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4-09-01翟丽
翟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象对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毋庸置疑的奠基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想象,善于想象。
一、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语言的调节下激发出来的。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境,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浮想联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细微的事情。”孩子对教师言行举止的观察有其独特的敏感性。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善于运用语言,还会借助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课堂上可谓激情四射,在《游园不值》教学中,她大方而又到位的手势,引导学生把古诗的平仄读得准确而有滋味;而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小的情况时,他就会作侧耳倾听状,示意学生“大点声说”,此刻手势胜于语言。
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有些文章可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如《去年的树》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小鸟与大树的深情厚谊,老师可让学生大胆想象鸟儿在煤油灯前,会大声鸣叫些什么?还有,假如你看到这一幕幕,你想说些什么:想对小鸟说什么?想对大树说什么?还要对砍树的人们说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地发挥了想象,既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又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激发了和谐之情,引起情感共鸣。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来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在情境中想象,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小学生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
三、课堂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不断的发展,但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采用直观教学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借助多媒体动感画面,使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情境,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紧扣课文中文本“空白”有利于训练小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许多地方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的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总之,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