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叙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及对策
2014-09-01高修军
高修军
【摘 要】图画叙事是一种适合于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课文插图、汉字表征、文章结构等都是图画叙事的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建立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最适切小学生的叙事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关键词】图画叙事小学语文教学表现对策
叙事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文字叙事,我们都有认识,因为我们日常的阅读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和文字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字能够实现叙事的功能。对于图画叙事,这个最早出现于西方绘画艺术理论中的概念,后来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图画是平面结构,是平面的二维存在,在获得时间性和空间性后,就可以通过人的心智功能实现叙事。
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渗透的关系。“图画”通过视觉感知物象,而“文字”则是通过人类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联想、推理、归纳、回忆、想象等思维活动)建构形象。二者最终都得落实到物象上,只是所获得的心理通道不同而已。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人类所获取的信息中70%左右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图画”与“文字”相比,不需要对“文字”进行一系列的意义编码转换,而能直接进入人的意识世界。
既然是图画叙事,自然和图画有着联系,连环画、漫画、绘图等都是通过图画来叙事的。其实图画叙事不仅仅包括这几种方式,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至少还存在着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课文插图
这是最直观的“图画叙事”。从一年级开始,每一课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插画,随着年级的升高,通版的插图逐渐减少为较为零散的细节图,但是毕竟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图画进行简单地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通版图。这在中低年级的教材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通常展现了课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将文字镶嵌在一幅通版图之中,图文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2.景物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沙漠中的绿洲》中的插图,一幅为白茫茫的荒漠,一幅为绿树成荫的迪拜风光。同样都处在沙漠之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图画是会说话的,在对比之中,阿连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树木花草的精神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3.人物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一幅司马迁挑灯发愤著书的图画:身处牢狱,灯火如豆,竹简成堆,专心致志。不需多言,一个用信念创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4.细节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中有一幅细节图,这是课文中最动人的一个画面:阳光、茉莉、一对执手而眠的夫妻、一个手捧鲜花的女儿,一切都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些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曾引起教学专家和教师们的关注。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网络教学资源成了新的教学媒介,课文插图被弱化了。其实,图画与文本之间、图画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性是洞开教学的一扇窗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二、汉字表征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图画性。特别是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或是一幅画,或是一个故事,对世界进行生动地临摹和再现,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当前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总的来说效率是低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的图画叙事功能,想当然地对汉字进行组合、拼凑,将其作为一个个“部件”来处理。失去了图画,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生命,自然就和生活相去甚远,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的抽象符号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就找不到存放的位置。
如:“缘”这个字,很多学生写了几遍还是容易出错。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只是把这个字作为一个符号,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即学生没有对其产生画面感。如果我们赋予它图画和故事,情况可能就会别有洞天。从造字方法和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看,这个字是很有画面感的,请看下图信息:
■
有了字理的支撑,汉字的形象和意义就具体可感了。“丝线”“猪”这些部件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我带领学生一起创编了一个爱情故事:一对青年男女因为月下老人的撮合,千里姻缘一线牵,走到了一起,这不是丝线“纟”吗?上面的“■”就好像手牵手,表示他们结婚后手拉手,靠养猪(豕)发家致富,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建立起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汉字的音、形、义通过“图画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学生怎么可能记不牢呢?
三、文章结构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知识结构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之中,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还是对叙事线索的梳理,甚至包括指导学生观察和背诵,文章结构图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我们循着文章的结构,将文本进行结构化、个性化地处理,就会破解文本叙事的密码。文章结构虽然不像插图那样直观,但是这种内隐的心理图画同样客观存在,它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抽象化,是更高层面上的图画。
文章结构与写作的时序、地序、事序,关别序和总分序(包括分总、总分总)紧密联系,同时还与文章的布局、呼应、详略、对比等表达策略相关。当前的语文教学对文章结构的简单化、窄化理解,致使其陷入到段落划分的尴尬境地。教师教得单一,学生学得无趣,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之美被肢解殆尽,不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把文章结构作为图画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基于对语言形式的深层次关注,从而让这些隐藏的图画焕发出动人的色彩。
如:《黄河的主人》是袁鹰的一篇散文,通过意象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精神画卷。精神的理解是建立在意象和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有些课堂说教意味过浓,就是因为意象和关系的缺失。意象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为特征的,这为我们的“图画叙事”提供了视觉的画面,而关系则使得意象之间生发了联系,结构的意义也便由此而生。文章结构图不仅体现为理解的具象化,而且也破解了语言形式的奥秘。
师:读课文一定要读之有物。读一读这四段话,想一想,每段话都是围绕哪个事物来写的。
(出示有关于黄河、筏子、乘客和艄公的句子。)
生:分别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艄公。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词语):这四个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你能联系课文内容用这四个事物说上一段话吗?
