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教学建议
2014-08-30李陈洁
李陈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语文实践非常重要。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实践”令人担忧。下文对这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一、表面热闹,为实践而实践,何不静心思考,独立发言?
语文实践只图表面热闹,为实践而实践,特别在公开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课堂的热闹或者所谓的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会采用小组讨论、表演、板演等形式提高“热闹性”,但究竟效果如何却有待商榷。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八下《变色龙》时,老师让同学们以表演形式呈现课文,固然,戏剧是一种文学,但一堂课仅仅通过各个小组的表演展现文章魅力,老师略微总结,远远不够。貌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只是浮于表面走个过场,学生对文章中发人深省的人物形象及其讽刺意味不能深入理解。又如课堂讨论,好像不小组讨论就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一讨论,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其实,真是这样吗?如在教学苏教版八上《明天不封阳台》时,教师提出:找出文中父亲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吗?难道静下心来仔细寻找书中相关线索就是不自主、不探究了?
实践的目的是“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五花八门的“招数”其实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独立表达的机会。如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花10分钟时间自读课文,找出奥楚涅洛夫情感的变化,做好标记,并自行模拟奥楚涅洛夫的表情动作语言,想想奥楚涅洛夫是怎样的人。这样的环节设计,虽然课堂沉静下来了,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何不联系生活,开放生成?
语文实践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教学中存在记答案这一说法,教师会故意放慢速度,读出总结好的答案,学生记笔记。其实在这一步骤之前,教师肯定会抛出问题,或讨论,或进行短暂独立思考。教师企图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对话自然而然地生成答案。
比如在讲述苏教版八下《马说》时,老师们都会让学生在书本上记录好本文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讽刺、鞭挞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愚昧无知。那么具体这个答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很少论及。
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尤为重要,很多所谓问题如果把自己代入其中,问题迎刃而解,这也非常符合“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老师在解答《马说》的主旨思想时,只需问:“如果你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是老师却只选了一个各方面都不如你的人当班长,你会怎么想?”答案不言而喻,会很郁闷,会怪老师没眼光,那么《马说》的作者韩愈不也是这种想法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中,语文实践能力自然能够提高。语文的实践活动与作品文本及现实生活都有密切联系,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它关注的是言语活动过程本身,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三、放弃阵地,忽略专题,何不利用教材,变被动为主动?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容易忽略最有利的语文实践机会——语文专题学习。苏教版的每一册语文书都有一至两个专题学习,比如八上《汉字》专题,八下《鸟》专题,等等,我们往往忽视这些重要的资源,一带而过,甚至不上,认为专题不过是背几首古诗。
我认为,这样太浪费编写者提供的语文实践资源了,专题中包括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包含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团结协作、教学相长。语文实践除了是学生个体的单独活动之外,更是师生共同营造并共同注入激情的生命活动场、精神活动场。语文实践者在这些“场”中获得言语实践的经验,并进行积淀,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在这一过程中,专题学习把所有的训练手段整合在一起,使得语文实践饱满而丰富。
以《汉字》专题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些名人字迹,在此过程中,既欣赏了汉字形体的魅力,又积累了一些诗词名句,于语文积累极为有利,同学间的相互协作,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另外,在课堂上展示、讲演这些字句,于语文“说”的能力又有所提升,通过展示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喜欢汉字,喜欢语文,何乐而不为呢?《汉字》的教授过程中,还可以渗透汉字造字的方法,于现实来说,对学生的错别字有鉴别的依据等。
教学中,老师们容易犯一个错误,认为教材不好,教材编写有误,以此为理由借口,忽略教材中很好的文本,渐渐的,很多属于语文的学习阵地就此腾出空间。有时间去找课外的材料,不如好好利用教材,化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加强语文学习规律的掌握。
四、语文不“语”,何不从语而出?
语文实践缺少“语文味”。这一点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常规的拓展延伸经常从主旨出发,比如苏教版八下《纪念白求恩》,师问: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实践白求恩的精神?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在最后一环节变成了思想道德情操课,一两句的发言也罢,如若持续五六分钟,还是以语言学习为主的语文课吗?若再来个讨论发言,就完全游离于言语作品之外,偏离了建立在语言文字品味、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渗透,变为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做人。
换一思维方式,在《纪念白求恩》的拓展环节,要求学生用颁奖词的形式总结白求恩的精神,并为白求恩颁奖,这样具有情境的实践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了写好颁奖词、讲好颁奖词,同学还会主动总结文章信息,对自己的言语进行规范。既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更好地展示了他们的表演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语文学习规律的掌握。
“语文实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失非常严重,应该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脚踏实地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