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眩晕40例疗效观察
2014-08-31杨少军
杨少军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河北 邢台 054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眩晕40例疗效观察
杨少军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河北 邢台 054000)
慢性病;脑缺血;并发症,眩晕;中药疗法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是指颅脑局部长期血供不足而引起脑功能障碍,无影像学及其他器质性病变证据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失忆、健忘、痴呆以及性情改变等,其中以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1]。现代医学治疗常予以扩血管等治疗,然效果往往不佳,且因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使病情得不到有效地缓解,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010-02—2013-07,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眩晕4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和《中医内科学》[3]诊断标准确诊。主要症状表现为发作性运动错觉性眩晕,头昏,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头部活动时加剧,通常在48 h后逐渐减轻,其后主要为平衡障碍,有耳蜗症状。常见体征有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Honer综合征等。
1.1.2 纳入标准 ①临床诊断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55岁;③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加该试验,且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①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耳源性眩晕、颈椎病、糖尿病等引起的眩晕;②由严重贫血、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及低血压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③CT或MRI证实有脑部器质性病变者,如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及代谢障碍;④有神志不清,或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有严重感染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肾、肝、造血系统、内分泌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⑥不配合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我院老年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55~80岁,平均(60.33±14.45)岁;病程1~9年,平均(5.48±3.19)年。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6~79岁,平均(60.59±14.23)岁;病程1~9年,平均(5.57±3.24)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在神经内科专科饮食调理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369)20 m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茯苓20 g,桂枝10 g,白术10 g,泽泻20 g,泽兰10 g,甘草10 g。气虚加党参、黄芪;痰湿加半夏、陈皮;痰热加天竺黄、胆南星;血虚加当归、川芎;气郁加柴胡、香附;夜寐欠佳加首乌藤、炙远志;便秘加决明子。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3 疗程 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②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王文春等[4]制订的《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注:总分44分,分值越高,临床症状越轻);③记录不良反应等。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中的证候疗效标准,以积分变化评价临床证候的改善。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症状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及颈总动脉Vm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及颈总动脉Vm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椎动脉及颈总动脉Vm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椎动脉及颈总动脉Vm优于对照组(P<0.05)。
2.3 2组治疗前后功能及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功能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功能及症状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升高优于对照组(P<0.05)。
2.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1例有胃肠道反应,2例下肢出现轻度水肿,未停药,继续服药,缓解;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2组在治疗过程中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异常。
3 讨 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门诊常见症状前三位,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罹患此病,65岁以上老人眩晕女性发病率为57%,男性占39%,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脑功能障碍如老年性痴呆、缺血性卒中等[6]。随着经颅多普勒超声等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椎动脉、基底动脉、颅内动脉的痉挛或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引起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发人体的空间定向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7]。脑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的前后两大循环,其以Willis环相交通,不同的供血区域决定不同的临床表现,而后循环缺血常以眩晕发作为其主要症状[8]。
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眩晕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三脏,病性以虚为本,实为标,实邪常为风、火、痰、瘀夹杂。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往往注重于局部的病理改变,治疗手段以局部病变为主,治疗措施以扩血管为主,然多因药物副作用及患者的依从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苓桂术甘汤加减方中茯苓味甘淡,淡能利窍,与桂枝同用于温阳化气之中寓淡渗行水之功,在宣通阳气之内存甘缓补脾之法,桂枝与茯苓相配,有通阳化气、畅利三焦的作用;桂枝辛温通阳,增强化气行水之功;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泽泻加强淡渗利水之功;白术健脾祛湿;泽兰活血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降浊定眩、化痰之功。
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颈部椎动脉、颈总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幅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治疗组症状改善及功能恢复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苓桂术甘汤加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1] 黄炜,闫仲恺,李素丽.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病机新认识[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3):359-360.
[2]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
[3]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1.
[4] 王文春,张安仁,卢家春,等.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评价[J].西南军医,2007,9(4):145-14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9.
[6] 周建峰.尼莫地平联合脉血康治疗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24-25.
[7] 钟伟,姜红,赵晓庆,等.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变化的TCD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8):1010-1011.
[8] 吴云.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头晕或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22.
(本文编辑:董军杰)
杨少军(1972—),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
R743.310.58;R282.710.7;R441.2
A
1002-2619(2014)05-0708-02
201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