生:艄公撑着羊皮筏子载着乘客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生:在波浪滔滔的黄河上,有一只羊皮筏子,艄公正载着乘客破浪前行。
师:非常好。世界是关系的世界,文章也如此。请大家再想一想,这四个事物之中,作者袁鹰主要想写的是什么呢?
生:是艄公。因为课文题目叫《黄河的主人》,黄河的主人是艄公,自然也就是最为重要的。
生:我觉得也是艄公。课文最后一节中写到“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很显然主要写的是艄公。
师:题目和关键语句已经透露了这一信息。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事物呢?
生:黄河的险恶,筏子的轻小,乘客的从容,更能反映出艄公的厉害。
师:没错,这就是侧面烘托的方法。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也便了然了。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
这个案例中,文章结构图一下子把看似复杂的教学任务变得简洁起来。散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确定教学的着力点,有了文章结构图,抽象文字的形象感得以凸显。而且结构是一种关系思维,包含着语言的形式、结构、技巧等表达层面的元素,这样的一幅画面将裹带着理解和表达的语言信息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驻留。
图画叙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呢?笔者认为不仅要抓“图”,而且还要抓“事”,为图画赋予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图画叙事的作用。总的来说要做到三点:一是让低年级的情境图充满故事性;二是让文章结构图变得和思想内容一样重要;三是让图画从课本中走下来,即学生可以用“画”和“述”的方式来再现文本内容。
目前,我们大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可能有人会质疑:“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停留在语言层面有什么不可以?”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人的心智发展需要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协同作用,即便是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来看,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个别差异,不仅认知的通道迥异,而且选择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语言内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与新语言信息相联系的适当性的已有认知结构作为“固定点”,包括已有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以作为附着新信息的平台。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记忆一个新的学习材料,必须以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为基础,为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起“固定点”作用。[1]“图画叙事”就做到了这一点。
图画叙事不仅仅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表达,一种用“肢体行为”加以诠释的表达。于永正老师教学《燕子》时,带着学生边读书边在黑板上画画,顷刻工夫,一只惟妙惟肖的燕子呼之欲出。于老师不是在炫技,而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画”和“文”的关系:绘画的顺序与文本表达的顺序完全一致,“图”和“文”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学生们在佩服于老师绘画技能的同时自然也就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节奏。有了图画的提醒,背诵课文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不怀疑文字叙事的重要性,但是图画叙事作为起始的感知世界的最根本的途径,对于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叙事水平的角度来说,图画叙事是基础(美术艺术创作除外),文字叙事是对图画叙事的发展和抽象。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试图建立起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努力提高他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
【摘 要】图画叙事是一种适合于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课文插图、汉字表征、文章结构等都是图画叙事的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建立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最适切小学生的叙事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关键词】图画叙事小学语文教学表现对策
叙事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文字叙事,我们都有认识,因为我们日常的阅读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和文字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字能够实现叙事的功能。对于图画叙事,这个最早出现于西方绘画艺术理论中的概念,后来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图画是平面结构,是平面的二维存在,在获得时间性和空间性后,就可以通过人的心智功能实现叙事。
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渗透的关系。“图画”通过视觉感知物象,而“文字”则是通过人类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联想、推理、归纳、回忆、想象等思维活动)建构形象。二者最终都得落实到物象上,只是所获得的心理通道不同而已。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人类所获取的信息中70%左右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图画”与“文字”相比,不需要对“文字”进行一系列的意义编码转换,而能直接进入人的意识世界。
既然是图画叙事,自然和图画有着联系,连环画、漫画、绘图等都是通过图画来叙事的。其实图画叙事不仅仅包括这几种方式,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至少还存在着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课文插图
