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具有怎样的数学学习方式
2014-09-01薛亚杰
薛亚杰
【摘 要】 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推进中的一个障碍。事实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得了高分,但并没有具备未来公民所需要的素质。显然,这种情况是有违于我们的教育目的的,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改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 键 词】 数学;学习方式;小学生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因此,它不仅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更是学习过程中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则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因此,学习方式的改变,则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品质。
我们今天来探讨的是有关数学学习的方式,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数学。事实上,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三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①指向于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学习。这部分学习是接受人类出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作出的数学规定,其表现特征为模仿、记忆;②指向于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学习。这部分学习具有双重性:即以探究思考的方式重复人类得出方法理论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接受人类业已得出的方法与理论,其特征为探究的思考、交流与合作;③指向于数学应用的学习。这部分学习主要包括两大内容:首先是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学习新知识,或者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加以认识;其次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求学生抽象出不同问题情境和不同认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地进行学习。
各种学习方式本身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没有优劣、轻重之分,只有在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才能表现其不同的适宜性。
数学学科是一门要求综合能力比较强,但同时从表面看起来又是比较枯燥的科学,所以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学习成效不高。要想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理想、勤奋、毅力、方法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理想是力量的源泉,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毅力是克服困难的关键。除了理想、勤奋、毅力而外,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作为我们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去指导学生呢?又应该怎样来指导学生呢?下面就“小学生应具有怎样的数学学习方式”谈一些的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据我们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抄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人本身先天的,但依然还会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是随知识的不断增长而提高的,是一种潜在的变化。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老师和家长是很难改变的,而对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与改善,是我们可以直接办到的。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有关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学科具备如下的一些特点:1. 阶段性;2. 连贯性;3. 发展性;4. 结构性;5. 实用性和科学性;6. 准确性和模糊性。让我们一起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进一步来找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要接触一些家长朋友,很多家长会对我们做老师的讲:“某某老师,我们孩子在一二年级学得很好呀,为什么到了中高年级学习成绩却不如以前了?”这些家长朋友认识得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出现大多出现在中高年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阶段呢?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两个“门槛”,第一是二年级向三年级过渡时,第二是五年级向六年级过渡时。学生往往在这两个时期出现数学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这样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大多进行的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且计算的数目也不会太大,相对来讲思维难度不大,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到了三年级,应用题多以两三步计算的为主,并且计算的数目也较大,直接会造成学生思维分析上难度的增大和计算准确性的降低;再有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范围在扩大,对于生活经验积累不足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无从下手,势必想轻易地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在五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引入了“分数”,一直在整个六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都在和分数打交道,分数的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同于学生前面已掌握的整数和小数的知识,数域的扩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这也印证了在数学学科阶段性的发展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与学科要求存在着差距,是暂时性的不同步。这时,我们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照与指导,而作为学生应该要做到学习专心,不受外界干扰,耐心仔细,独立思考;要具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数学学科还具有连贯性,针对这一特性,我们认为应引导学生从原理上打通知识脉络的连接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数学是自然科学,它的结论、规律、定律、法则都是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而不是人为的规定,是在“原理”的根基上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外加堆积的。因此,学习数学必须抓原理。只有抓住了原理,才能抓住数学的主脉,达到一通则百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功效。
数学学科还具有发展性,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认为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时,抓关键。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与思考,这些感受与思考会升华成数学思想,对以后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在规律的指导迁移下举一反三,形成驾驭知识发展的能力。
数学学科的结构性,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数学时,要反思与联想,要突出重点,精益求精。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评价的活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得出的是前人一应发现的知识,但数学化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一种再创造的因素。学生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只有将数学与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进行数学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
数学知识一般都不会孤立存在,总是与其他的知识联系着,形成一张知识网,所以弄清这种结构关系,就能使学习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但是教材中又一般不会把这种结构关系直白地告诉学生,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去反思,去联想。
最后推荐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开始学习某册数学教材之前,我们必须要注意抓好下列环节——八环节学习方法:(1)制订计划;(2)认真听讲,积极思考;(3)及时复习;(4)独立认真作业;(5)错题反思;(6)解决疑难;(7)系统小结;(8)课外学习。一个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这八个环节学习,步步落实到位,那么这个学生就将成为学习的主人。
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推进中的一个障碍。事实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得了高分,但并没有具备未来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一些学生中,死记硬背的方法盛行,所学的知识不会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会用数学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缺乏数学的素养,创新意识不足。显然,这种情况是有违于我们的教育目的的;更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而改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谷春安. 小学数学教学札记[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 王翠梅.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浅谈[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2).
[3] 周淑玉. 对转变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认识[J]. 信息教研周刊,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