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平凡的道路

2014-08-30

现代兵器 2014年7期
关键词:火炮外贸系统

中国外贸155的峥嵘岁月

——献给参与外贸155项目的广大科技人员

很多人都知道,外贸155火炮是中国兵器工业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一个响亮的品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品牌的取得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让我们将时间回溯到1983年,那时西方的大门刚刚向中国打开不久,国人对西方的一切还心存疑虑,踯躅不前。当时155毫米火炮的引进就面临很大阻力。好在兵器工业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顶住了压力,毅然决定用自己的力量从国外引进全套的155毫米牵引火炮及弹药技术。155在中国因此才有了一个艰难的开始,但是这似乎也预示着155在中国的道路不会一番风顺。

在随后的许多年,外贸155火炮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1986年,兵器工业立项发展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目标就是瞄准竞争激烈的国际压制武器市场。之后的北京第二届国际防务展让155项目看到了希望。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1990年,当我们满怀希望地去参加国外演示时,由于海湾战争的爆发,导致原定的武器竞标计划被取消。外贸155自行炮项目不得不进入停滞期。

1995年,外方重启火炮发展计划,蛰伏5年的外贸155自行炮项目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但要赢得市场兵器人还需继续奋斗。面对西方强有力的竞争,我们埋头苦干,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首次采用系统化武器设计思想,推出了由11种武器装备构成的大型数字化武器系统,作为现代炮兵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力压美国、英国、法国和南非等,一举抢占市场先机,赢得了首个出口合同。外贸155项目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之后的多年,我们在外贸155自行炮武器系统的技术和思想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体系化、模块化开发思路,完成了一系列武器系统的研发。自走炮、岸防炮、车载炮、超轻型加榴炮等一系列武器系统应运而生,它们中的许多已经成功打入国际军火市场。

外贸155自行炮武器系统凭借不凡的销售业绩以及先进的技术水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总师的苏哲子更是凭借对外贸155自行炮武器系统的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到目前为止,外贸155牵引炮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发展成系列化产品已经超过30个春秋。30年来,外贸155项目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自筹资金引进技术,到系统化发展赢得海外市场,直至开发系列化产品扩大市场规模,外贸155项目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30年来,参与外贸155项目的广大科研人员本着敢拼搏、不放弃的精神,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军火市场硬是为外贸155闯出了一片天地。

我们刊登中国外贸155火炮系列报道就是要记述参与外贸155项目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引进西方火炮技术

记者:但总您好,能否介绍一下您开始参与155毫米火炮研制的情况吗?

但长生:1983年,兵器部决定引进了155毫米牵引火炮,由当时兵器部科技部牵头管理,各专业局负责实施。此后由于兵器部机关改革,成立了922项目办公室,负责管理155毫米火炮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及试制等工作。1986年,兵器部决定研制155毫米自行炮时,将我调入该办公室,当时吴景忱是我们的处长,我是项目主管工程师、副处长。吴处长带领陈愉、郄宝海、张惠茹和李虹等一套人马,负责155毫米牵引炮的攻关。我则带领武瑞文等另一套人马,负责155自行炮的研制。因为北方公司最初引进的只是155毫米牵引炮系统,引进后的火炮系统必须经过消化、吸收、改进和提高。只有在牵引炮完成定型后,我们才能转到自行炮的研制上。因此我们前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155毫米自行火炮的火力系统上。

记者:155毫米火炮是一种西方制式的火炮系统,决定引进这一系统时是否存在争论?