这是最直观的“图画叙事”。从一年级开始,每一课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插画,随着年级的升高,通版的插图逐渐减少为较为零散的细节图,但是毕竟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图画进行简单地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通版图。这在中低年级的教材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通常展现了课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将文字镶嵌在一幅通版图之中,图文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2.景物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沙漠中的绿洲》中的插图,一幅为白茫茫的荒漠,一幅为绿树成荫的迪拜风光。同样都处在沙漠之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图画是会说话的,在对比之中,阿连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树木花草的精神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3.人物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一幅司马迁挑灯发愤著书的图画:身处牢狱,灯火如豆,竹简成堆,专心致志。不需多言,一个用信念创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4.细节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中有一幅细节图,这是课文中最动人的一个画面:阳光、茉莉、一对执手而眠的夫妻、一个手捧鲜花的女儿,一切都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些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曾引起教学专家和教师们的关注。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网络教学资源成了新的教学媒介,课文插图被弱化了。其实,图画与文本之间、图画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性是洞开教学的一扇窗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二、汉字表征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图画性。特别是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或是一幅画,或是一个故事,对世界进行生动地临摹和再现,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当前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总的来说效率是低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的图画叙事功能,想当然地对汉字进行组合、拼凑,将其作为一个个“部件”来处理。失去了图画,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生命,自然就和生活相去甚远,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的抽象符号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就找不到存放的位置。
如:“缘”这个字,很多学生写了几遍还是容易出错。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只是把这个字作为一个符号,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即学生没有对其产生画面感。如果我们赋予它图画和故事,情况可能就会别有洞天。从造字方法和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看,这个字是很有画面感的,请看下图信息:
■
有了字理的支撑,汉字的形象和意义就具体可感了。“丝线”“猪”这些部件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我带领学生一起创编了一个爱情故事:一对青年男女因为月下老人的撮合,千里姻缘一线牵,走到了一起,这不是丝线“纟”吗?上面的“■”就好像手牵手,表示他们结婚后手拉手,靠养猪(豕)发家致富,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建立起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汉字的音、形、义通过“图画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学生怎么可能记不牢呢?
三、文章结构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知识结构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之中,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还是对叙事线索的梳理,甚至包括指导学生观察和背诵,文章结构图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我们循着文章的结构,将文本进行结构化、个性化地处理,就会破解文本叙事的密码。文章结构虽然不像插图那样直观,但是这种内隐的心理图画同样客观存在,它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抽象化,是更高层面上的图画。
文章结构与写作的时序、地序、事序,关别序和总分序(包括分总、总分总)紧密联系,同时还与文章的布局、呼应、详略、对比等表达策略相关。当前的语文教学对文章结构的简单化、窄化理解,致使其陷入到段落划分的尴尬境地。教师教得单一,学生学得无趣,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之美被肢解殆尽,不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把文章结构作为图画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基于对语言形式的深层次关注,从而让这些隐藏的图画焕发出动人的色彩。
如:《黄河的主人》是袁鹰的一篇散文,通过意象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精神画卷。精神的理解是建立在意象和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有些课堂说教意味过浓,就是因为意象和关系的缺失。意象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为特征的,这为我们的“图画叙事”提供了视觉的画面,而关系则使得意象之间生发了联系,结构的意义也便由此而生。文章结构图不仅体现为理解的具象化,而且也破解了语言形式的奥秘。
师:读课文一定要读之有物。读一读这四段话,想一想,每段话都是围绕哪个事物来写的。
(出示有关于黄河、筏子、乘客和艄公的句子。)
生:分别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艄公。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词语):这四个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你能联系课文内容用这四个事物说上一段话吗?
生:艄公撑着羊皮筏子载着乘客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生:在波浪滔滔的黄河上,有一只羊皮筏子,艄公正载着乘客破浪前行。
师:非常好。世界是关系的世界,文章也如此。请大家再想一想,这四个事物之中,作者袁鹰主要想写的是什么呢?
生:是艄公。因为课文题目叫《黄河的主人》,黄河的主人是艄公,自然也就是最为重要的。
生:我觉得也是艄公。课文最后一节中写到“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很显然主要写的是艄公。
师:题目和关键语句已经透露了这一信息。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事物呢?
