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建构 回归生活

2014-09-01卢范坤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解构家乡建构

卢范坤

【摘 要】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注重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让教育变成儿童生活。与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相对应,教材编写也必然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学生使用教材的过程,是一个“解构——建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工作就是对知识进行解构、对教材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材建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让文本与学生对话,让文本中的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真正做到合理建构教材,让教材回归学生生活。

【关 键 词】 教材;解构;建构;回归生活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文本材料,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注重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让教育变成儿童生活。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单元活动,尊重学生活动中的主体体验和感悟,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这也体现了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学生使用教材的过程,是一个“解构——建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工作就是对知识进行解构、对教材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材建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让文本与学生对话,让文本中的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真正做到合理建构教材,让教材回归学生生活。

一、梳理教材知识,用旧知引新知,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是梯级达标的。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就目标而言也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因此在教材建构过程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老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新知识必定和“老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弄清楚在新课的教学中有几个新的知识点,这些新知识点和哪些“老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有密切联系的“老知识”就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整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主题活动之《看地图找家乡》教学时,就应注意到,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地图的坐标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会了运用一些简单的图例绘制平面图。教师在课前进行简要的复习就为学生看懂地图做好了铺垫,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联系学生实际,化抽象为具体,组织学生体验生活

教材中所承载的知识是多元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有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常常无法感悟,教师就应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重新建构,变抽象为具体,架设桥梁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三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时,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无法理解“水是地球的生命”这一真谛,教师就利用课件出示一组水资源统计数据,再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和“缺水的世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数据和图片了解文本,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情感,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看地图找家乡》一课时,学生对比例尺这一知识点较抽象,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老师在地图上量得北京到福州的距离是7厘米,而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厘米:370千米,这样我们就可计算出北京到福州的大概距离了,同样也就知道从家乡福州坐火车到北京所用的大致时间了。如此,抽象的知识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主题活动,融理性于感性,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品生(品社)强调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教材尊重儿童的生活和需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活动构建教材体系。因此,教师应注重文本与当地资源及生活实际的整合,重新建构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融理性于感性,达到分享和互动的目的。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真美丽》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了。但是,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年龄的特点,使得他们对家乡的认识较多地留于表面的层次上。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增加对家乡的了解,提升对家乡的热爱,教师组织了“说家乡美景”“游家乡景点”“赏家乡风光”“赞家乡美丽”“扬家乡名气”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了解家乡,明白家乡是养育我们成长的地方,进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拓展文本内容,从课内到课外,诱发学生探索生活

教科书是对话的文本,学生是教科书的参与者、对话者和建设者。教师要很好地研究和解读教科书,凭借教科书的提示、思路,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注重拓展延伸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真美丽》一课,教师安排学生课后收集欣赏其他地方风景区的有名广告,再为家乡风景设计广告词。欣赏有名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和再创,并进一步成为独立的、有自己个性和见解的创造。通过为家乡风景设计广告词的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由此产生对自己拥有如此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如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大家生活在一起——守秩序》一课,教师课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为当地设计一些遵守公共秩序的提示牌,是学习的继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也是学生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的继续。

五、营造生活氛围,以情感促意志,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品生(品社)教学的总体目标,也是“知识解构——教材建构”必须观照的重要依据。为此,教师在教材建构中应避免一味简单的讲授,重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手段来营造浓厚的生活情感氛围,使“情感意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不仅在于教师的动情投入,更在于对课堂情感波澜的创设。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陶情”“冶性”,净化心灵,受到启迪。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孝亲敬长》一课,设计一组尊敬长辈的录像和一组对长辈不礼貌的录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与非,在情感交织中明白谁对谁错,要向谁学习,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为。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播放描写家乡的歌曲,以此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践证明:以情感波澜为课堂之脉,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能使课堂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提示实践方式,由形式及方法,指点学生融入生活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从哪里来:一是从教材中来,一是从实践中来。从教材中来,就是根据教材的提示传授学习方法;从实践中来,就是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中留心总结,悉心传授。品生(品社)课程强调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儿童在现实生活中走进品德教育,又马上在品德教育中融入一种特殊的新生活,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点化学生探索生活,让学生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可通过指导学生查资料,完成调查表,走访当地学者等形式增进对家乡的全面了解,让学习融入生活,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受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应用。”社会发展气象万千,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当教材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时,品德与生活(社品)教学就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 肖川.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张茂聪. 品德与生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解构家乡建构
还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解构“剧本杀”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