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 点亮教师智慧的火种

2014-09-01洪棠云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异构师生教材

洪棠云

摘要: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对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智慧。

关键词: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21-01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研究过程

面对同样的教材文本,不同的教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与原先存在的优秀教学设计桥接,让赋予静态的教材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活力。因此,我们在对教材的激活中,要将教材概念化的知识细节化、情节化、情境化,努力通过最简洁、最科学的教学设计架构,让学生形成认同感和正确的认知趋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努力使我们教者手中的“教本”成为学生的“学本”,为形成和谐流畅的师生课堂互动氛围埋下伏笔。同样,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有激情的的生命个体,他们在对接文本,理解教材时又会有自己一番独特见解和观点。我们教者更需要尝试站在学生的思维起点,揣摩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材的激活增加新的解读元素,形成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

二、评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单

学科:数学 时间:2010-6-2

记录人:八年段备课组

课题:七下7.3分式的乘除执教: A老师 B老师

教师教学活动观察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基本状态 精神、教态、表情 精神饱满、教态自然 精神饱满、教态自然

(如精神饱满、表情丰富、教态偏紧等)

语言艺术 语言朴实、衔接连贯 语言有感染力但重复较多

(如语言朴实但缺乏一定的感染力等)

教师优化教学的能力 导入具有吸引力 导入简捷明快

(如课题导入简单明快,但缺乏吸引力等)

重点、难点 较好把握重点、难点有突破 较好把握重点、难点突破欠缺

(如能很好把握重点、难点等)

问题设计 有层次、有梯度 有梯度、缺层次

(如适合口答、缺乏层次性等)

能力培养 强调综合运用 强调综合运用

(如强调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点的应用等)

记录人:七年段备课组

学生学习态势观察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情绪饱满度 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 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情绪

(如前25分钟学生情绪良好等)

思维活跃度 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 一半的学生思维活跃

(如一半以上学生思维活跃等)

发言积极性 全班50多人,其中19人次发言 全班50多人,其中14人次发言

(如全班30人,其中22人次发言等)

师生情感交融状态 师生互动性较强 师生互动较少

(如师生互动性强,能产生思想共鸣等)

学习习惯 学生没有笔记习惯、但做练习的习惯还是可以的。 学生没有笔记习惯、但做练习的习惯还是可以的。

(如预习过本节课,有上课笔记等)

活动表现力 学生模仿能力强但参与率不高 学生模仿能力强但参与率不高

(如学生参与率高,模仿能力强等)

记录人:九年段备课组

教学实施观察 第一节课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与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如教学目标适度,指向性明确等)

教师组织、指导 教师组织合理、引导到位 教师组织合理但引导性稍有欠缺

(如分工不够明确、教学活动过于简单等)

教学各环节安排 教学层次清楚、衔接合理 教学目标明确但时间分配不理想

(如层次清楚、目标明确,衔接欠妥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老方法以教师引导为主结合师生互动 尝试新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如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

认知工具媒体应用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

(如以多媒体为主等)

教学中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一般但意识较强 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较强但意识较差

(如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意识较强等)

评议反思

两位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教研探讨的机会,其中A老师采用原来的教师引导性的教学,B老师对洋思的先学后教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听完课后大家对两节课的评议和反思如下:

两位老师都应用了分数乘除法则类比到分式的乘除法则,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整个教学过程都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入都简捷明快,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对重点的把握也比较到位,问题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梯度,在课堂上也较重视对知识点的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较深刻的印象。

其中A老师的课练习较多,基础训练比较到位,亮点则是在于其中的变题到编题的环节设计,从中能很好的突破难点。另外建议语言组织能增加点激情,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使课堂更紧凑。

B老师的课练习相对较少,建议增加基础题训练,提高中下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对新的教学方法还没把握到位,不能较好的体现先学的意义,当堂训练的效果不够理想,留给一些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建议能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再研究和实践,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讨的机会。

三、反思体会

由于我们必须考虑同课异构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建构,实现教师自身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应该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为终极目的,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改进”这两个核心展开,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以同一主题为核心;2、以行动研究为基础;3、以微格分析为手段。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精细的分析,没有精细的分析就难有问题的发现,没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就难以取得进步。所以,我们借鉴微格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微格分析,一方面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帮助教师直接从记录中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另一方面,其他教师注意在课堂中就某一主题进行观课议课,帮助上课教师从指导教师和同伴那里得到信息,更为全面的看到本人上课的过程。4、以比较研究为方法;5、以同伴互助为桥梁,《学记》说“同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伴是校本研修中最基本、最高效的力量;6、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猜你喜欢

异构师生教材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异构醇醚在超浓缩洗衣液中的应用探索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