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学科与实践的融合

2014-08-30石姝莉

出版广角 2014年15期
关键词:出版学出版社学术

石姝莉

学术之路漫漫,学者上下求索,笔耕不辍的他对出版学的研究探索从未停止。

1999年张新华进入北京印刷学院,开始执教编辑出版学,历经十四载,其新著《数字出版产业理论与实践》最近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学术之路漫漫,学者上下求索,笔耕不辍的他对出版学的研究探索从未停止,《数字出版产业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其对数字出版领域研究的一次深刻总结,正如书名所言:探索理论与积极实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理论

学术的进步源于对理论的拓展,学科的发展则仰仗理论的完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出版学理论方面。作者借助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对数字出版产业进行剖析,这不失为一种有效而积极的理论探索途径,如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行业统计数据推断“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进入成长期”。根据价值链理论,将数字出版的经营定义为三个模式,分别是内容模式、营销模式和收入模式,并建议“数字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组合这些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数字出版经营模式”。研究方法的突破让张新华的学术观点大大区别于数字出版领域的其他学者,富含时代感的同时兼备了理论研究的厚重。

张新华认为,如果说传统出版对应读者,那么数字出版则对应客戶,能否盈利决定了数字出版业务的存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出版社为链核的产品驱动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驱动模式”,所以出版企业“要参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运营,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客户价值最大化来实现自身盈利的最大化”。这种双赢的企业管理学观点,将出版社从过去沉迷于技术、渠道或内容产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拉出来,站在产业链的高度重新审视自身及环境。同时作者认为数字出版客户价值的驱动系统由“产品和服务、技术、品牌、知识和关系”这五个方面构成,并建议出版社基于此构建“数字出版客户价值创造体系”。

《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建树也体现在一系列新观点的提出上,如构建了“以出版社为中心的数字出版价值网”;突破传统线性价值链观的制约,通过对数字出版价值网四类成员的分析,论证了以出版社为中枢的数字出版价值网建立的可能性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学术研究的试金石,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法宝。《理论与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特色便是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的有机融合,体现在中、下两篇。

在中篇部分,作者跳出产业研究视域,转投企业分析框架,对推动了全球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国际著名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和爱思唯尔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资本+技术”手段和“全球+跨媒体”战略对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重要性的结论。下篇部分实践性最强的当属对我国报业网站建设和经营状况的分析。作者基于多年研究基础并从出版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对北京地区报纸网站的建设历程、目前困境和发展趋势做了详尽梳理和考察,之后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代表性报纸网站做了深入剖析。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实践探索的有效性,使其分析和预测有理有据,对策与建议也让人信服。

附录则体现出实践对教学、科研及学科发展的重要性。《电子书包:政策推动下的产业新浪潮》一文不仅让那些未曾亲历产业一线的研究者、学生及读者一解其惑,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电子书包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毕竟出版学是一门有着极强实践操作性的学科,而作者身兼学者与教育者双重身份,为使教学与科研更好地结合,只有产、学、研真正实现有机融合才能推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笔者以为,如作者能在其理论探索部分增加一手数据(出版产业及相关企业的数据或案例访谈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并基于此进行出版产业相关理论的本土培植就更显精彩、严谨与完整了。如分析数字出版产业结构与其他产业结构有何不同;探索数字出版产业组织如何划分;研究数字出版产业边界如何确立等。当然任何理论的构建与完善都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可谓开了个好头,笔者期待张新华老师能有更多相关研究成果面世。

猜你喜欢

出版学出版社学术
内卷
出版学研究的史学视角
我等待……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近五年我国出版学理论研究进展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