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睡这件事,真的没法偷工减料
2014-09-01李雨潭张文静
李雨潭+张文静
哄睡二原则:目的性不要太强;单独地给予爱。
宝宝在进入1岁半以后,夜间哄觉越来越困难。以前15分钟,唱唱童谣拍拍屁股就可酣眠入睡,现在软磨硬施两个钟头都未必奏效。搞得我一到晚上6点就开始条件反射地进入焦虑模式,因为完全不能预测小祖宗到底几点才能睡着,如果超过10点11点……各种“对身体不好”的念头和妄想让我相当抓狂。
于是,在如何哄觉这件事上,我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先是继续秉承小时候一唱二念三拍的老把式,小妮子非但“嗯嗯啊啊”不买账,后来还跟着一起念唱起来。寻思着是不是人家长大了,该把儿歌变成了故事了?没想到听了一个还要听下一个,折腾得我口舌抽筋,最后只好任其在我身上爬来爬去亢奋莫名直至自然疲惫……看看表,11点多了。我哭!
最后,想出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唱歌、故事节目全部结束,倘若她还不肯睡,我就背过身去假睡,试图以此来暗示她:妈妈都睡着了,你还好意思折腾?
有效!太有效了!无人理会的小孩果然很快就闭上了眼睛。
不过,细细思量,有点绝望!
一个渴望和妈妈享受一个睡前甜蜜时刻的宝宝,在千呼万唤妈妈之后得不到任何呼应,只好无奈地让自己睡去,以逃离这种不被回应的无人绝境……可是这方法真的有效啊,但从早上7点就开始连轴转的我,真的疲倦到了极点,我只能在忐忑与不安中持续着装睡政策。
几天之后,一件特别的事情发生了。讲完故事拍完屁股,我又翻身“假睡”,小朋友突然爬呀爬,在床边停下,用头去撞床头!
虽然力度很小,可她装作很痛的样子来请求我安抚。瞬间,我明白了我假睡的恶果——在持续得不到母亲回应的时候,孩子选择了让自己佯装“受伤”的方式,来索取关爱!
吓得我赶紧抱着她说:“宝宝,妈妈知道你希望继续和妈妈玩,对妈妈不理你感到害怕、不满,但妈妈不喜欢你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你这么做妈妈会伤心的。”
第二天,赶紧停止残酷的睡眠训练方式,老牛拉破车继续陪唱陪念陪讲陪玩。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偷工减料了,索性“逆来顺受”,专注于这种全然陪伴。
说来也怪,当目的性不再那么强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给予爱的时候,小家伙很快就对高质量的陪伴满足了。满床滚了个遍之后,揉揉眼睛哼唧几声,再给予按摩、拍打等“临门一脚”,小家伙痛痛快快地就睡着了,根本不像之前那么辛苦。
到底是让孩子在和妈妈的互动中带着甜蜜和满足慢慢睡去,还是给予一个恐惧的能量将其逼进伸手不见五指的睡眠里——答案不言而喻。而做父母的到底是冲着看似有效的结果而去,还是充分考虑大人在奔往“有效”目的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滋养孩子还是伤害孩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实,判断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做一件事到底是出于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大人自己的需求。如果是前者,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后者,就值得警惕。育儿的路上,不可或缺的,是一颗柔软与觉察的心。
还有,通过这事,真心觉得,当妈妈的要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要苛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妈妈”,只要做到后现代精神分析大师Kohut所说的“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
所谓“足够好的妈妈”,就是说做一个尽力而为、愿意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妈妈,孩子就可以感受到亲子之间足够紧密的连接,不必遵循太多的教条和主义。
您说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