但长生:当时我国军方装备的主要是华约制式(前苏联)的火炮,如我军装备的军、师级重型牵引、自行炮均采用152毫米口径。152毫米火炮虽然射击精度高,但存在身管短,射程近,威力小的不足。155毫米火炮是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军、师级火炮,是西方主流的大口径火炮,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

在发展我军未来火炮武器的时候,对于采用何种口径存在争议,兵器部内部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为华约派,另一派为北约派。

前者主张继续发展华约制式的火炮系统,即师团级火炮的口径采用100毫米和122毫米,军师级火炮口径采用152毫米,这也是我军炮兵一直采用的制式。

这些同志反对引进西方制式的155毫米火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理由:发展一种全新的火炮制式,工厂的生产管理及设备,部队的制式、后勤保障都要有很大改变。军方列装管理困难。没有军方的支持,就没有经费支撑,没有经费,项目面临的风险太大;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对西方的了解,尤其是大口径火炮的了解有限,许多人认为花这么多钱从西方引进技术,买来的都是些图纸和资料,这不值得。

而主张引进155毫米火炮的北约派则认为,155毫米火炮性能要优于国内装备的大口径火炮。它采用的底凹弹、底排弹有很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具备飞行阻力小的特点,再加上这些弹药的装药量大,其射程、精度、威力综合性能均超出我军当时装备的圆柱弹。而当时西方已经出现身管长为45倍口径的155毫米火炮,其射程让人印象深刻,当它发射新型底排弹的时候,火炮的射程甚至达到39千米,这是国内火炮无法企及的。

155毫米火炮引进项目最终得到上级主管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他们认为应该先引进155毫米牵引炮,然后进行攻关,掌握技术后再研制我国自己的大口径火炮。

记者:能否谈谈我们当时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情况?

但长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火炮在陆军装备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也是西方限制向中国出口的一种武器。我们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大口径火炮只有GHN45 155毫米火炮。endprint

155毫米火炮的引进工作费了很大周折。北方公司通过一位英国华人与有关公司接触,了解155毫米火炮性能和转让的情况。经过深入了解之后,在1983年12月与某公司正式签署155毫米火炮系统的引进合同。该公司由世界著名的火炮传奇人物吉拉德·布尔博士领导。根据合同,该公司负责向中国转让整套155毫米火炮技术。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帮助中国从国际上购买了一些与155毫米火炮相关的技术资料。一些火炮和弹药的专用生产设备也是利用这个渠道向中国转让的。

记者:您如何评价布尔博士?

但长生:应该说,布尔博士为中国的大口径火炮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当时,我随有关领导曾经访问过该公司的总部。

总的来说,布尔是位技术专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属于做学问做得很好的那种人。他在火炮研究方面有很多新的设计思想,一些设计也很超前。国内有些人认为他是个商人,拿一些根本实现不了的设计图纸向中国推销赚钱。我个人认为,布尔的很多设计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设计的,它符合当时西方的制造和加工水平,但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还没有达到,无法按照布尔的设计进行生产,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兵器部又引进了许多相关设备的原因。我们的工厂科研人员在将布尔的设计图纸转化成中国的设计图纸,再到最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中做了大量艰苦的设计和反设计工作。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布尔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先进的西方设计理念,这是当时中国的设计人员欠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科研人员的设计水平得到提升。

记者:布尔在火炮设计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但长生:布尔首次提出发展45倍口径155毫米火炮,并成功研制出了样炮——GHN45 155毫米火炮。布尔创新性地提出了长身管、大药室火炮设计,将身管长度由当时西方的39倍口径提高到45倍,同时将药室容积从18.845立升增大到23立升,同时采用新型发射药,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其在火炮结构的设计上也有独到之处。

另外,布尔的枣核弹设计属独创,该弹有射程远,装药多,威力大的特点。

记者:兵器工业是自己出资引进155毫米火炮技术的吗?

但长生:是的。兵器工业用每年上缴国防科工委军贸出口利润后结余的资金,购买了包括火炮、弹药、特种弹药、发射药、引信、瞄准具等在内的全套155毫米火炮系统的设计图纸及标准。并指定相关的专业生产企业、研究所、院校和试验单位进行专项攻关和有关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研究。

有一种说法155毫米火炮引进项目之所以被称为922工程,是因为兵器工业几个主要攻关企业的编号之和为922。但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922应该是国防科工委批准155毫米火炮引进项目的时间。

记者:研究人员在消化、吸收引进的155毫米火炮技术方面主要遇到了哪些问题?

