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及相关性能测试
2014-09-01张波蒋俊高学红简雨沛
张波+蒋俊+高学红+简雨沛
摘要本研究以稻壳制备的碳化硅晶须作为铜基体的增强相,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利用粉末冶金技术,通过铜粉、晶须混料、干燥和热压烧结制备出复合材料,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测定。
关键词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22-01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的碳化硅晶须,是一种高强度须状的单晶体。其晶体结构比较完整,内部缺陷少,其强度和模量均接近理想晶体。因此,晶须常作为增强组分加到金属基体、陶瓷基体和高分子基体中起增强、增韧作用。本研究使用碳化硅晶须对铜进行强化。
1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
1.1 混料
两相比重:铜粉97%,碳化硅3%(质量分数)。
将原料按照设计比例装入聚乙烯球磨罐中,以玛瑙球为球磨介质,加入叔丁醇溶液,在球磨机上球磨湿混1 h,使粉料混合均匀。
1.2 干燥
将混合料冷冻成固态,在干燥机上进行充分冷冻干燥。
1.3 热压烧结
在热压条件下,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粉末装入直径60 mm的石墨磨具内,然后在800℃,900℃,1000℃三个温度下分别进行热压烧结。
压力:27.7Mpa,时间:1 h。
2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2.1 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计算
烧结材料的相对密度是烧结材料的一个重要参数。
理论密度:
实际密度:排水法测密度。
步骤:
将样品处理干净,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质量记作m。
在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保证样品能完全浸入水中,并且水不能溢出),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1。
用细线将样品系好,将样品完全悬浮于水中,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样品所受浮力F=G2-G1。
由公式F=ρgV排,可得样品体积V=V排=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实际密度g/㎝3 7.8864 7.9231 7.7807 8.9
相对密度% 93.15 93.59 91.91
经计算,在900℃烧结的材料致密度最高。
2.2 显微组织观察
腐蚀剂:饱和氯化铁溶液+5%稀盐酸
抛光后样品直接进行金相观察,然后腐蚀后在进行金相观察,观察三个烧结温度下组织差别。
100×,800℃ 100×,900℃
100×,800℃
金相照片中,白色为铜基体组织,分散的黑色颗粒为碳化硅晶须,块状的黑色团装组织为聚集在一起的碳化硅晶须,但是从总体上看组织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右下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图中棒状即为碳化硅晶须。
2.3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硬度仪:HXD-1000TM。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硬度值 82.961 82.343 84.989 68
三个温度下制的材料硬度都比纯铜提高了很多,说明在铜基体中加入的碳化硅晶须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3实验总结
本研究以碳化硅晶须作为增强相,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在800℃,900℃,1000℃三个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热压烧结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并测定了三个不同烧结温度下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观察了显微组织,测定了硬度,与纯铜相比,其硬度值大大增高,说明碳化硅晶须起到了很好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彬,张学忠,韩才杰,等.[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9(1):62-67.
[2]张克宏,莫艳,朱凯培,等.[J].硅酸盐学报,1995,23(4):373-378.
[3]潘金生,陈永华.晶须及其应用[J].复合材料学报,1995,12(4):1-7.
[4]张金升,王美婷,许凤秀.先进陶瓷材料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
[5]顾建成,吴建生,曹光宇,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l,35(3):397-401.
[6]靳治良,李胜利,李武.盐湖研究,2003,11(4):57-66.
[7]陈东凡,田雅娟,周本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4):1-5.
[8]韩欢庆,葛启录,陈玉萍,等.材料科学与工艺,1997,7(1):30-32.
endprint
摘要本研究以稻壳制备的碳化硅晶须作为铜基体的增强相,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利用粉末冶金技术,通过铜粉、晶须混料、干燥和热压烧结制备出复合材料,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测定。
关键词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22-01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的碳化硅晶须,是一种高强度须状的单晶体。其晶体结构比较完整,内部缺陷少,其强度和模量均接近理想晶体。因此,晶须常作为增强组分加到金属基体、陶瓷基体和高分子基体中起增强、增韧作用。本研究使用碳化硅晶须对铜进行强化。
1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
1.1 混料
两相比重:铜粉97%,碳化硅3%(质量分数)。
将原料按照设计比例装入聚乙烯球磨罐中,以玛瑙球为球磨介质,加入叔丁醇溶液,在球磨机上球磨湿混1 h,使粉料混合均匀。
1.2 干燥
将混合料冷冻成固态,在干燥机上进行充分冷冻干燥。
1.3 热压烧结
在热压条件下,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粉末装入直径60 mm的石墨磨具内,然后在800℃,900℃,1000℃三个温度下分别进行热压烧结。
压力:27.7Mpa,时间:1 h。
2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2.1 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计算
烧结材料的相对密度是烧结材料的一个重要参数。
理论密度:
实际密度:排水法测密度。
步骤:
将样品处理干净,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质量记作m。
在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保证样品能完全浸入水中,并且水不能溢出),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1。
用细线将样品系好,将样品完全悬浮于水中,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样品所受浮力F=G2-G1。
由公式F=ρgV排,可得样品体积V=V排=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实际密度g/㎝3 7.8864 7.9231 7.7807 8.9
相对密度% 93.15 93.59 91.91
经计算,在900℃烧结的材料致密度最高。
2.2 显微组织观察
腐蚀剂:饱和氯化铁溶液+5%稀盐酸
抛光后样品直接进行金相观察,然后腐蚀后在进行金相观察,观察三个烧结温度下组织差别。
100×,800℃ 100×,900℃
100×,800℃
金相照片中,白色为铜基体组织,分散的黑色颗粒为碳化硅晶须,块状的黑色团装组织为聚集在一起的碳化硅晶须,但是从总体上看组织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右下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图中棒状即为碳化硅晶须。
2.3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硬度仪:HXD-1000TM。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硬度值 82.961 82.343 84.989 68
三个温度下制的材料硬度都比纯铜提高了很多,说明在铜基体中加入的碳化硅晶须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3实验总结
本研究以碳化硅晶须作为增强相,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在800℃,900℃,1000℃三个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热压烧结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并测定了三个不同烧结温度下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观察了显微组织,测定了硬度,与纯铜相比,其硬度值大大增高,说明碳化硅晶须起到了很好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彬,张学忠,韩才杰,等.[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9(1):62-67.
