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2014-08-30朱新莹王有邦
朱新莹 王有邦
摘要:指出了枣庄市曾因煤兴市,现在正经历所有矿产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分析了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优势条件,进而提出了枣庄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5504
1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形成初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在城市经济的总比重中资源经济占到40%甚至更高的比例。由于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矿产资源优势逐渐被削弱,资源枯竭问题接踵而来。所谓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不是资源完全枯竭,而是指原优势资源或主体资源的储量下降到已探明储量的一定比例时,我们认为该城市即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行列。一般当资源的开采量达到资源探明储量的60%~70%,开采时间达到或者超过设计年限的75%时,即认为城市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根据城市资源枯竭情况又可将资源枯竭型城市进一步划分为发展型、警戒型和危机型。
2009年3月,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曾因煤兴市,现在正经历着所有矿产资源型城市必须面对的同一个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2枣庄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煤炭资源不断减少,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
后劲不足 枣庄市因煤兴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枣庄市的三大支柱产业煤炭、电力及化工为国家纳税64亿元,为国家及地方财政做出重大贡献。其中煤炭、水泥建材产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的80%左右。但枣庄市煤炭资源开采时间长、开采量大加之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以煤炭为原料的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通过表1可知,枣庄市东部煤矿几乎全部枯竭关停,只有为数不多的矿区分布于枣庄的西部。煤炭资源不断减少,使原本占据半壁江山的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面临极大挑战,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同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一样,枣庄市对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开采、初加工为主。这种简单的生产方式造成枣庄市工业产业链短,产品加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虽然这种生产方式会带来那么多的问题,但是它仍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其次,短期利益的趋势,使得人们忽视了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等,仅通过简单的开采、初加工便可获得极高的利润;最后,唯GDP论英雄的观念,使得国家、地方政府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这给这种简单粗暴的生产方式提供了更好的依靠。以上种种原因最终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工业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2.4局部地区生态脆弱,居住环境恶化
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在开发过程中枣庄市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轨迹。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由此产生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居住环境恶化的问题。通过“图3 2012年山东省环境主要污染物比重”及“图4 2012年枣庄市环境主要污染物比重”对比可以看出枣庄市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不理想,其中二氧化物比重和可吸入颗粒物比重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5社会民生问题凸显
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造成劳动力专业化倾向过重,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的产业工人为主,工人技术单一,文化水平层次普遍偏低,再就业困难多,尽管枣矿集团等企业积极到新疆等地开辟新能源基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转产、转岗、转移等途径解决工人再就业问题,也只是分流了7000人, 全市因为关闭煤矿而下岗无法就业的工人就超过2万人,他们只能靠社会保障解决生计问题,社会保障压力大。另一方面,引进人才有困难,本地人才流失严重。枣庄市因煤兴市,如今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当年的经济繁荣景象已不再。加之枣庄市外部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制约了枣庄市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民生问题接踵而至。
3枣庄市经济发展转型的优势条件分析
3.1优越的自然条件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跨东经116°~117°,北纬34°~35°,东接临沂,西濒微山湖,南与江苏搭界,北与济宁濒临。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北部山亭区境内的高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620m。山亭区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横亘在市北部。西部滨湖及沿运地带地势最低,海拔30~40m,地面平坦。枣庄市境内地形复杂,遍布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其中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总面积的54.6%、26.6%、18.8%。枣庄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降水量700~900mm,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工业活动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枣庄市属于黄淮流域,水系发达,境内共24条大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地势较高的东北山区。其中境内唯一一条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39km,曾为枣庄市交通运输做出了很大贡献。
3.2独特的旅游资源
枣庄市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以滕州微山湖湿地、山亭抱犊崮—熊耳山、峄城冠世榴园和温泉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旅游。滕州市拥有国家一流的微山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山亭区则是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例如抱犊崮、熊耳山大裂谷、莲青山、岩马水库、洪门葡萄节、水泉古梨园、店子长红枣节等;其次,山亭翼云山石板部落的项目的开发又为山亭旅游增添了一份民俗风情特色。峄城区则依托其万亩冠世石榴园、青檀寺等发展乡村观光旅游。通过建设温泉小镇度假村、山亭汉诺庄园、峄城区仙沐温泉将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提升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档次度假区。endprint
以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铁道游击队遗址、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为核心,包括台儿庄战史陈列馆、李宗仁史料馆,丰富史料内涵,提升景区档次,建成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历史上,中兴矿业集团对于枣庄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枣庄市煤炭资源的枯竭,中兴工业文化遗址成为枣庄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同时枣庄市根据自身情况,大胆创新,利用市南区大面积土地,建设枣庄市50年以来工业历史街区,展现枣庄市近现代工业文明。
最后,枣庄市深刻挖掘北辛文化、奚仲文化和墨班文化,弘扬远古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依据奚仲的精髓文化打造中国越野车基地,一方面发展了远古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的热点,吸引更多的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
3.3相对优越的区位
进一步完善境内五纵八横的公路主框架,从而实现对外联系方便快捷。通过京台高速、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向北可与京津唐地区紧密相连,向南可延伸至沪宁杭地区;枣庄附近有完善的港口及机场设施,东毗青岛、日照港口及临沂机场;南邻白云机场及连云港。近几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实施,欧亚大陆桥加快了枣庄走向中西部的步伐。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与此同时枣庄市加快了市内交通线路的建设,随着BRT线路B1~B10的陆续开通,初步形成了连通五区一市的快速公交系统。枣庄、滕州火车站实现动车组停靠,大大加速了同城化步伐。正在施工建设的枣临高速公路、枣临铁路进展顺利;据统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60.1km,其中干线公路标准达到二级以上;枣庄港、台儿庄复线船闸建成,位于枣庄段运河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航道标准,通航能力与以往相比提升一倍,枣庄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3.4较好的发展软环境
