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及对教育的影响
2014-09-01朴星
朴星
[摘要]儒家文化不仅对韩国教育内容、科目、书籍、机构、方法等方面,而且对当今韩国教育理念、内容、对象、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以上问题,以期能为韩语教育者及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关键词]儒学韩国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33-04
一、儒学在历史上对韩国教育的影响
还不能确定儒学流入朝鲜半岛的准确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汉武帝时期“汉四郡”的建立为儒学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汉武帝在位时,颁布了相应的制度规定四郡国也要学习汉朝文化,那一时期“四郡“中设立了许多的学堂来专门学习汉朝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儒学就是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认为这是儒学文化首次进入朝鲜半岛的历史证据。而儒学在传播到朝鲜半岛后,也逐渐成为韩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对韩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朝鲜历史上教育制度和中原王朝大体一致,在形式上是学校教育,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从其内容来看,则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这可以说是古代教育制度的精髓,其对韩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有重大影响。
(一)高句丽时期的教育制度
高句丽从建国初就开始使用汉字。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国初使用文字,时有记事一百卷,名曰留记”。随着高句丽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汉字在高句丽的进一步传播,儒学思想也进一步传入。大致在公元前后的高句丽建国初期,儒学已经传入高句丽。
据有关文献记载,高句丽于公元372年,小兽林王二年曾正式设立“太学”。《三国史记》记载“立太学,教育子弟”。太学是高句丽在中央建立的儒学最高学府,模仿中国东晋太学制度,它所推行的是儒学教育,并且是用来专门教育王族和高级贵族子弟的。高句丽迁都平壤后,继续推行这一制度,根据《北史》记录,这一时期高句丽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三国志》、《五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比较注重儒学,使用的大多数为儒学教材,儒学在这一时期就比较受到欢迎了。
除此之外,高句丽还在全国各地建立学堂,提供学习之地。据《旧唐书》载,高句丽“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也就是令未婚的官家子女或者部分平民子女在此学习《三国志》、《文选》等书。
(二)百济时期的教育制度
公元一世纪开始,先进的中国文化不断传入百济,促进了百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百济很早就开始吸收中国的博士制度,据文献记载,百济至晚在公元374年就设有通晓易、诗、书、礼、春秋的五经博士。王仁、高兴等著名的儒学家得到博士称号。比如百济曾经多次派学者或者使节来到中国学习,或者邀请南朝学者前往百济进行教学,据《三国史记》载,百济武王在626年至640年,先后10次派遣使节进入唐朝或朝贡、或庆贺、或奉表,也“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唐朝建立初,李渊父子振兴国学,注重用儒学经典培养贵族官僚子弟,以儒臣治天下。唐朝皇帝振兴国学的盛况,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旧唐书》载:“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也。”《新唐书·选举志》云:“贞观十三年,东宫置崇文馆……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相续遣子弟入学,遂至八千余人。”大批的留学中国的百济子弟,对百济儒学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肯定,百济也曾经模仿中国而建立起传播儒学经典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新罗时期的教育制度
受到很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也许是国家的重视不够、也许是地理环境的原因,新罗受到儒学的影响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晚。新罗至三世纪中叶,汉字虽然已开始流行,但到三世纪末,新罗才开始接受儒学。
据《三国史记》载,新罗真兴王为了培养新罗青年的忠君爱国情操,在全国选出几百名品貌俱佳者组成“花郎团”,正式推行“花郎道”制度,以“知人邪正,择而用之”。关于花郎道的实质和教育内容,崔致远阐释为:“国有玄妙之道,曰风流。说教之源,备详仙史,实仍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也;此为无为之事,燕不行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在这几种思想潮流中,“如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的儒家的忠孝思想则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新罗国家不断地发展,逐步与唐朝建立了一定的友好关系,在这种基础上儒学在新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了解了唐朝文化、儒学文化之后,新罗从六世纪四十年代起逐步支持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当时许多的新罗留学者来到了国子监进行学习,学习的大多数都是儒学知识,比如“凡受教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兼习之”,在学习领悟了这些知识之后,将这些知识带回到新罗进行传播。那一时期新罗许多贵族子弟赴唐求学,其中参加唐之科举考试而中举者有数十名。新罗对归国的留学生加以重用,分配到王廷的文翰机构,负责撰写外交公文、碑文等。著名儒学家,主要有强首、薛聪、金大问、崔致远等。
新罗在发展的过程中实力逐步显现了出来,最终统一了三国。在统一了三国之后的第二年新罗神文王立即设立了国学机构,招收了大批学者。这个机构实际上就是研究儒家文化的机构,机构中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儒家经典文化教材,比如《周易》、《论语》等。公元747年1月,置诸业博士、助教,招十五到三十岁的贵族子弟,用九年时间学习研究儒学经典,培养封建统治阶级骨干。当时的新罗政府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迫使人们学习儒学文化,比如入仕考试中有关儒学的问题,通过这类方法增加人们学习的兴趣,具体颁布了“读书三品出身制度”。这项制度规定:“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重用之。”这一制度规定以通读儒家经典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级依次任命高低不等值官职。总的来说,新罗政府运用了教育制度与考试制度,逐步将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深入新罗社会,在儒学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新罗社会的特点,逐步将儒学文化转化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充分体现了新罗儒学教育的政治意义。