[2]张克宏,莫艳,朱凯培,等.[J].硅酸盐学报,1995,23(4):373-378.
[3]潘金生,陈永华.晶须及其应用[J].复合材料学报,1995,12(4):1-7.
[4]张金升,王美婷,许凤秀.先进陶瓷材料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
[5]顾建成,吴建生,曹光宇,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l,35(3):397-401.
[6]靳治良,李胜利,李武.盐湖研究,2003,11(4):57-66.
[7]陈东凡,田雅娟,周本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4):1-5.
[8]韩欢庆,葛启录,陈玉萍,等.材料科学与工艺,1997,7(1):30-32.
endprint
摘要本研究以稻壳制备的碳化硅晶须作为铜基体的增强相,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利用粉末冶金技术,通过铜粉、晶须混料、干燥和热压烧结制备出复合材料,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测定。
关键词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中图分类号:TB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22-01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的碳化硅晶须,是一种高强度须状的单晶体。其晶体结构比较完整,内部缺陷少,其强度和模量均接近理想晶体。因此,晶须常作为增强组分加到金属基体、陶瓷基体和高分子基体中起增强、增韧作用。本研究使用碳化硅晶须对铜进行强化。
1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制备
1.1 混料
两相比重:铜粉97%,碳化硅3%(质量分数)。
将原料按照设计比例装入聚乙烯球磨罐中,以玛瑙球为球磨介质,加入叔丁醇溶液,在球磨机上球磨湿混1 h,使粉料混合均匀。
1.2 干燥
将混合料冷冻成固态,在干燥机上进行充分冷冻干燥。
1.3 热压烧结
在热压条件下,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粉末装入直径60 mm的石墨磨具内,然后在800℃,900℃,1000℃三个温度下分别进行热压烧结。
压力:27.7Mpa,时间:1 h。
2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相关性能测试
2.1 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计算
烧结材料的相对密度是烧结材料的一个重要参数。
理论密度:
实际密度:排水法测密度。
步骤:
将样品处理干净,在电子天平上称量质量记作m。
在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保证样品能完全浸入水中,并且水不能溢出),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1。
用细线将样品系好,将样品完全悬浮于水中,称量此时烧杯和水的质量记作G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样品所受浮力F=G2-G1。
由公式F=ρgV排,可得样品体积V=V排=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实际密度g/㎝3 7.8864 7.9231 7.7807 8.9
相对密度% 93.15 93.59 91.91
经计算,在900℃烧结的材料致密度最高。
2.2 显微组织观察
腐蚀剂:饱和氯化铁溶液+5%稀盐酸
抛光后样品直接进行金相观察,然后腐蚀后在进行金相观察,观察三个烧结温度下组织差别。
100×,800℃ 100×,900℃
100×,800℃
金相照片中,白色为铜基体组织,分散的黑色颗粒为碳化硅晶须,块状的黑色团装组织为聚集在一起的碳化硅晶须,但是从总体上看组织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右下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图中棒状即为碳化硅晶须。
2.3 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硬度仪:HXD-1000TM。
温度℃ 800 900 1000 纯铜
硬度值 82.961 82.343 84.989 68
三个温度下制的材料硬度都比纯铜提高了很多,说明在铜基体中加入的碳化硅晶须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3实验总结
本研究以碳化硅晶须作为增强相,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在800℃,900℃,1000℃三个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热压烧结制备碳化硅铜基复合材料,并测定了三个不同烧结温度下材料的体积密度和相对密度,观察了显微组织,测定了硬度,与纯铜相比,其硬度值大大增高,说明碳化硅晶须起到了很好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彬,张学忠,韩才杰,等.[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9(1):62-67.
[2]张克宏,莫艳,朱凯培,等.[J].硅酸盐学报,1995,23(4):373-378.
[3]潘金生,陈永华.晶须及其应用[J].复合材料学报,1995,12(4):1-7.
[4]张金升,王美婷,许凤秀.先进陶瓷材料导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5.
[5]顾建成,吴建生,曹光宇,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l,35(3):397-401.
[6]靳治良,李胜利,李武.盐湖研究,2003,11(4):57-66.
[7]陈东凡,田雅娟,周本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18(4):1-5.
[8]韩欢庆,葛启录,陈玉萍,等.材料科学与工艺,1997,7(1):30-32.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