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2014-09-01枉菊
枉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浪潮不断推进,本着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发展为根本,我校开展“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活动、生本管理等”一系列生本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生本教学实践做一下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学;做学教;前置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91-02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学上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近一两年来我校各个学科结合“有效教学”课堂有关活动,尝试“生本教育教学”的实践。本文的重点讨论我校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思考。
一、生本教学的理论依据
陶行知说:“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者一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而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就是以它作为理论基础,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
生本的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的改革所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少干预原则和先做后学再教原则,即教少学多、做多。正如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而少教多学,就是通过减少规定性和增大选择性来给学生以独立有效的思维的时间。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和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儿童在没有运用几天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头脑是空洞的,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现,形成不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事物的抽象,即使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所以,要让学生先做,使头脑充实了,才会变成理性的条文。
二、生本教学的模式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山区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及家庭教育条件较差,由此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很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生本教育理念。我们逐步形成了我校的生本教学模式:两案合一,小组合作,先学后教,先做后教,当堂达标。并将课堂分为前置作业课和展示课。教学重点放在前置作业课和前置小研究。着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方法。不过亮点和精彩却在展示课上体现出来。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两案合一的导学案,既要达到承前启后、课标导学的作用,又培养学生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及独立预习的好习惯。同时也会安排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先学后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一般为:
1、把课文读三至四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自制字卡。并思考怎样记住这些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什么疑问?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几句,标画出来,并说说原因。你喜欢哪一个角色,为什么?)
4、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 、读流利。(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小组讨论并展示。)教师适当点拨。
5、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是字词句或者内容),认真讨论,或互助,并总结探究方法?
6、拓展: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可推荐阅读,可当堂阅读,也可将课文内容延伸。
例如: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导学案及前置小研究。
(1)生字词(完成后小组复习订正)。
①、圈出文中的生字词,会读并记住。②、认读并注音:(略)③、火眼金睛,辨字组词。(主要是形近字的辨认,略)
(2)阅读理解。
①、轻声读课文至少3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然后和小组同学合作,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堂上和小组成员一起展示。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填空。
(1)课文讲述了发生在()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 )的故事。(2)这是一对()的父与子。因为()
(3)深入感悟,拓展阅读。(每小组至少两人展示)
①、找出课文中令你感到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②、搜集一些课文阅读中有个的内容和同学分享。(分享的内容可以是关于亲情的,也可以是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前准备)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再做中学,并提出问题,再让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组讨论,针对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检测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研究,基础好的帮助基础差的,基础差的虚心请教,相互取长补短,体验学习过程,这样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同时也贯穿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展示课也是学生独立预习的效果检测。以导学案中的预习测试题为标杆进行检测,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解决50﹪的问题。通过前一课的合作讨论来交流学习,并当堂纠错。
展示课教学流程:
1、两分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时积累的与所学课型相关的故事、古诗、识记的生字等,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课外阅读的平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愿望。
2、低年级学生展示生字卡,交流识字与巩固方法。交流你喜欢课文中的角色,为什么?高年级则展示:(1)你喜欢的句段,说明原因。并朗读。(2)交流自己的感受、感悟、收获。(3)文章用了那些好的写作方法、手法。
3、低年级进行写字交流展示:(1)读准字音,找出难写的字。(2)观察字形,找准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3)范写难字。(4)学生写字,强调“三个一”。(5)小组展评,修改。高年级则是克难释疑展示: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师生一起帮助解决。
4、高年级的拓展阅读或写作:教师可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设置小主题,学生进行小练笔。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展示课的教学及其学习环节:
(1)三分钟展示(2)小子交流自主学习内容。前置小研究第一项课前在组内互相批改,课堂交流第二、三项内容。重点指导:1、分角色朗读课文(关注学生读的语气)角色分配符合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2、交流填空题,鼓励学生填和课本不一样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拓展阅读中要帮小组筛选好的文章展示。(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阅读理解填空题的内容,深入感悟1项填空的内容,分别请一个小组上台展示,拓展阅读部分尽可能让每个组展示。(4)教师点拨。并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
三、生本课堂的思考
1、前置性作业的可行性
生本课堂上生与生之间有互动,配合默契,撞击出火花。课堂上不怕学生讲错,就怕学生不讲。课堂展示全依赖于前置作业,同时前置作业又是课堂展示的必要铺垫,它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展示的效果。而农村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家庭学习环境都不容乐观,如果各科全面开展生本教育,每天学生将要完成多份不同学科的前置作业,当中不但有独立学习的书面作业,还可能有小组合作的探究任务和实践操作。面对如此重任,学生更多选择的是抄袭,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和搜集、整理,这样的课堂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2、生本教学不是“万精油”
生本教育课要求学生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自学和研究,如果每节课都采取生本教育,那几乎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我认为教学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及学情分析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属于基础知识的课型就可以淡化生本教育,属于探讨和研究的课型可以采用生本教育。不要把生本教育误解为学生讲,老师不用讲,对于我校的学生,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础较差,该讲的知识点老师还是要讲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应该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生本教育,不能生搬硬套。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师要学陶行知》雷玲主编
[2] 《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3] 《有效课堂实践与改进策略》罗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