(四)高丽时期的教育制度
高丽王朝建国始祖王建,虽然笃信佛教并定佛教为国教,但其治国理念、对外关系及教育等方面都是以儒学作为“齐家治国”的学术而加以提倡。
高丽政府采用了与新罗政府一致的教学制度,设立了一定的教学机构,将社会各阶层的学者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中教学。高丽成立初期虽然建立了国学,但由于历史阶段的局限性,其实未发挥预期的效果。之后,公元930年,高丽在西京“创置学校”,设立“书学博士”,招收贵族子弟进行儒学教育。
公元958年,高丽废除了传统的入仕制度,实行了科举制度。据史料记载:“光宗九年五月,双冀献议,始设科举。”这是高丽王朝实施科举制度的开端。科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在高丽王朝,在整个朝鲜历史上,也是一划时代的事件。科举制度的实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和录用官员,改变了此前的国家官员多由武官担任的传统,从而实现了国家武治向文治的转变,为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铺平了道路。另外,科举制度的实施,也消除了高丽建国初期选官制中的地域歧视政策。
睿宗四年,高丽根据宋朝一经一斋的做法,在国学中设七斋,又按照宋朝中央官学分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情况,也增设了太学、四门学、东西学堂等机构。高丽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和东西学堂的教学内容仍以儒学经典为主。
自公元933年开始的契丹三次入侵高丽,极大地阻碍了修业年限9年的儒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丽出现了私人讲学的热潮,这是由于崔冲开始私人讲学引起的。他不仅是当时儒学界最有权威的人,也是政界元老。由于他声望颇高,两班贵族子弟争先如其学校。崔冲的私学设有9个班级,故称“九斎学堂”;讲述中国传统的“九经”“三史”等等儒学经典。崔冲的门下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高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崔冲的这一成就与孔子颇为相似,所以许多人称他为“海东孔子”,称他的学生为“侍中崔公徒”。
在儒学盛行的情况下学者们创立了理学,俗称“新儒学”,也被称为“朱子理学”,十四世纪传入高丽。1289年,高丽国大使安珦访问元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一本《朱子全书》,他觉得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十分有道理,便将其抄写了下来于翌年带回高丽,揭开了理学在高丽复兴的序幕。回国后,他即在成均馆讲授朱子学,“圣人之道,不过日用伦理,为子当孝,为臣当忠;礼以齐家,信以交友;修以必敬,立事必诚而已。”继安珦之后,其学生白颐正于1298年以忠宣王侍臣的身份赴元朝。在元朝学习了许多关于朱子理学的知识,回到高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新儒学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高丽王朝的后期,朱子理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儒学热潮,当时的成均馆中学习的都是朱子理学的知识。李穑在担任成均馆大司成时,选择精通经术之士为教官,向学生分别讲授“五经”与“四书”,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学者,比如有名的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等其他许多人士都是李穑的学生。李穑则因推广朱子理学而成为“推忠保节同德赞化功臣”。
这时期,明朝为了促进高丽的发展也提供了大量的教材,例如《五经大全》等等书籍,这些书籍进入高丽之后大部分被学堂用做教材,有些内容甚至引入到了科举考试的题目当中,对当时高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上种种迹象可以表明,高丽当时非常重视教育。虽然高丽政府模仿了中原的儒教教育制度,但却没有完全照搬这些制度,而是根据国情进行了本土化。
二、儒家文化对当代韩国教育的影响
儒学不仅仅对古时候韩国社会产生了影响,对于当今的韩国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教育、文化都渗透着儒家的教育理念,下面将从教育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分析研究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及怎样体现在韩国当代教育制度、教育体系之中的。
(一)儒家思想对现代韩国教育理念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韩国教育制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教育理念的转变上。韩国光复后,基于民族理念和国家理念的加强,为摆脱殖民思想意识,提出了新的民族理念。韩国成立之后立即出台了《教育法》,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应具有的资格,使其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努力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随后,韩国提出了《国民教育宪章》,这是韩国教育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个宪章确定了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1980年教育改革后,又提出全人教育、精神教育、科学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四项原则。随着韩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进入了九十年代之后,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巨大变化了,所以韩国又提出了新的信息化、世界化的教育理念。
可以说,韩国自光复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理念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儒家文化中家庭、集体和社会的相互尊重的观念;儒家文化中群体观念,自励和合作的观念;重视教育等等良好的观念的影响。虽然韩国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儒学文化的影响,但是韩国教育并不是完全按照儒学进行教学,而是有内容、有范围地对于儒学进行了筛选,选择了适合韩国国情的儒学观念进行了传播,运用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作为了教育的指导观念。
(二)儒学思想对于普通韩国国民的影响
韩国民众自古重视教育。儒学重视教育的思想在韩国很受欢迎,无论贫富、家世,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这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学的思想意识。即使家境贫穷,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使之受到最好的教育。传统的儒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大义是治国平天下,但是对于个人来讲立身扬名是教育的目的。
受儒家重文主义的影响,韩国人是非常热爱教育的,私学教育的比例非常大。几乎大部分学生上完学校的课程后都会再去私学学习琴、棋、书、画等。据统计,2004年韩国家庭月平均教育费支出为49.9万韩元,其中交纳学校费用是17.5万韩元,而补习费以及家教费等高达23.2万韩元。
