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之东西

2014-08-30

小资CHIC!ELEGANCE 2014年14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玉雕大师

凯倢:

身心自在的践行者,坚信真善美的非典型80后乖乖叛逆女,英国宝石协会和宝石检测实验室FGA、同济大学宝石教育中心策划主管、上海同济大学校友会理事。写媒体特约撰稿、做电视文娱节目、当银行品牌经理、拿宝石鉴定资质、扬海派经典文艺、做义工助人助己,在跨界中沉淀出本色,主动随心而行但求探寻真相活得明白。擅于从珠宝赏析中分享人生启悟。

新浪微博:@i凯倢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ikaijie

《礼记 曲礼下》云:君无故,玉不去身。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虽然普及的地域并不广,但比任何一种宝石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都大。尤其在华夏大地上,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直至21世纪的当下,国人尚玉之风如基因般烙进了炎黄子孙的血脉。汉语用近三百个带玉字的成语记述了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把物质层面的玉提升至精神层面,进而影响并成为了东方哲学载体的线索。

然而,尽管中国加工使用玉的历史已超过八千年,系统的玉石研究和培训却不足三十年。长久以来,人们只知羊脂白玉的美,只道白玉交易水很深,以为玉就是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样子。确实,许多琢玉人虽身在今朝却技在古代,盛极一时的仿古风,不但阻碍了当代玉雕的发展,也令世界以为中国玉雕在乾隆之后便无进步更无新意。

事实并非如此!

大英博物馆玉器负责人Carol Michaelson在TGI当代玉典大师联展现场

今年5月,向来以收藏和研究中国玉器著称于世的大英博物馆东方艺术部玉器负责人Carol Michaelson女士受同济大学之邀,来到中国参加“玉之东西”当代玉典大师联展系列活动,亲自走访了一批参展大师的工作室,观其创作、赏其作品、与其交流。此行的所见所闻令Carol大为惊叹,显然,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对于中国当代玉雕实在太孤陋寡闻了。

【古韵新意 艺在当代】

刘忠荣《圣火》9-2011-F-161

作品取材奥运圣火,素有雕刻全才之称的刘忠荣大师以写意的手法、流畅的线条、柔和的抛面和充满东方传统美学的克制与内敛完成了造型,令整件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非常经典。线条开合张力十足,点线面的灵动组合实现了光影自然变换的视觉效果,尤其中间的圆孔设计为玉石带来了透气感。虽抽象不知所然,却异常耐看,引人遐想。黑色底座的设计亦颇为精妙,黑白呼应,浑然一体,无论平衡感还是视觉感都堪称绝妙。

吴德昇《春意盎然》

“三月走在阳光和煦的路上,眼角眉梢不经意间收到的风情,忽然惊讶地发现路旁的玉兰花悄然绽放,洁白如雪,细腻如玉。不需要绿叶的衬托独自盛放优雅的芳华。”罗汉三杰之首,有着玉女教父美誉的吴德昇大师触景生情,眼前闪过一张模糊的容颜,然后便是窈窕的身姿在脑海中若隐若现,那是个如玉兰花般的女人。作者在制作过程希望诠释一种特别的女性美:似有妩媚,又似优雅,还有着宛若玉兰般静雅的气质。

杨曦《江南》

陈逸飞笔下的江南古镇,氤氲着岁月的阳光,再素的油画也难清雅。玉雕大师刀下的水乡,虽褪去了华彩只剩玉色,却也可以细节丰富得教人百看不厌。河边台阶浅而不均,连接着一艘小乌篷船,门头上窗户边晾着的衣服随风摆动。弄堂中空似剪影,房顶屋檐留下了立体的轮廓,顶端似云非云的一片,还有保留原型的皮色,好像都在提醒人们静静逝去而又慢慢享受的时间。打破传统玉雕的布局,解构并重组主题元素,正是杨曦大师的创新所在。

邱启敬《仿八大山人荷花翠鸟笔意》

和田玉青花料恐怕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写意画韵味的材料,而邱启敬无疑是精于此道的佼佼者,他从玉石的物理属性中梳理出了自成一格的雕刻秩序和规则,借用青花和田玉直溯中国人文传统。该作品若只看局部,一时间竟能教人忘却其石头的本质,那些不均匀的黑色仿佛是在宣纸上晕开的墨色。而那些精致而立体的花瓣花蕊和翠鸟的羽喙,分明提醒着玉之细腻。既保留玉雕的精巧,又描绘水墨的意境,着实妙哉!

杨光《提梁小香炉》

选用上等俄罗斯碧玉,取材古代暖手铜炉,活把手镂空巧雕炉盖,更添情趣。把玩件并非传统器皿的缩小版,而是表达一种接触的亲密感,玲珑而舒适。

崔磊《蹴鞠》

婴戏是中国美术传统的人物题材,但这件作品显然不同以往,作者用写实的细节组合出了“写意”的场景:世事如戏,悲喜如孩童脚下的蹴鞠,时而奔向我,时而奔向你。

俞挺《薄胎盖碗套件》

选用青海碧玉,作品玉质纯净、造型规整、雕功精细,通体澈透亮,厚度仅0.5毫米,透过灯光能从内壁清晰地看到外壁纹样。

玉雕创作的基础在于匠意,琢磨的过程则好似探险,设计、创作、再设计、再创作,随机应变,如此往复。琢玉人并不会被传统绳墨束缚,而是与时俱进地因材施艺,将材料上的危转为机,不为炫技,而是以技达艺。玉雕只可做减法,却又意在形外,综合考验着琢玉人的想象、应变和心力。由此完成匠意到玉艺的质变。

Carol Michaelson评价中国当代玉雕已超越乾隆时期迎来新高峰

面对如此百家争鸣的杰作,Carol的欣喜溢于言表,她说,玉雕技艺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次考察弥补了大英博物馆完全不了解中国当代玉雕发展的缺憾,对中国当代玉雕的繁荣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工具的出现和创意使得玉雕得以超越乾隆时期的辉煌。她还表示,大英博物馆希望能够继续收藏中国的当代玉雕,向西方社会展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玉雕大师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大师剪我也剪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