但长生:在引进155毫米火炮系统之后,兵器部加紧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和试制,在这期间工厂和研究人员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火炮方面。早期生产的155毫米火炮存在结构强度不够的问题,在试验过程中出现过大架裂口现象;火炮开闭闩不可靠,炮闩关闭有时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底火击发机构不可靠,出现装填不击发的情况。这些都是材料选择、加工精度、公差配合等方面的问题。

弹药方面。弹带材料的选择不尽合理,弹带有两个功能,一是发射时赋予弹丸旋转力,二是有闭气功能。如果弹带材料强度不够,在发射时弹丸旋转会将弹带磨去,俗称剃头,进而导致炮膛内的发射药气体从炮口泄露,膛压降低。这不但影响了弹丸的射程,而且外泄的气体还会导致炮口扰动,影响火炮的发射精度。弹丸装药量达不到要求,由于我们工人不能熟练掌握引进的设备,在实际装药过程中出现气泡,导致装药量不足,致使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破片数降低,弹药的威力下降。

另外,底排弹的底排装置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其核心是在弹体尾部增加燃烧药柱设计。该设计首次提出并采用“利用底排药柱燃烧时产生的气体来降低弹丸飞行时产生的弹底阻力”的思想。布尔的原底排弹设计只是提出了概念,相当于方案图都没有具体的设计细节,需要国内科研人员自己摸索,找出最佳设计方案,因此我们在底排药柱的设计上花了很长时间。首先是药柱的长度,如果药柱长度过短,弹丸未到弹道的顶点就停止排气,减阻增程效果不明显,如果长度过长,又会影响弹丸前部的装药量,使弹丸的威力降低。另外,药柱孔径、火药的强度、燃速等也很重要,这些都需要我们摸索,重新设计。科研人员通过反复试验,不断修改设计,最终找到了底排装置的最佳设计,最终,外贸155底排弹在中国人的手中研发成功。

发射药方面。燃速是衡量发射药在被点燃后燃烧速度的指标,它也是衡量发射药性能的重要指标。发射药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完全燃烧,如果延时过大,前后端发射药燃烧不均匀,在火炮膛内形成的推力也会降低。研究人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花费了很多时间。或然误差是衡量火炮发射药稳定性的指标。早期国外引进的155毫米火炮的发射药并不稳定,直接导致火炮的射程和精度也不稳定。

经过外贸155武器系统科技人员的十多年艰苦攻关,155毫米牵引炮及其弹药系统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自行炮立项研制

记者:能否谈一下155毫米自行炮的研制情况吗?

但长生:在获得155毫米牵引炮技术之后,兵器工业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感到应该可以发展一些其他类型的火炮。当时国外155毫米火炮的发展趋势一般先有牵引炮,然后是自走炮,进而是自行炮。当时我们认为155毫米自走炮的市场前景不是很好,应该先发展155毫米自行炮。但是究竟发展履带式自行炮还是轮式自行炮存在争议,经过各方专家的反复论证认为,轮式自行炮虽然成本低,但我国在80年代轮式底盘的水平不高,达不到自行炮的承载要求。1986年,上级领导经研究决定研制履带式外贸155毫米自行炮。我记得当时155毫米牵引炮还处在技术攻关阶段,并没有完成定型。当时,兵器工业领导要求“牵引炮继续攻关,自行炮跟上来”,前者进行技术攻关和定型,后者同时进行方案论证,并提出了 “先外后内,先军贸后内装” 的研制思路。虽然当时在国内受到较大阻力,但兵器工业的领导依然认为155毫米火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认定当时存有观望心理的部门和人员今后一定会认识到155毫米火炮的优势,并会最终决定装备155毫米火炮。endprint

1986年国庆节刚过,兵器工业召开一个全系统的工作大会,与会专家对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一些重大方案进行了探讨。当时会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选择何种底盘,会上共提出3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采用69坦克底盘。因为军队装备了大量的69坦克,并且这种底盘也是多种出口装备使用的底盘,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采用这种底盘,在技术上成熟度较高。但是69坦克底盘也存在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如它的动力舱位于后部,车体前部是它的操纵室和油箱,炮塔位于中部。这也限定了火炮必须安装在车体的中部,它带来的问题主要有:自行炮的外形怪异,供输弹装置的位置不理想,另外人员上下车也不方便,这个方案很快被否定。

