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中的探索
2014-09-01郭军鹏罗晶谢占峰李璐
郭军鹏 罗晶 谢占峰 李璐
[摘要]]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特殊行业,其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门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将职业素质培养和德育教育同列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德育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形式、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显著的实效性。而且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课程占全部课程总学时65%以上,寓德育教育于专业课程教育中具有可行性。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会使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
[关键词]德育教育专业课程结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148-02
高等院校德育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的教育。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使命,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医学人才。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解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职责。因此,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高等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文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医学是科学性、实践性、服务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因而对医德要求比较高。通知还提出进一步提高对医学教育中德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办法,建立全方位的德育运行机制。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将职业素质培养和德育教育同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意见还要求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等职业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将防治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医学精神。本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充分发挥专职德育工作人员的作用,还要努力拓宽德育渠道,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管理部门和广大后勤职工也要积极参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体制中,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建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格局。
全国各医学院校通过两课、校园文化、校内传媒等平台和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德育发展,这些对培养大学生德育情操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医改正在进行,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是医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德育教育,许多德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固然,“两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战场,但仅靠“两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丰富和拓宽德育教育途径,扩大德育教育主体,深化德育教育方法,开展多渠道、多载体德育教育是目前必然选择。
二、寓德育教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中的优势
医学专业课教学内容本身渗透着许多思想道德因素,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德育教育,能够避免简单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使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授溃疡病时,其病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就伴有明显的德育因素。该细菌是上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的病理科医师沃伦(WarrenJR)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发现的,后来他与消化科医生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巴里·马歇尔为了证实这个细菌是致病菌,勇敢地将他们培养出的幽门螺杆菌亲自口服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后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这一发现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医学理念,即胃内的酸度非常高,细菌是不可能在如此高的酸度环境内存活的。沃伦和马歇尔的伟大发现使得他们获得了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教学内容就蕴含着多个德育因素,首先科学的发现是离不开细心的观察;第二是团队协作,合作精神也是也是这项发现的基础;第三是要有献身精神等。另外,世界上的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多名医学大家联合创作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逐渐发展而成的。该书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中医理论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开创了医学中许多个第一: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等。还有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著了《本草纲目》。该书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药方11096个,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该书无论是它们的成书年代、学术价值、世界影响力,还是对维护人类健康作出的巨大贡献,都可以说是传统医学著作的最杰出代表。这些教学内容能够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药的伟大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专业课教师备课时认真挖掘这些隐性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德育教育规律,探寻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在实际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形式、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将会具有显著的实效性。
三、寓德育教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可行性
目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大多分为四个模块: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人文社科主要是指高校设立的专门德育教育课程,即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这些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规定了“两课”学时数,从时间上保证德育教育系统的实施。但医学院校的医学基础和专业教育还是占全部课程总学时的大部分,通常在65%以上。因此,专业课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把德育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在时间上是具有可行性的。而且大多专业课教师具有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等职业道德行为。专业课教师通过榜样示范、理论讲授、实践暗示等多种方法影响和教育学生,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如图1所示)。当然,将德育教育寓于专业知识教学中,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育人责任感,这是发挥专业课教师育人的前提条件。其次,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切入点融入德育教育,切记牵强附会、空洞的说教,注重潜移默化、点点滴滴地渗透,使学生不知不觉受熏陶、得启示、获顿悟;另外,也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尺度,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在专业课中合理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
图1 寓德育教育于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可行路径
综上所述,寓德育教育于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也具有可行性。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充分发挥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形式,将会使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杰,陈雷.情商理论用于临床医学教育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
[2]朱琳,郭小学,黄晓达.精英德育: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开发的创新实践[J].医学与哲学,2013,(470).
[3]王之虹.高等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
[4]冯少金.关于“两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