韩国非常注重教学,并逐渐产生了尊敬师长的意识,这是韩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韩国文化受到儒学思想影响的标志之一。因为尊敬师长的意识儒学中也是非常赞成的,韩国的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就是受到儒学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儒家文化对韩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韩国在1948年颁布了《教育法》,其中第一条对其教育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作了较明确的阐述。1993年,金泳三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韩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金泳三政府提出“变化、改革和前进”的政治方针,要求国家的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实施全人教育”,实行“渐进教育改革”。金泳三政府的民主教育主要要求强化人性教育,开发人的潜力和个性,培养健全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面向21世纪又提出“人性化、世界化”的教育目的。这样又使教育目的回到原来正确的位置——1948年颁布的《教育法》的宗旨上。
从韩国教育目标变迁中,可以看到儒家文化中科举制度的影响非常大,韩国长期以来受儒家传统文化中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影响,考取上一级学校、考入一流大学成为教学的目的。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弊端,颠覆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有违教育的初衷,从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及意义来看这是儒家文化中的一大糟粕。但韩国政府变化和改进之后去其糟粕留下了精华的部分,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穷理、格物、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四)儒学思想对于教学内容的影响
很多时候韩国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程度上体现儒学的思想,比如教学内容——强调以德为主,兼顾智、体、美,追求道德论与知识论的对立统一。道德教育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韩国政府特别重视学生的素质道德教育,很多教育都以道德素质教育为主,渴望通过道德素质教育来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国民教育宪章》,该宪章说“教育的宗旨在于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品德、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建设国家及促进人类繁荣事业的公民”。而且韩国人自小抓道德教育,韩国幼儿园开学时手里都要拿着一面国旗。“爱韩国,做世界一流韩国人”的民族自尊教育在幼儿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十分重视道德课程,这主要体现在设置大量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方面。在韩国的学校中会按照不同的年纪来确定不同的具体道德教学内容,比如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拥有良好的习惯,了解道德意识,拥有分辨道德意识的感觉,学校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要求比较低。其次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般会培养学生拥有自身的道德意识,逐步建立健康的道德观。最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比较高,需要学习传统的道德意识,理解与感悟历史。同时,要将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积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努力将道德素质教育做好,将学生们的道德素质推向更高的阶段。
由以上种种理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韩国的教育内容受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办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儒学决定了德育的实践形成,使儒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且,在教育内容上也受到了儒学文化重视家庭和睦、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意识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结构从韩国的教学内容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韩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将儒学思想融入自身的传统思想中,创立了新的韩国发展指导思想,力求通过儒学思想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三、结论
儒家文化自传入韩国以来对韩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韩国,至今还是世界上儒家传统保留得最好最完整的国家。儒家文化自古代三国时期传入韩国就对其教育制度产生了影响,尽管经历了时间的变迁,但儒家道德伦理乃至今日也是韩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对其教育理念、教育对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韩国的道德素质教育并不是全部参照了中国的儒学思想,而是结合时代要求灵活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更深刻地感觉到儒学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好处,更加觉得儒学思想将会变成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识,将有更多的韩国人致力于儒学思想学习的热潮之中,更多的韩国人会高举学习儒学思想的旗帜。
[参考文献]
[1]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7:P184~190.
[2]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P561~574.
[3]杨昭全.韩国文化史[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P114~148.
[4]朱红星,李洪淳,朱七星.朝鲜哲学思想史[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
[5]姜清泼.入唐三韩人研究[M].暨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6]常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P30-60、P133-162.
[责任编辑: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