一方面,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关注给枣庄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自2009年3月,枣庄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外部转型机遇。作为山东省唯一选定的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享受了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与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枣庄市转型成功与否对山东省其他有着类似情况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因此,在思想上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针对枣庄市转型情况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号)。该意见对转型工作的重要性、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为枣庄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枣庄市也分外重视城市的转型。通过建设专门的政府机构如旅服局等对枣庄市的旅游产业进行管理;枣庄市积极参加省外各种旅游资源交流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枣庄市的明信片“江北水乡、运河之都”、“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在中央一套、香港凤凰卫视、山东电视台等进行滚动播出。
3.5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接续产业基础较好
枣庄市经济基础较为稳固,其经济总量位居我国资源枯竭城市中等偏上的位置。2012年,全市GDP实现1561.68亿元,人均41720元。枣庄市注重发展煤化工、建材、旅游等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共有煤化工企业24家,其中16家已建成投产,其固定资产额高达110亿元,年收益58亿;另外8家为在建项目,预计总投资额121亿元,截至目前已投资40.9亿元,总体来看,枣庄市煤化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力十足。除此之外,枣庄市建材工业实力不凡。其中枣庄市水泥产量和石膏产量均位居全省榜首。枣庄市滕州凭借先进技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中小机床打造为中国产业集群50强品牌,成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和“中国中小机床之都”。除此之外,枣庄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3.6“五区一市”发展方向各有特色
各区市明确定位,突出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如图5所示。
4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措施
4.1以农业为基础,实现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枣庄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依靠龙头企业带动,融合发展多种农业类型,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地域生产综合体。
枣庄市最先从根本着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根基。首先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保证农业用水及居民用水安全;其次,利用3S技术,实时监测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用来指导灾前应急、灾中指挥、灾后重建等工作,减少农业损失。
枣庄市大力建设农业基地,形成农业产业体系,扩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加强良种化生产,实现产品优质化,从而形成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为根据,枣庄市围绕台儿庄、薛城、峄城和滕州为中心,建设成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山亭区和滕州市为中心,建设火樱桃、长红枣、马铃薯、花卉等种植基地,同时发展豆制品、水产品、乳畜产品加工基地,最终打造成为特色农产品基地。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对生态坏境的保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山亭区西集镇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形成了以地下沼气池、地面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房、空中的太阳能热水器为一体的不同时空分布、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节省了以往购煤的开支,净化了环境。同时实施有机肥,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无公害大棚蔬菜及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化、绿色化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化。
最后,枣庄市依靠先进技术,大力推广科技兴农战略。提倡使用滴水灌溉、喷灌,对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改良,测土施肥,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机械化加工,提高农产品的收益,利用科技支撑,大力推广精准设施农业。枣庄市还注重引进农业技术人员,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实际生产之中,惠及广大农民;提高农业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利润,取得了规模效益。endprint
4.2优化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枣庄市以工业为主导,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三大产业基地。首先,依托煤炭资源,通过拉长产业链,形成煤气、焦炭、液化气、甲醇、三聚氰胺等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依托创建以煤炭化工、能源、建材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其次,打造全国能源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开拓内蒙古、贵州等中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确保枣庄市后续煤炭资源的安全,保证煤炭供给的安全性。同时注重对市内火电厂的综合治理,关停中小火电厂,以10万kW以上的火电机组为重点建设项目,如田陈富源煤矸石电厂、华电国际十里泉电厂等,打造全国能源基地。最后,以水泥、石膏等为原料,依靠科技和创新,紧跟时代需求,发展装饰材料、玻璃深加工品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材,努力将枣庄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建材基地。
枣庄市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枣庄市机械制造业集群。首先,依托枣庄市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利用各区县农业区位优势,生产不同农产品,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第二,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中心,注重发展服装销售、专业物流等配套产业,从而以区域为单位建设服装产业集群。第三,以鲁南机床、华源数控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机床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形成机床产业集群。最后,依托高新技术,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智能电网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4.3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为促进枣庄市旅游业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吃穿住用行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功能转型。打造商品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购物街区;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补充的接待体系;创新旅游产品,将特色饮食、民风民俗创新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打造多层次旅游;其次,以生态观光旅游、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旅游、远古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为中心,打造四大特色旅游。这样就形成了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景点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而将枣庄市旅游产业做好做强做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方面。因此,枣庄在转型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通过探索长期的保障机制,使枣庄市走上一条制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枣庄市统计局.2013年枣庄市统计年鉴[R].枣庄:枣庄市统计局,2013.