第二种方案,选用69式坦克底盘的部件,重新设计车体。新车将保留原底盘的一些部件,如动力系统、传动系统等。

第三种方案,利用我军当时装备的152毫米自行炮、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通用底盘,进行一些改进作为155毫米自行炮的底盘,这样也可以保持自行炮底盘的继承性。

最终,科研人员听取了北方公司人员的意见,认为第三种方案的技术成熟,市场前景更佳,最终确定采用通用底盘作为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底盘。

随后确定了外贸155自行炮的总体单位和总设计师,当时该厂的总工程师苏哲子被任命为外贸155自行炮的总设计师。1987年4月,由北方公司出资,与该厂签订自行炮研制合同,负责自行炮的研制以及样车的制造。

1988年11月,该厂研制出了第一辆外贸155自行炮样车。当时我们瞄准的目标是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防务展,向国外展示这一产品,寻求出口机会。为了能够赶上这次防务展,科研人员将还不太成熟的自行炮初样炮紧急装上火车,自行炮一到北京长辛店,便被运到展示现场,准备进行表演。当时的样车甚至还没有完成工厂的小型跑车试验,到我们正式向国外客户展示的时候,这辆样车总共仅仅跑了12千米(按照以往经验,一辆样车没有跑过3000千米,根本不敢对外做表演)。因此,当时的样车只做了行车表演,并没有进行火炮射击演示。在表演时科研人员也不敢让车跑太快,我记得当时样车的速度只有30千米/时。

记者:155毫米火炮从牵引炮发展到自行炮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

但长生: 外贸155自行炮由155牵引炮发展而来,研究人员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155牵引炮的炮闩采用螺式炮闩,这在牵引炮上没有问题,但它却限制了自行炮的射速。采用螺式炮闩的155毫米火炮的射速很难超过4发/分钟,而自行炮的射速要求达到5~6发/分钟,最好是大于8发/分钟。为提高自行炮的射速,研究人员决定修改炮闩设计,将螺式炮闩改为楔式炮闩。但更改炮闩设计后又面临新的问题,因为155毫米火炮采用的是发射药包,虽然省去了传统的金属药筒,但对炮闩闭气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发射药燃烧时完全靠楔式炮闩来实现闭气。但当时我们的这一技术并不成熟,经常发生炮闩因关闭不严漏气,这既危险又影响火炮性能。面对楔式炮闩漏气、发射药残留等问题,火炮生产厂的技术人员丁树奎、于子平、鸥德家、吴成金等不断完善炮闩设计,并采用新式闭气环,在进行了多次试验后,火炮在无需更换闭气环的情况下达到发射70发以上无需更换闭气环的水平。闭气环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前面提到自行火炮的初样炮参加展览时速度只能达到30千米/时,原因在于传动系统。该系统包括传动箱、变速箱、转向机、侧传动,负责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至两侧的行走机构。155毫米自行火炮采用双流变速箱设计,受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齿轮加工很难保证精度,润滑路线设计以及轴承的选型存在问题,导致变速箱损坏。研究人员用了很长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外贸155毫米自行炮最初的射击精度也有一些问题,该火炮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自动操瞄系统控制火炮的俯仰和方位变化。在试验过程中,自动操瞄系统由计算机发出控制指令,随动系统在执行指令过程中,经常发生火炮调炮不到位的情况。这套操瞄系统原装备在122毫米火箭炮上,但该系统安装在155自行炮上时,由于火炮的重量加大,回转的惯性增大,再加上当初火炮重心设计不合理,导致受力不均匀,影响了控制精度。这也说明了当时我们在系统整体设计方面还有欠缺。并不是说:单一的子系统设计没有问题,将各子系统组装在一起就一定没有问题!

成功出口海外市场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155毫米自行炮最初进军海外市场的情况?