生:黄河的险恶,筏子的轻小,乘客的从容,更能反映出艄公的厉害。
师:没错,这就是侧面烘托的方法。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也便了然了。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
这个案例中,文章结构图一下子把看似复杂的教学任务变得简洁起来。散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确定教学的着力点,有了文章结构图,抽象文字的形象感得以凸显。而且结构是一种关系思维,包含着语言的形式、结构、技巧等表达层面的元素,这样的一幅画面将裹带着理解和表达的语言信息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驻留。
图画叙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呢?笔者认为不仅要抓“图”,而且还要抓“事”,为图画赋予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图画叙事的作用。总的来说要做到三点:一是让低年级的情境图充满故事性;二是让文章结构图变得和思想内容一样重要;三是让图画从课本中走下来,即学生可以用“画”和“述”的方式来再现文本内容。
目前,我们大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可能有人会质疑:“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停留在语言层面有什么不可以?”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人的心智发展需要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协同作用,即便是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来看,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个别差异,不仅认知的通道迥异,而且选择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语言内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与新语言信息相联系的适当性的已有认知结构作为“固定点”,包括已有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以作为附着新信息的平台。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记忆一个新的学习材料,必须以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为基础,为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起“固定点”作用。[1]“图画叙事”就做到了这一点。
图画叙事不仅仅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表达,一种用“肢体行为”加以诠释的表达。于永正老师教学《燕子》时,带着学生边读书边在黑板上画画,顷刻工夫,一只惟妙惟肖的燕子呼之欲出。于老师不是在炫技,而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画”和“文”的关系:绘画的顺序与文本表达的顺序完全一致,“图”和“文”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学生们在佩服于老师绘画技能的同时自然也就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节奏。有了图画的提醒,背诵课文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不怀疑文字叙事的重要性,但是图画叙事作为起始的感知世界的最根本的途径,对于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叙事水平的角度来说,图画叙事是基础(美术艺术创作除外),文字叙事是对图画叙事的发展和抽象。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试图建立起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努力提高他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
【摘 要】图画叙事是一种适合于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课文插图、汉字表征、文章结构等都是图画叙事的表现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建立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最适切小学生的叙事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关键词】图画叙事小学语文教学表现对策
叙事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文字叙事,我们都有认识,因为我们日常的阅读活动和教学活动都和文字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字能够实现叙事的功能。对于图画叙事,这个最早出现于西方绘画艺术理论中的概念,后来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图画是平面结构,是平面的二维存在,在获得时间性和空间性后,就可以通过人的心智功能实现叙事。
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渗透的关系。“图画”通过视觉感知物象,而“文字”则是通过人类的心智活动(包括感觉、联想、推理、归纳、回忆、想象等思维活动)建构形象。二者最终都得落实到物象上,只是所获得的心理通道不同而已。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人类所获取的信息中70%左右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图画”与“文字”相比,不需要对“文字”进行一系列的意义编码转换,而能直接进入人的意识世界。
既然是图画叙事,自然和图画有着联系,连环画、漫画、绘图等都是通过图画来叙事的。其实图画叙事不仅仅包括这几种方式,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至少还存在着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一、课文插图
这是最直观的“图画叙事”。从一年级开始,每一课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插画,随着年级的升高,通版的插图逐渐减少为较为零散的细节图,但是毕竟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图画进行简单地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通版图。这在中低年级的教材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通常展现了课文所讲述的整个故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将文字镶嵌在一幅通版图之中,图文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2.景物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8课《沙漠中的绿洲》中的插图,一幅为白茫茫的荒漠,一幅为绿树成荫的迪拜风光。同样都处在沙漠之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图画是会说话的,在对比之中,阿连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树木花草的精神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3.人物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一幅司马迁挑灯发愤著书的图画:身处牢狱,灯火如豆,竹简成堆,专心致志。不需多言,一个用信念创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4.细节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爱如茉莉》中有一幅细节图,这是课文中最动人的一个画面:阳光、茉莉、一对执手而眠的夫妻、一个手捧鲜花的女儿,一切都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这些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曾引起教学专家和教师们的关注。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网络教学资源成了新的教学媒介,课文插图被弱化了。其实,图画与文本之间、图画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性是洞开教学的一扇窗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二、汉字表征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图画性。特别是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或是一幅画,或是一个故事,对世界进行生动地临摹和再现,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当前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总的来说效率是低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汉字的图画叙事功能,想当然地对汉字进行组合、拼凑,将其作为一个个“部件”来处理。失去了图画,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生命,自然就和生活相去甚远,不能够走进学生内心的抽象符号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就找不到存放的位置。
如:“缘”这个字,很多学生写了几遍还是容易出错。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因为只是把这个字作为一个符号,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即学生没有对其产生画面感。如果我们赋予它图画和故事,情况可能就会别有洞天。从造字方法和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看,这个字是很有画面感的,请看下图信息:
■
有了字理的支撑,汉字的形象和意义就具体可感了。“丝线”“猪”这些部件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我带领学生一起创编了一个爱情故事:一对青年男女因为月下老人的撮合,千里姻缘一线牵,走到了一起,这不是丝线“纟”吗?上面的“■”就好像手牵手,表示他们结婚后手拉手,靠养猪(豕)发家致富,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建立起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汉字的音、形、义通过“图画叙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学生怎么可能记不牢呢?