[3]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R].济南:山东省人民政府,2011.
[4]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枣庄市十二五发展规划[R].枣庄: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2011.endprint
4.2优化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枣庄市以工业为主导,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三大产业基地。首先,依托煤炭资源,通过拉长产业链,形成煤气、焦炭、液化气、甲醇、三聚氰胺等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依托创建以煤炭化工、能源、建材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其次,打造全国能源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开拓内蒙古、贵州等中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确保枣庄市后续煤炭资源的安全,保证煤炭供给的安全性。同时注重对市内火电厂的综合治理,关停中小火电厂,以10万kW以上的火电机组为重点建设项目,如田陈富源煤矸石电厂、华电国际十里泉电厂等,打造全国能源基地。最后,以水泥、石膏等为原料,依靠科技和创新,紧跟时代需求,发展装饰材料、玻璃深加工品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材,努力将枣庄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建材基地。
枣庄市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枣庄市机械制造业集群。首先,依托枣庄市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利用各区县农业区位优势,生产不同农产品,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第二,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中心,注重发展服装销售、专业物流等配套产业,从而以区域为单位建设服装产业集群。第三,以鲁南机床、华源数控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机床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形成机床产业集群。最后,依托高新技术,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智能电网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4.3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为促进枣庄市旅游业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吃穿住用行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功能转型。打造商品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购物街区;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补充的接待体系;创新旅游产品,将特色饮食、民风民俗创新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打造多层次旅游;其次,以生态观光旅游、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旅游、远古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为中心,打造四大特色旅游。这样就形成了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景点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而将枣庄市旅游产业做好做强做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方面。因此,枣庄在转型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通过探索长期的保障机制,使枣庄市走上一条制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枣庄市统计局.2013年枣庄市统计年鉴[R].枣庄:枣庄市统计局,2013.
[3]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R].济南:山东省人民政府,2011.
[4]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枣庄市十二五发展规划[R].枣庄: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2011.endprint
4.2优化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枣庄市以工业为主导,延长产业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三大产业基地。首先,依托煤炭资源,通过拉长产业链,形成煤气、焦炭、液化气、甲醇、三聚氰胺等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依托创建以煤炭化工、能源、建材为主的煤化工基地;其次,打造全国能源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开拓内蒙古、贵州等中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确保枣庄市后续煤炭资源的安全,保证煤炭供给的安全性。同时注重对市内火电厂的综合治理,关停中小火电厂,以10万kW以上的火电机组为重点建设项目,如田陈富源煤矸石电厂、华电国际十里泉电厂等,打造全国能源基地。最后,以水泥、石膏等为原料,依靠科技和创新,紧跟时代需求,发展装饰材料、玻璃深加工品种、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型建材,努力将枣庄打造成为全国新型建材基地。
枣庄市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枣庄市机械制造业集群。首先,依托枣庄市良好的地理自然环境,利用各区县农业区位优势,生产不同农产品,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第二,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为中心,注重发展服装销售、专业物流等配套产业,从而以区域为单位建设服装产业集群。第三,以鲁南机床、华源数控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机床零部件、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形成机床产业集群。最后,依托高新技术,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智能电网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集群。
4.3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为促进枣庄市旅游业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吃穿住用行一条龙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功能转型。打造商品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购物街区;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体、经济型酒店为补充的接待体系;创新旅游产品,将特色饮食、民风民俗创新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打造多层次旅游;其次,以生态观光旅游、运河文化与红色文化旅游、远古文化旅游、工业遗产旅游为中心,打造四大特色旅游。这样就形成了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景点管理的一体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而将枣庄市旅游产业做好做强做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方面。因此,枣庄在转型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通过探索长期的保障机制,使枣庄市走上一条制度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枣庄市统计局.2013年枣庄市统计年鉴[R].枣庄:枣庄市统计局,2013.
[3] 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R].济南:山东省人民政府,2011.
[4]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枣庄市十二五发展规划[R].枣庄: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