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设计素描课程改革分析

2014-09-01李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设计素描高职院校改革

摘要:设计素描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素描面临没有现成教材可用、学生基础较差、教学时间相对较短等几大问题。可见,设计素描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过程中必须调整教学大纲,改变教学侧重点,打破传统观念,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55-02

一、设计素描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所占的地位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设计素描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创意能力和结构分析能力。近年来,有关设计素描课程的研究和论述很多,研究设计素描教学规律、方法等的文章也很多,但多数是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方面的,对于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甚至对于设计素描色彩之类的基础课程开设与否都存在异议。很多设计方面的教师认为:高职培养学生的目的主要是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当今设计主要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要加强软件学习而不需要过多的基础培训。他们认为基础绘画的学习对于设计没有太大帮助,在许多方面,设计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相关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因此,在短短宝贵的三年时间里,基础绘画教学的时间应该让位于软件学习,软件学习才是设计基础。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细分析,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一批又一批设计人员中“匠”的出现。计算机软件的过多运用,最终会导致其创意创造能力的逐步下降。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设计创意的认识逐步深入,手绘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使用手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意和灵感,能够更快速地展现出设计人员思维上瞬间的闪光,这正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永远无法达到的。从各种网络报刊所载的招聘启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于平面设计人员、室内设计人员、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要求,除了相关软件能否熟练运用,手绘也成为衡量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而手绘能力的培养,最终所要依赖的还是基础设计素描对于造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设计素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

二、高职艺术设计素描面临的问题

1.没有现成教材可用?摇教材是课程理念的载体,由于没有统一的现成教材可以使用,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素描的教材。这种教材适应的是普通高校四年制的学习时间,普通高校较好的学生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无疑是不相适应、也无法满足的。高职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应该区别于普通高校。

2.学生基础较差?摇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绘画基础一般较差,较好的学生都集中到美院、普通高等院校中去了,留下少数基础较差,高考分数较低而又不愿复读的学生来上大专院校,他们中多数只接受为数不多的美术基础教育,有些甚至仅仅是高考前临时突击一两个月,勉强通过艺术类专业全省统一招生考试分数线。这些学生多数是因为文化课不好而改学专业,以此为跳板跨入大学校门的,他们基础不好而又不愿意学,甚至厌学、逃学,根本没有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多数学生的时间用在了上网游戏聊天上,学习积极性较差。

3.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摇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普通高校拥有四年的教学时间,完全可以把前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基础绘画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普通高校就可以进行相对比较系统的设计素描训练。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专三年的时间,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又要抓造型训练,又要做三大构成的设计基础课,还要抓紧时间掌握大量相关制图软件,老师紧张学生也不轻松。如果第一年的时间大部分用于基础训练,那么学生就很难有多余时间学习和消化三大构成课,第二年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上,用于实训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第三年的,学生忙于应付毕业创作和实习工作,真正学到能实际应用的能力就会很少,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就会增加。这也正是很多老师提倡不进行或少进行素描训练的重要原因。

然而设计素描教学又是必不可少和必须进行的,这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老师们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把不符合不适应高职教学特点的方式进行合理化,使设计素描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和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其他课程结合起来,使设计素描真正成为能够为设计服务的素描,变成学生学习后面课程的铺路砖、垫脚石,使设计素描与后面的课程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体。只有学之有用,学生才会努力学用心学,教基础绘画的老师也会因此变得重要起来。

三、高职艺术设计素描教学应进行的改革

那么,设计素描的课程改革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目标,调整教学大纲。首先,必须认识到设计素描与艺术素描的不同。两者的教学目的不同,设计素描是为设计艺术服务的,它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提高设计思维的能力。而绘画性素描是为培养纯绘画人才所必备的基础课程,它追求精神领域的审美欣赏价值。由于它们的方向不同,体现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理念、要求都有一定的差异。由于两者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表现方式和表现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体现在:观察方法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以及表现形式的差异。当然,它们也有许多共性部分,如何理解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的关系,结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运用好恰合理的基础课教学,明确和掌握两种素描教学体的异同,还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各自的目标、方向,切实达到为本专业服务的目的。其次,应该明确高职院校设计素描与普通院校设计专业设计素描不同。由于学习时间长短的不同和学生程度的巨大差异,高职院校设计素描不能也不可能与普通院校标准相同。高职院校设计素描必须走自己的路,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适应自己的学生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必须在明确自己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走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设计素描之路。

2.因材施教,改变侧重点。首先,教学内容应有不同,强调多画日常生活所见事物。虽然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没有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他们动手动脑能力都较强。如果教育引导方法得当,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知识既有趣又实用,学成后会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报酬,这样完全可以把这一层面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调动起来,进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画静物的时候,不妨摆上日常生活常见的造型优美的工业产品,让学生在欣赏其优美造型之余,理解这些产品成功原因——拥有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包装设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体结构所带来的美感,以及与他们即将学习的设计之间的联系,引导他们认识将来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与此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非常之高,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很强的竞争意识,学校的教学教管也非常容易开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们清楚地知道,学好设计素描,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自己将来可以做好很多产品的设计和包装宣传,毕业后就业机会很多,也会有丰厚的薪酬,学好了甚至就业率和收人不会低于本科生。虽然设计素描是一门不能立竿见影出效果的课程,但如果在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一些稍稍的改动,尽量将有实际意义的物品引人到教学当中,用经济杠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知道自己学的专业非常有趣且有用,自然会尽心尽力地学习。其次,教学方式上要多画短期作业,以速写为主。以往的教学方式,素描是一个细致活,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描绘,花很长的时间费很大的功夫才能细致入微地表现其明暗光影质感等因素。这样的教学方式与设计基础素描的要求是相悖的,设计基础素描不需要考虑明暗质感等因素,只需要考虑其结构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倡学生以短期作业为主,只画出物体的结构即可,不进行过多描绘。对同一物体,可以进行多角度描绘,以培养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设计师设计作品时,为了使别人能够看懂,往往要画出顶面、立面、正面、侧面等好几个效果图,因此,学生在描绘静物时,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站在设计者的立场上,假如这个物品是由我来设计,怎样使没有见过的人通过看效果图就可以明白。这样,学生逐渐就会明白,画设计素描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3.改变传统观念,注重设计思维的训练。“现代教育和传统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传统教育更注重知识和技艺的传授,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创作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设计专业来说,设计素描训练思维方式要比单纯训练手头上的绘画能力更为重要。学生能尝试着去寻找某种的方法,得到主动处理对象的经验,那比他画出精美、好看的素描要好得多。设计本质上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设计素描如果不服务于设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设计素描教学一开始,我们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形式法则”的教学,这种课程可以很好地起到现代艺术观念启蒙的作用。通过这个课程,可以使学生摆脱在考前班形成的艺术观念和审美习惯,初步建立现代艺术观,学会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去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设计素描才能真正为设计奠定下良好的造型基础,为今后的现代设计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忠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贺国强,蒋烨,胡锦.设计素描表现[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3]胡燕欣.理性素描——现代艺术理念的素描表达[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小平(1979-),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设计素描高职院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探讨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与教学方法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