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学实效性贵在过好五关

2014-09-01林文博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林文博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变量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构成这一系统运行的主轨力是教师和学生。因为众多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强弱快慢之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崭新理念,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过好“五关”。即:“生长关”、“审题关”、“操作关”、“合作关”、“练习关”,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角色更加和谐、合拍,拧成一股绳,做到步骤一致,从相通相融,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优化过程;生长关;审题关;操作关;合作关;练习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53-02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崭新理念,随时根据反馈信息,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过好“五关”。即:“生长关”、“审题关”、“操作关”、“合作关”、“练习关”,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角色更加和谐、合拍,拧成一股绳,做到步骤一致,相通相融,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好“知识生长关”,使学生认知达到“巩”旧“固”新把握住新知识在旧知识中的“固着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是怎样从旧知识中“生长”出来的。我们把它叫做“知识生长关”。系统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迁移的基本条件,要使学生掌握新概念,新知识,必须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充分的预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注意在新知识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桥梁,于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下功夫,作好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中计算:“8×(- )-(-4)×(- )+(-8)× ”这道题时,我根据新知识是从旧知识“生长”出来的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里学过的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a(b+c)=ab+ac,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0×( - + )×(8- - ) 5×1.6+5×8.4×16+ ,然后让学生自己实践、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很自然把小学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应用到有理数乘法中来。

有同学是这样解题的:

8×(- )-(-4)×(- )+(-8)×

=(-8)× +(-8)× -4× =(-8)×( + )- =-8- =-8 还有的同学是这样解题的:

8×(- )-(-4)×(- )+(-8)× =(-8)× +(-8)× +(-8)× =(-8)× +(-8)× +(-8)× =(-8)×( + + )=(-8)×1 =(-8) ×(1+ )=-8×1+(-8)× =-8- =-8

这样教学,学生对新知识也不会感到陌生和突然,而且能很好的进行计算。于是,学习的兴趣就被充分激发出来,课堂就涌动生命灵性,气氛就十分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好。

二、过好“读题审题关”,使学生精准把握考查意图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使学生弄清弄懂每个数学用语的确切含义,从而完整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搞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务必使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钻研教材,在进行数学概念、定义、公式,特别是在进行例题的教学中,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在平时练习、作业和考试中,学生常常只考虑一般情况,忽视特殊情况,对数学术语及字、词缺乏审视,凭印象列式,容易掉进题目设计的“陷井”之中,出现思路阻滞,使解题过程残缺,写错答案。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例如,在学习了“乘法公式”后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用一定长度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区域,小明认为围成一个正方形区域时面积最大,而小亮认为不一定,你认为如何?”学生由于审题时马虎大意,有的学生往往认为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等,所以,错误地认为小亮的说法是正确的。殊不知矩形区域:周长是一定的,设为4a。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其边长为a,面积为a2;如果围成一般矩形,设其长为(a+b)(b 0,且b

参考文献:

[1] 杜青贤.《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陕西教育(高教)》.2008(8).

[2] 李缺敏.《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艺术》.2010(1).

[3] 陈兴长.《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探究学习》《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5).

[4] 徐爱丽.《浅谈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教育艺术》2009(11).

[5] 林琦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学生之友》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