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因子分析
2014-08-30易睿
易睿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农村实际情况,遵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构建了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和探讨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关键词:湖南省;农村聚落;指标;评价因子;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21003
1引言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得人们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人类聚居环境。在这种全球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开始逐步改善人类聚居环境,热点则主要集中于城市\[1~4\]。然而,当前农村聚居点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聚居点的环境状况显著劣于城市。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聚居环境质量越来越难以满足需要,农村聚居点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目前,我国对农村聚居环境状况的专题普查较少,研究对象多为城市,角度主要集中在制度和技术、聚居模式、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层面\[5~7\]。因而,对农村聚居环境进行评价迫在眉睫。
湖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该区域农村聚居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如村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污染日趋严重、规划不合理、自然景观退化、耕地质量下降等,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构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明确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和探讨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全面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动态性、相对独立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8~12\],结合对湖南省农村聚居环境状况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影响农村聚居环境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经济状况和农村物质装备等多方面。居住环境类因子主要包括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受灾面积等;居住条件因子主要包括人均居住面积、钢混与砖木结构比例等;经济状况因子主要包括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等;农村物质技术装备因子主要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用电量和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因此,本文选取以上指标作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
2.2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8)、《湖南统计年鉴》(2002-2008)、《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1-2007)等,主要数据如表1所示。表1湖南省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
指标2001200220032004 200520062007安全饮用水普及率/%59.236095.9396.129898.298.5生活污水排放量/亿t-10.8411.1612.6913.3214.4115.20受灾面积/千hm23774.755203.966747.71746.781519.7987-2878.40人均居住面积/m232.8734.0535.0936.5538.3838.3838.38钢混、砖木结构比例0.4500.5180.5620.6030.5960.6100.615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1313.231349.921452.961913.312056.242131.912632.10人均纯收入/元2299.52397.92532.92837.83117.73389.63904.2恩格尔系数52.952.952.551.954.152.049.6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2358.022498.092664.452923.933189.863416.613684.43用电量/万kW·h467348498337538375575298652366-763770.71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t18424571843234188333810318522098670209867021958372.3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
以上指标的变化因素不仅与因变量——农村聚居环境状态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且相互之间呈藕合关联。如果用单纯的相关分析,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冗余。因子分析是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其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因子分析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构造因子变量和如何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解释。因此,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为:确定待分析的原有若干变量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构造因子变量、利用旋转使得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计算因子变量的得分。对于因子变量的解释,可以进一步说明影响原变量系统构成的主要因素和系统特征。实际分析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载荷矩阵A的值进行分析,得到因子变量和原变量的关系,从而对新的因子变量进行命名。
3评价因子分析
分析过程中,将上述指标依次设为X1、X2…、X11,对其标准化后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作为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分析指标,这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主成分旋转后的载荷系数矩阵以及方差极大旋转后样本因子得分列出如下(表2,表3,表4),并对其代表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
由表4可知,第一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物质技术装备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如: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第二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经济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如: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纯收入);第三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居住环境指标的载荷量的绝对值较大(如:受灾面积)。
4讨论
由DPS分析得出历年主成分分值如表5所示,通过分析比较可知,湖南农村聚居环境中的农村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比较稳定,但在2004年却明显下降;农村经济方面不断上升,且在2004年有明显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在2002年和2003年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下降明显,波动很大。endprint
聚居区自然环境呈波动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占用土地现象较为明显;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气污染已变得日趋严重;湖南农村聚居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池塘、地下水等,虽然近年来生活废水量减少,但水污染现象仍十分严重;现代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导致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等。尽管上述分析中显示,目前自然环境质量在湖南农村聚居环境中贡献率较小,但由表5中仍可反映出自2001年来湖南省农村聚落环境自然环境作为第三主成分的变化状况,也体现了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环保投资偏小,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制约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到位;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村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等。
5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构建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因子进行研究,明确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物质技术装备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经济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第三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居住环境指标的载荷量的绝对值较大,其中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起主导性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将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和探讨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智, 魏忠庆.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 生态环境,2006,15(1).