但长生:1988年11月,155毫米自行炮在北京第二届国际防务展上亮相,很多人都对此感到意外和好奇,他们想了解作为一直装备华约制式大口径火炮的中国首次推出的西方制式45倍口径155毫米火炮究竟是个什么样水平。在展会上有很多客户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也有几个国家提出购买这个产品的意向。这让北方公司深受鼓舞。我们最初提出“先军贸,后内装”的155毫米火炮发展思路,当时也只是一个想法,对于中国火炮系统能否进入由美国M109等西方火炮占领的压制武器市场完全没有把握。北京国际防务展上获得的好消息让北方公司的赵家铮副总经理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将155毫米火炮项目进行下去的决心。如果说在此之前155毫米火炮项目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还处在犹豫不定的状态,北京防务展就是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外贸155毫米火炮项目的参与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国外市场上,外贸155毫米火炮也从此正式走上了外贸项目的轨道上来。

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参加防务展之后,北方公司副总经理黄如镇随即组织相关部门,专门负责推销155毫米火炮。这是一支精干的队伍,他们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积极与外方高层沟通,向该国的炮兵领导介绍我们的火炮系统,最终为我们的外贸155毫米自行火炮赢得了参与招标演示的机会。

1990年6月22日,北方公司的第一门外贸155毫米自行炮从天津港出发,计划参加国外市场适应性试验和外贸表演。一个月后,就在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即将抵达该国港口时,由于海湾战争爆发,当地形势发生突变,原定的招标演示无法进行,运送火炮的船只不得不紧急掉头回国。满载着兵器人希望的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第一次出国表演就这样还没有开始就草草结束了。endprint

记者:155自行炮在海湾战争之后又有哪些发展呢?

但长生:应该说第一次出国表演的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并不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当时只有一门火炮,火控与指挥系统及侦察系统都非常简易,仅有简单的一部电台、数个通话器、一个GPS定位器以及一个前方观察仪,这套系统没有专门的载车,只好用吉普车临时代替。演示时,前方的观察人员负责观察目标,并将目标信息通过电台通知后方的火炮操作人员。可以看出当时这套火炮系统还是一个层次很低的简单武器系统。

1990年9月6日,外贸155毫米自行炮返回中国。从那时开始一直到1995年,这是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发展的停滞期。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外方原定的火炮采购计划不得不取消。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的指向变得不明确。北方公司内部也开始有不同声音,毕竟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已经投入较大,火炮仍然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后期完善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此期间在很多年里,上面对是否继续该项目犹豫不决,能够支持项目发展的资金也少得可怜。好在当时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仍有一些同志没有放弃,他们在默默地做着技术攻关工作,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一个能够让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重生的机会。

1995年,北方公司人员得到消息,外方有意重启炮兵发展计划,打算重建自己的炮兵部队。市场一线的人员很兴奋,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开始了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宣传推介工作,加大了攻关力度,经过多方努力,之前中断的联系又重新被接上。当时外方给北方公司提出的建议是:中国的155毫米自行炮系统还是一个简单的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了明确的意向,北方公司决定再次启动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

记者:能否谈谈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参与海外竞标的情况吗?

但长生:1995年8月20日至9月4日,我们再次参加国外155毫米自行炮演示。此时,中国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已经配备了简单的指挥控制系统。一起参与这次竞争演示的还有美国的M109、英国的AS90、南非的G5等,这是中国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首次与西方国家的先进火炮系统进行同台竞技。中国的火炮演示基本上是成功的,但其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火炮在一次试验时,一发出膛的炮弹出现了引信早炸,并被外方人员发现。我们当时很紧张,做了很多解释工作,说明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很小的并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但外军仍旧半信半疑,最后与我们商定将亲自到中国,看看整个系统的演示情况。

1996年5月,北方公司在国内某靶场专门为外方代表团进行了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实弹射击演示。这次演示基本是重复上次在用户国所做的科目,演示很成功,不但证明了该火炮系统的指挥控制系统及弹药没有问题,而且还首次展示了全套基本型外贸155毫米自行炮武器系统。该套系统除了自行炮之外,还有侦察车、弹药车、气象雷达、侦校雷达、抢救车等,可以根据用户需求任意组合。我们当时完全按照西方炮兵实战的要求进行展示,虽然一些分系统还处在研制阶段,整个系统在技术上也还没有完全组合成一个整体,但我们想展示的是一个155毫米自行炮武器系统构架已经基本成型。从此之后,中国的外贸155毫米自行炮不再是一门单炮,而是一个完整的武器系统。中国155毫米火炮后来的发展只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升级和集成,武器系统化发展思路因此得以生根,之后更是结出了累累硕果。