三、文章结构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知识结构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之中,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还是对叙事线索的梳理,甚至包括指导学生观察和背诵,文章结构图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我们循着文章的结构,将文本进行结构化、个性化地处理,就会破解文本叙事的密码。文章结构虽然不像插图那样直观,但是这种内隐的心理图画同样客观存在,它是对文本的概括和抽象化,是更高层面上的图画。
文章结构与写作的时序、地序、事序,关别序和总分序(包括分总、总分总)紧密联系,同时还与文章的布局、呼应、详略、对比等表达策略相关。当前的语文教学对文章结构的简单化、窄化理解,致使其陷入到段落划分的尴尬境地。教师教得单一,学生学得无趣,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之美被肢解殆尽,不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把文章结构作为图画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基于对语言形式的深层次关注,从而让这些隐藏的图画焕发出动人的色彩。
如:《黄河的主人》是袁鹰的一篇散文,通过意象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精神画卷。精神的理解是建立在意象和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有些课堂说教意味过浓,就是因为意象和关系的缺失。意象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为特征的,这为我们的“图画叙事”提供了视觉的画面,而关系则使得意象之间生发了联系,结构的意义也便由此而生。文章结构图不仅体现为理解的具象化,而且也破解了语言形式的奥秘。
师:读课文一定要读之有物。读一读这四段话,想一想,每段话都是围绕哪个事物来写的。
(出示有关于黄河、筏子、乘客和艄公的句子。)
生:分别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和艄公。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四个词语):这四个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你能联系课文内容用这四个事物说上一段话吗?
生:艄公撑着羊皮筏子载着乘客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
生:在波浪滔滔的黄河上,有一只羊皮筏子,艄公正载着乘客破浪前行。
师:非常好。世界是关系的世界,文章也如此。请大家再想一想,这四个事物之中,作者袁鹰主要想写的是什么呢?
生:是艄公。因为课文题目叫《黄河的主人》,黄河的主人是艄公,自然也就是最为重要的。
生:我觉得也是艄公。课文最后一节中写到“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很显然主要写的是艄公。
师:题目和关键语句已经透露了这一信息。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事物呢?
生:黄河的险恶,筏子的轻小,乘客的从容,更能反映出艄公的厉害。
师:没错,这就是侧面烘托的方法。那么这篇文章的结构也便了然了。我们可以这样表示——
出示:
■
这个案例中,文章结构图一下子把看似复杂的教学任务变得简洁起来。散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确定教学的着力点,有了文章结构图,抽象文字的形象感得以凸显。而且结构是一种关系思维,包含着语言的形式、结构、技巧等表达层面的元素,这样的一幅画面将裹带着理解和表达的语言信息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驻留。
图画叙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呢?笔者认为不仅要抓“图”,而且还要抓“事”,为图画赋予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图画叙事的作用。总的来说要做到三点:一是让低年级的情境图充满故事性;二是让文章结构图变得和思想内容一样重要;三是让图画从课本中走下来,即学生可以用“画”和“述”的方式来再现文本内容。
目前,我们大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可能有人会质疑:“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停留在语言层面有什么不可以?”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人的心智发展需要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协同作用,即便是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机制来看,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个别差异,不仅认知的通道迥异,而且选择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语言内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与新语言信息相联系的适当性的已有认知结构作为“固定点”,包括已有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以作为附着新信息的平台。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记忆一个新的学习材料,必须以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为基础,为同化新的学习材料起“固定点”作用。[1]“图画叙事”就做到了这一点。
图画叙事不仅仅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表达,一种用“肢体行为”加以诠释的表达。于永正老师教学《燕子》时,带着学生边读书边在黑板上画画,顷刻工夫,一只惟妙惟肖的燕子呼之欲出。于老师不是在炫技,而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画”和“文”的关系:绘画的顺序与文本表达的顺序完全一致,“图”和“文”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学生们在佩服于老师绘画技能的同时自然也就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节奏。有了图画的提醒,背诵课文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不怀疑文字叙事的重要性,但是图画叙事作为起始的感知世界的最根本的途径,对于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叙事水平的角度来说,图画叙事是基础(美术艺术创作除外),文字叙事是对图画叙事的发展和抽象。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试图建立起图画叙事和文字叙事的沟通桥梁,选择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叙事方式,努力提高他们感知世界、获取信息、发展心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