[2] 刘小鹏, 钟艳霞, 李同升. 银川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11),51.
[3] 徐瑞祥, 蔡龙, 张侠.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3(2).
[4] 许学强, 张俊军.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 地理学报, 2001(56):1.
[5] 顾朝林, 黄春晓, 吴骏莲.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及预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6).
[6] 宋永昌, 戚仁海, 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12),5.
[7] 盛学良, 彭补拙, 王华.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J]. 环境导报, 2001(1).
[8]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8):6.
[9] 朱英明, 姚士谋, 李玉见. 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关问题研究[J]. 人文地理, 2000(15):4.
[10] 叶依广, 周耀平.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刍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
[11] Basterlin and Richard A.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5(27):35~47.
[12] Lipton and Michael.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M].1 St E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endprint
聚居区自然环境呈波动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占用土地现象较为明显;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气污染已变得日趋严重;湖南农村聚居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池塘、地下水等,虽然近年来生活废水量减少,但水污染现象仍十分严重;现代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导致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等。尽管上述分析中显示,目前自然环境质量在湖南农村聚居环境中贡献率较小,但由表5中仍可反映出自2001年来湖南省农村聚落环境自然环境作为第三主成分的变化状况,也体现了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环保投资偏小,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制约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到位;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村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等。
5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构建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因子进行研究,明确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物质技术装备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经济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第三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居住环境指标的载荷量的绝对值较大,其中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起主导性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将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和探讨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智, 魏忠庆.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 生态环境,2006,15(1).
[2] 刘小鹏, 钟艳霞, 李同升. 银川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11),51.
[3] 徐瑞祥, 蔡龙, 张侠.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3(2).
[4] 许学强, 张俊军.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 地理学报, 2001(56):1.
[5] 顾朝林, 黄春晓, 吴骏莲.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及预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6).
[6] 宋永昌, 戚仁海, 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12),5.
[7] 盛学良, 彭补拙, 王华.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J]. 环境导报, 2001(1).
[8]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8):6.
[9] 朱英明, 姚士谋, 李玉见. 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关问题研究[J]. 人文地理, 2000(15):4.
[10] 叶依广, 周耀平.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刍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
[11] Basterlin and Richard A.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5(27):35~47.
[12] Lipton and Michael.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M].1 St E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endprint
聚居区自然环境呈波动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占用土地现象较为明显;交通的不断发展和汽车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气污染已变得日趋严重;湖南农村聚居区的水资源主要来自池塘、地下水等,虽然近年来生活废水量减少,但水污染现象仍十分严重;现代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导致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等。尽管上述分析中显示,目前自然环境质量在湖南农村聚居环境中贡献率较小,但由表5中仍可反映出自2001年来湖南省农村聚落环境自然环境作为第三主成分的变化状况,也体现了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环保投资偏小,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严密,制约了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到位;农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村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等。
5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构建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因子进行研究,明确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评价因子,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物质技术装备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第二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经济的指标的载荷量绝对值较大,第三主成分在反映湖南农村居住环境指标的载荷量的绝对值较大,其中以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起主导性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将为农村聚居环境评价和探讨影响农村聚居环境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智, 魏忠庆.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 生态环境,2006,15(1).
[2] 刘小鹏, 钟艳霞, 李同升. 银川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11),51.
[3] 徐瑞祥, 蔡龙, 张侠. 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3(2).
[4] 许学强, 张俊军.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 地理学报, 2001(56):1.
[5] 顾朝林, 黄春晓, 吴骏莲. 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及预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6).
[6] 宋永昌, 戚仁海, 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12),5.
[7] 盛学良, 彭补拙, 王华.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J]. 环境导报, 2001(1).
[8] 郭秀锐, 杨居荣, 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8):6.
[9] 朱英明, 姚士谋, 李玉见. 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关问题研究[J]. 人文地理, 2000(15):4.
[10] 叶依广, 周耀平.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刍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1.
[11] Basterlin and Richard A.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5(27):35~47.
[12] Lipton and Michael.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 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M].1 St Ed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