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女性教育

2014-09-01夏丹丹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夏丹丹

摘要:一个人的成长不能离开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因为教育赋予人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和自信心。审视女性教育,从经济学教育看,是人力资源的积累;从政治学教育看,是为女性参政拓展自我的基础;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是帮助女性摆脱传统束缚,让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健康、更文明、更科学。而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女性教育距离这一要求还有差距,不能完全站在现代女性的立场去进行性别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85-02

前面第一章对中学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统计分析中,以女性为主的课文不过20来篇,女性形象远远少于男性,而且女性人物角色单一,基本都是传统型的家庭妇女,这些妇女典型形象多为古代的普通妇女形象,这些以传统女性为主的女性文化呈现出一种消极、弱化,甚至缺失的特点:首先,角色单一;其次,具有柔顺、勤劳、隐忍、善良、慈爱等传统性格特征;第三,人物身份地位卑微低下,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地位都较为卑微,她们大部分都是活在社会底层。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上,可以看到学校教材无意识地传播传统的性别文化,使人们忽视了女性教育,中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在延续,教育资源对女性缺乏。女性文化的这种缺失会对学生正确性别观、女性观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即通过社会化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学校教育对人生的影响非常大,高中阶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性别角色、身份职业、性格形象等特征会影响着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并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弱化的女性教育对学生性别角色认同和归属感的影响显而易见,也会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教育资源对女性短缺。中国长期存在的男权思想,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其他社会资源上,男性获得的总是比女性要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女孩与男孩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是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资源的匮乏,更多的女孩却是滞留在家里,无法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近来很多留守儿童中女性的辍学率就比男性高。

其二,导致学生缺乏自信。长期以来,女性的外表成为社会衡量女性价值的一个重要砝码,于是,在古代,女性为了迎合社会的审美开始了残忍的缠足,女性虽然经历了肉体的苦痛,但以拥有一双三寸金莲而获得了精神的满足,当今,更多的女性为了美丽的容颜忍受皮肉之痛,做各种美容手术,甚至整形,“节衣缩食”,“超女”王贝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看似是女性自发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却是男权社会的审美目光,是女性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喜欢效仿榜样,榜样主要来自生活和教材,然而,课文中的女性不仅人数少于男性,而且身份地位卑微低下,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边城》中的翠翠、《雷雨》中的四凤、《氓》中的氓女、《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柳毅传》中的小龙女等女性形象都是以受压迫、受欺凌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她们完全不能主宰自己的爱情和命运,只能依附于男人,离开了男人命运就非常悲惨。

而教材中的男性形象往往是高大的、积极的、向上的,他们从事着具有创造性的、富有冒险性的职业,声望很高,学识渊博,能救民于水火、左右着民族或国家的进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柳毅传》中的柳毅,《失街亭》中的诸葛亮,《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等等。这往往就会给学生造成认为女性就是软弱无能、孤独寂寞而又无所依傍的形象,导致女性向来地位低下、比男人弱小的观念通过教材潜移默化地内化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这就更容易让女生产生自卑的心理。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人在阅读作品的时候“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对艺术的直接洞察和顿悟,由这种活动导致的是一种逻辑的或语义上的理解,它包含对各式各样的形式的洞察,或者说包括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事例的洞察和认识。它的产生比信仰更为古远,信仰牵涉到事物的真假,而直觉则与真假无关,直觉只与事物的外观呈现有关。”女生努力学习,得到的却是自己的性别在文化中低劣的定位,因此她们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导致女生缺乏自信,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其三,导致男生错误性别观的形成。教材中性别的不平等形象,同样也会影响男生正确性别观的形成,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男尊女卑”,女性的地位低下,受压迫等现象,学生会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事,男人天生就比女人强,这会造成男生的大男子主义的心理,不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女性,也不能形成平等的两性观。毛泽东曾经说过,男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离不开妇女的解放。这一观点可谓真知灼见,它从人解放的角度来观照女性的解放,也从人解放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社会结构。虽然“男女平等”已经呼喊了很多年了,但强大的男权文化和崛起的女权意识摩擦连连,冲突不断,女性的主体意识还是犹如风雨中的花蕾。因此女性教育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事关女性自我的解放,也是男性获得自由的途径。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最强的科目,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在分析女性人物形象时,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中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及人物形象,因为“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基本源泉;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依据;是启迪学生思考、发展智慧的早期渠道;是学生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榜样力量是非常强的,教师利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教材的人物进行平等的解读,突出女性的成功,张扬女性的积极品质,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强女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她们建立正确的性别观。由此形成健全、科学的人格。

其次,教师要善于培养女生的主体意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妇女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从氓女、刘兰芝到祥林嫂的身上已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经过了宋、明程朱理学的大肆宣传,礼教的束缚更是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祥林嫂最后在年终的祝福声中悲惨地倒毙街头。统治者最残暴的时候,也是这个朝代走向终结的时候,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大变革时代,鲁迅先生把关注的触觉伸进了妇女领域,他不仅关注妇女的生存境遇,也解剖妇女的灵魂,他把妇女问题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他以妇女为题材的小说,内容丰富深刻,境界高远,他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解剖社会,解剖家庭,探索中国社会的改良,探索妇女的解放。在探索中,他把解放妇女和反封建礼教及反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鲁迅用启蒙的精神直指人麻木的灵魂。

鲁迅先生刻画的女性形象传达出这样的讯息,女性要获得自由,个性要获得解放,经济上就必须独立,政治上就必须自由。没有资料表明,马克思主义影响了鲁迅先生,然而在这一点上两者却不谋而合。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展现妇女生活的悲惨,试图为妇女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然而,路在何方?鲁迅也在找寻。鲁迅先生从生活的不同侧面表现了女性,塑造了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女性形象,描绘出她们凄苦悲伤、鲜血淋漓的生活,从而揭示底层妇女生活的悲惨。这些形象既独立,又有其内在联系,但其中的女性还是找不到出路,在《祝福》中,启蒙的明灯如此耀眼,行动却只在原地徘徊。

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之深,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我们更要向受教育者透露出一个人的权利的信息,生而为人,生而为女人的权利,这些潜藏在《祝福》中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教育人,塑造人。西蒙·波伏娃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那么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利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蕴育的信息主动地“形成”女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我的命运我做主”。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