1997年12月,一个完整的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基本型武器系统完成外贸定型。1997年12月28日,北方公司和外方正式签署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出口合同。根据合同,外方将从中国订购1个营的武器装备。至此,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才算取得了第一个成果,而就在签订合同的同时,我们的技术人员仍然还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一些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

虽然对外合同已签,但武器系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边科研、边试验、边生产,给合同执行带来很大风险。在这个关键时刻,兵器工业领导举全行业之力,聚全行业之才,打响了外贸155毫米自行炮攻坚战。主要承担合同供货企业的一把手签订责任状,项目重新确立 “三师”系统(即行政指挥、设计师和质量师),机关成立“外贸155项目合署办公室”,全行业从上到下积极行动起来,“攻关键,破险阻,一切为了155。”成了兵器工业最响亮的口号。北方公司155团队,在顾永春付总裁的领导下,对内对外一盘棋,技术商务并行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合同的顺利执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这套外贸155毫米自行火炮武器系统的其他子系统都是我们自己研制的吗?

但长生:是的,这些分系统都是我们兵器工业及有关行业单位研发的。其中只有个别部件采用了西方产品。

记者:中国在设计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时候是否参考了美国的M109?

但长生:那时中国没有机会接触到美国M109,因此也无法了解其内部的设计。上世纪80年代中国能够接触到的西方火炮有法国的GCT 155,但它的设计很复杂,以那时中国的水平很难模仿。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设计最多只是参考了M109的外形,其内部设计只能由中国自己来完成,好在当时的设计单位曾经设计过152毫米自行炮,外贸155自行炮的底盘又是在炮兵通用底盘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该底盘的发动机采用从德国道依茨公司引进的风冷发动机技术,功率386千瓦(525马力)。这款发动机虽然还不成熟,但这已经是国内最好的军用车载发动机了。

记者:请问我们还从西方进口哪些相关设备?

但长生:我们从国外购买的与155毫米火炮系统相关的设备主要有引信、弹药等的专用生产设备。这些生产设备精度很高,很多采用数字技术。这些设备在引进后不久便受到政治事件的影响。当时设备硬件虽然已经进入中国,但是配套的软件还没有安装。我们在之后很长时间因缺乏技术支持,无法正常运转这些设备,不得不将其闲置。

当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一些155毫米弹药相关生产设备,这些设备同样因为国外制裁而无法投入生产,当时许多工厂因此处境非常艰难。endprint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与西方关系缓和并且外贸155毫米自行炮成功出口后,这些企业才开始逐步走出困境。

记者:国外用户在使用外贸155毫米自行炮的时候有什么反馈吗?

但长生:国外用户对我们的产品反应最多的是产品可靠性问题。我们的第一代外贸155毫米自行炮成功出口后,曾经向出口国派驻过大量的维修人员,俗称“保姆”式服务,这 不仅增加了一定的维修成本,也给用户使用带来了一些麻烦。

目前我们仿照西方的做法在外建有大型备件库,负责外贸155毫米火炮的维修。这些部件由客户另外购买。与西方维修人员相比,我们的维修人员相对较多,这也反映了我们的产品可靠性仍然有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发展新一代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用户反馈回来的可靠性和维修方便性等问题。

记者:请问北方公司是如何想到研制车载炮等一系列外贸155毫米火炮武器系统的?

