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音乐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理念探讨

2014-08-30丁雪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预设音乐课堂

摘要:本文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理念出发,分析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达到精心预设,精彩生成。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音乐;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77-02

《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古希腊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知道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此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读完这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音乐教学中,虽没有这样的愚蠢“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每个音乐教师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的预设,可结果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体验,而且不失精彩、富有创造力;有的却不尽如人意,其关键是没有寻找到学生们最关注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课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穷生命力。因此,教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形成课前预设、课上生成的课堂。课堂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态,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精心调整,它能使普通的课堂教学收到最好的教学效益。预设与生成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两个方面,是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音乐教学的计划性,是音乐教师将音乐作品按照相应的程序规范地教授给学生;生成则具有动态性,是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超越教材之外的灵活讲解,学生有超越音乐作品之外的收获。初中音乐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应该使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体验、参与、讨论并创造音乐,这既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多角度地聆听、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又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时编织学生音乐想象的翅膀,适时导向生成,从而使学生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和创造音乐,只有真正促进诸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科综合性”等理念的真正实现,音乐课才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1.“生成”的精彩离不开“预设”的精心。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若想“生成”得精彩,就需要精心地“预设”。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课堂丰富多彩,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能是封闭的、单维的、静态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面式教学设计。这样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例如在讲授《鼓浪屿之波》一课之前,笔者做了如下的精心的预设。教师假设港澳台的旅程,以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带进宝岛台湾,通过短片使学生领略台湾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引出学习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学习乐谱、歌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演唱,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可能的回答会有:比较抒情、带着期盼和依恋的思乡情感、充满了激昂和渴望、有一丝忧伤和向往等。教师总结: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大陆组、台湾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两组同学自由交流,最后合唱《鼓浪屿之波》,感受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声。只有课前精心做出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展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可见,教师要对可能的“生成”做出精心地预设,从而使“预设”和“生成”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才能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2.在精心的“预设”中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预设。因为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因此这种预设要设计得有弹性、有留白,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给生成留足空间。对积极的、上进的发展予以鼓励,但应对消极的、落后的发展予以引导,使其返回到预设的情景中来。例如在欣赏钢琴曲《鳟鱼钢琴五重奏》时,首先让学生聆听演奏,然后直接介绍这是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舒巴尔特这首诗《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教师提问:歌曲中表现的是怎样的一条鳟鱼?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后,完整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并请同学们注意聆听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在问题确定后,以音色进行分组:第一小组代表钢琴,第二小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学生从5个变奏的乐段中挑选乐段听,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听到你们组代表的乐器出现,就举手表示,看谁的耳朵最灵敏。这样的民主激发了学生欣赏、学习的欲望,改变了教师指定或强迫欣赏曲目的被动性和逆反性,让目标在随机中渐渐生成。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教师的预设是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者与特定情境的融合交互,引发内心的感知冲突,自主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新的活动目标。实践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当未预设情况发生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预设”,帮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特别要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自由而负责任地、健康愉悦地、智慧而有创意地活动,为“生成”腾出空间。例如,在欣赏合唱曲《凤阳花鼓》教学中,一位同学突然在课堂上摇起了拨浪鼓,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是强制批评还是因势利导?欣赏结束之后,笔者充分利用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进行扶植、栽培,开展拨浪鼓大讨论。让学们说拨浪鼓,敲拨浪鼓,把《凤阳花鼓》的歌词改编为拨浪鼓,唱拨浪鼓,通过学生说——敲——编创——唱拨浪鼓,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既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又全面地了解了拨浪鼓的知识,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效率和逻辑,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质量和过程。“预设”是教师思考活动的过程,“生成”是学生思考活动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教师需要掌控的问题。为此,教师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存在于课堂内外,共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要充分地、精心地预设,在课上要灵活地、机动地引导,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新资源,把握动态生成的新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迸发火花,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才能使音乐课堂彰显出动态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宋晨.预设与生成——应然与实然状态下的真正统一[J].现代教育科学,2012,(1):8-9.

[3]彭剑飞,龙亚君.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高普梅,杨世昌.论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整合[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83-85.

作者简介:丁雪莲(1977-),女,浙江绍兴人,中教一级,主要从事初中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音乐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