用,超前解决,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在多年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因式分解时常常将平方差公式a2-b2=(a+b)(a-b)的左边与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的右边混淆。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比较,在对比练习中不断深化认识,使学生把两者区分好。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很少犯这方面的错误。
二、学生“学”的方面的指导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生课后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学生科学地复习所学知识,愉快学习,提高效率,是“减负”的核心环节,也是我们教师所要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课后学习的效果,要抓好以下的工作。
1、注意作业布置的科学性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我注意以下两点。
(1)精选作业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上课的学习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以掌握知识而缩小做作业时间为目标,精选作业。避免重复,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作业资源,切实为学生减负。
(2)作业布置体现层次性
为了使学生乐于做题并做有所得,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与“选做作业”。“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完成。“选做作业”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或创新题,每个同学视自己的学习基础量力而为,自主选择是否完成或者完成多少。这样的作业布置,保证优生够“吃”,中等生合“吃”,差生能“吃”,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因材选学的目的,同时也达到“快乐学习”的要求。
2、设立错题更正本
很多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班里的一些学生做题时经常出错,有些问题甚至是老师强调过几次的。其实,在这做题老是出错的背后,往往是学生平时学习所产生的知识盲点所至,或者是学生缺乏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如何弥补这些漏洞?设立错题更正本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1)设立错题更正本
要求每个学生把作业中或测验中做错的原题及时摘抄,详细记录,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抄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分析出错的原因,再在旁边用红笔写出正确的解法。教师要不定时检查,督促。设立了错题本后,要求学生一周或半个月把错题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个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同时,这个做法符合了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确定的最佳记忆周期的规律,使学会的知识牢牢记住,减少同类错误反复出现的现象,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了“减负不减质量”的目的。
(2)错题更正本的使用
可以说“错题本”就是每个学生自己优秀的教辅资料。要充分利用好错题本,在期中考与期末考前把错题本上的各种错误的类型再整理一遍,进行思维重组,重新认识,把还没有弄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多次“筛选”,直至完全掌握,错题就会越来越少,在以后的考试中会感到得心应手,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换错题本,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在错题中“淘金”,以便共同提高。错题本的使用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实现“事半功倍”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 黄开南.小学教育实践技能指导.[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