但长生:北方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市场牵引,技术推动。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产品。

外贸155毫米自行炮在国内完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后,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在引进火炮技术的基础上,又设计推出其他外贸155毫米火炮系列产品。如自走炮、车载炮、轻型炮、岸防炮等。其中车载炮,我们最早是在法国萨托利防务展上看到这种炮,当时法国展出了自己的车载炮。我们的工厂在得到这个信息后很快也推出了自己的车载炮武器系统。

除此之外,外贸155毫米火炮在45倍口径的基础上又向两端延伸,发展出了39倍口径和52倍口径身管火炮,前者有155毫米39倍轻型牵引炮,后者为155毫米52倍口径车载炮和自行炮。

这些火炮不仅满足了国际市场的不同需求,很多还受到国外用户的青睐。

另外,我们还在底凹弹、底排弹的基础上又研发了火箭复合增程技术,使火炮的射程能够达到50千米以上。目前,外贸155毫米火炮配备的弹药多达12~13种,包括精度更高的炮射导弹。

记者:请谈谈52倍口径155毫米新型自行炮的研制和出口情况。

但长生:我曾在北方公司参与管理5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项目的研发,与原来的45倍口径155毫米自行炮相比,新的自行炮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进。除了采用更加长的身管外,新火炮的底盘、装填系统都做了很大改动。其中,装填系统有自动、半自动、手动3种装填方式。动力系统由原来的386千瓦(525马力)换成736千瓦(1000马力)新型发动机,传动系统由原来的双流机械传动发展到现在的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除此之外,新一代155毫米自行炮还采用了总线技术设计,并建立了信息化平台,这使得火炮的总体性能获得很大的提升。

新火炮无论是射程、精度、射速、自动化程度以及弹药的威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射速提高了近一倍;目标定位只需半分钟就可以完成。新火炮的可靠性全面提高,达到了西方先进火炮的水平,是北方公司未来15年在国际市场上主推的产品。

外贸155火炮的意义

记者:请您谈谈外贸155火炮项目对我们来说有哪些重要意义?

但长生:首先,外贸155毫米火炮系统是中国第一套大型复杂、成系统、成编制参与国际竞争的武器系统,它在西方称霸的压制武器市场中力压众多强手,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大口径压制武器市场是西方经营了多年的主要武器出口市场,也是其称霸的领域。中国的155毫米自行炮首次采用45倍口径长身管设计,有效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在性能上超过了西方同类产品。另外,外贸155毫米火炮采用了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火炮系统整体作战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155毫米火炮正是凭借其性能优势和系统优势战胜了M109、AS90、GCT-155等西方先进火炮系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这为中国兵器工业赢得了荣誉。

其次,中国兵器工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改进、发展155毫米火炮系统,提高了国内大口径火炮系统研发的水平。在引进155毫米火炮系统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武器设计理念,真正了解了一种武器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使用的整个过程,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测绘仿制的武器研制思路。该项目引进的许多西方的先进技术、加工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管理方式,将中国兵器工业的基础管理和技术能力整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带动了包括火炮、车辆、弹药、雷达电子、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发展。

再次,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与中国军队155毫米火炮的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外贸155毫米火炮的发展为国内火炮行业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而且技术力量互相沟通,技术人员相互借鉴,许多先进的设计和管理理念彼此影响,有效地促进了彼此的技术进步。

另外,外贸155毫米自行炮项目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随后与火炮相关的武器系统及弹药的大量出口也给兵器工业的工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为止,各型外贸155毫米火炮装备、再加上相关的配套装备以及弹药的出口创汇额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技术引进费用,这使得该项目成为兵器工业目前投资产出效益最高的项目。

最后,外贸155毫米火炮项目为国内培养了许多技术和管理人才,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今活跃在兵工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的王玉林、武瑞文、万程、丁树奎、郭志强、刘锦春、王世显、付梦印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苏哲子则是从外贸155火炮项目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都为外贸155毫米火炮项目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应该说,外贸155毫米火炮的出口之路充满艰辛,我们的技术人员本着不抛弃、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在时间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克服许多困难,走出了一条技术攻关与签订合同并行的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在外贸155毫米火炮项目中,有许多同志都参与其中,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外贸155毫米火炮的研制贡献着力量,有的甚至还献出了生命。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我们的外贸155毫米火炮系统有了今天的成绩。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草莽)endprint

猜你喜欢

火炮外贸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冒着炮火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