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实践创新型教育模式规模与效益的认识

2014-09-01滕万庆,任正义,田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实验课程

滕万庆,任正义,田野

摘要:加强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实践创新课程对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它在学生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有益的正面作用。认真分析和充分认识实践创新类课程在规模和效益上的问题,对搞好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实践创新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分析入手,分析了实践创新课程开设会遇到的问题,给出了做好实践创新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字:素质教育;实践创新课程;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0-02

一、引言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一些新型课程的开设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为适应这一转变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哈尔滨工程大学实践创新类课程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这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确实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探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主动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在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在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的储备上,都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它对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在推广和执行过程实践创新课程教学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目前对实践创新型课程的认识有两种误区值得警惕。一种是,认为这类课程确实理念先进,教学效果好,应该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这类课程的开设,而且开设得越多越好。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中,没有看到此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忽略了教学效率问题,忽略了这类课程在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矛盾冲突。这样,在后续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可回避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这种实践创新课程难以有效开展。即使勉强开展,效果也不理想。甚至有的搞是形式主义,把这类课程变成了一种教学改革的时尚型课程,达不到它应有的目的和效果。另一种认识是,错误地对实践创新课程持否定的态度。在教学中采取拒绝或回避做法。究其原因,或许是不认同这类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或者是过分地夸大该类课程对现有教学体制的负面冲击,或者是由于教学管理者或教师能力所限,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以上两种认识都是比较有害的。不利于实践创新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应有作用的发挥。本文对实践创新型课程教学的性质、作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条件要求以及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利弊进行分析。对开展好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实践创新型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分析

据了解,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实践创新课程多是依托校内的创新教育基地开设的,我们学校也是如此。课程的性质一般是任意选修课,面向全校的学生开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课业压力和学分要求自愿选课。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时间占课程总学时的一半左右,其余基本是课堂授课环节所占的时间。应该说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实践创新课程的内容多样,但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运用型的内容。课程内容多围绕教师科研任务中所设计的新理论和技术,或围绕学生的各类创新竞赛活动进行设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提出的创新设想组织教学内容。实践创新课程开设对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实践创新课程一般是围绕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展开的,其教学具有一定的探索研究的特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特点。其教学过程必然是一个涉及某个专业领域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在课程学习中学生自然地就会了解某一专业知识总量的范围,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知识衔接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这种对知识结构的了解是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完成的,应该是生动的、较完整的和实实在在的。二是能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深入、更透彻。在课堂灌输式教学中,就某一门课程而言,不论是基础理论课,还是专业课程,学生大多只是依据字面描述从某一个角度理解课程知识点的含义,这远远不能达到对知识点的多角度的透彻理解和掌握,更不能达到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是多角度的、全面透彻的。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是带着问题运用知识,带着问题学习和掌握知识。三是实践创新课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好奇是人的本性,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实践创新课程是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四是提高的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高年级的本科生,初进实验室,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不会使用。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五是实践创新课程在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帮助学生就业等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些实践创新课程是结合教师的科研基础工作进行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部分工作,对学生是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也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一个帮助;参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就业也有所帮助。实践创新课程的设置许多都有学生科技竞赛的背景,学生在这类课程学习的同时会取得好的竞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会在学生毕业应聘过程中得到用人单位的“加分”。

三、开展实践创新型课程所遇到的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对教学条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也给教学的操作过程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里我们首先对开设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条件要求进行分析。

1.实验教学的条件要求较高。实验创新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比较多,而且许多实验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所附属的原理演示验证性质的实验不同,实践创新课程的实验环节是探索、创新和研究性质的实验。学生参与实验环节的程度要更加全面和深入。这就要求实验室的面积要足够大,实验室的设备要是通用性的、多功能的测试分析设备,而非功能单一的专用设备。设备的功能要强,才能满足实践创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endprint

2.教师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综合运用。显然,开设这类课程的教师的知识面要宽。教师应该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同时教师应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实践创新课程的要求。

3.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要有一定的教学经费支持。购买实验材料、试验用元器件及其他消耗品离不开必要的经费支持

4.实践创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富裕的自我支配的学习时间。那种满负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挤占学生实践创新课程的学习时间,使得课程教学过程在时间上没有保证,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由以上的教学条件要求,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实践创新教学课程的设置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设置实践创新课程的不利之处。

1.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实验设备的投入和开课运行消耗的费用都大于传统的课堂教授的教学方式。受教学场地面积和设备数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每堂课上课的学生不可能太多。一般一堂实验课学生的人数最多不应该多于十几人,所以教学效率低。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率的模式,在目前的高校学费收费水平下,不可能大面积的采用,否则学校在运行经费上难以为继。适度控制规模,精选课程内容,应是必然的正确选择。

2.在时间上以及在学生的学习精力上,实践创新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现在,国内高校基本上是实践创新课程与一般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课程同步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灌输式教学的特点还比较强,在没有给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留有太多时间上的运行空间,如果勉强开设,必然对原有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造成较大的冲击,同时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也很难搞得好。

3.胜任实践创新课程的高校教师缺口较大。现在我们的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形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新的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都会有许多不适应,难以胜任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上好实践创新课程对现有的教师队伍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4.需要添置和更新大量的实验教学设备。现有的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有许多是原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设备,不具备研究和综合测试分析功能。许多设备是教学专用设备,功能单一,满足不了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设备数量不足和设备功能有缺陷是开设实践创新课程普遍遇到的问题。如果盲目开设太多的实践创新课程,需要添置和更新的设备数量会比较多,经费投入的需求会比较大,会造成办学经费难以支撑。

四、做好实践创新型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对实践创新课程性质、作用、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不利因素的分析,我们对做好实践创新课程教学工作提出如下的建议。

1.要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合理控制规模。在目前情况下,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课程越多越好,要根据实际客观条件,综合考虑实验室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支持能力、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规模和开课数量。

2.精选课程。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要达到实践创新课程应有的效果,应该精选所开设的课程,包括课程的类型和内容。以开发、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综合运用型课程比较适合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担任实践创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综合运用各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工作经历,最好经过一段科研工作的锻炼。许多年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和培训,希望有更多的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能加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

4.注重课程内容与科研方向相结合,与学生已有的科技创新竞赛相结合。这种结合既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机地融入科研或竞赛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趣、更鲜活,又能使教学平台和科研(或竞赛)两个平台相结合,相互辅助,形成合力。既有利于学生的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教师的科研或学生的竞赛活动。

鸣谢:本文受校JG2011YB60、Y28项目资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1.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孙育英,李俊梅,李炎锋.创新性实验课程——楼宇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建设[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422-424.

[4]胡远艳。科研创新平台在开放实验室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①[J].科技创新导报,2012,(17):140-141.

[5]石辉.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45-48.

[6]汪生泉.论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107-109.

[7]方仲炳,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电力教育,2011,(17):35-37.

作者简介:滕万庆,工学博士,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实验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