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伦理和制度视角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2014-08-30张雪晴

价值工程 2014年24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明人类

张雪晴

董树

(昆明理工大学社科学院,昆明650500)

1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与制度创新

1.1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的互动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成果,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手段之一。现代科技革命浪潮的威力和功能日益提高,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和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科学技术向人类提供了可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的潜力和手段,借助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理论科学技术不断地把对自然界认识向纵深延伸。发生在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能源、信息等几乎所有重大领域,推动了人类向未知领域的全面开拓以及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展开,为人类科学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以及实现生态和谐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精神内核。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科学技术注入了生态灵魂。因此,我们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要正确地引导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人类生态意识,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

1.2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同生态文明的冲突 伴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技术得到了勃兴与发展。“科学方法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将创造出一种‘新工具’,一种新的研究体系,它使知识和物质力量结合在一起。”[1]在这样的进程中,以自然作为其生存根基的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我构建的技术困境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与利用,已从某些动植物种群,某些区域生态系统,扩展到一切自然过程,甚至逾越地球进入太空。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人类大规模地消耗着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也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迫面对如此严重的强大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所造成的后果常常是无法挽回的。

1.3 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从以人为本出发,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原则,代表着人类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新境界、新高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有序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而决不以环境换发展,以子孙后代的延续换短暂的辉煌。其中,科学技术是基础,法律是硬约束,生态伦理是软约束,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制约,并最终落实到科学实践当中,这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久之道。

2 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思路

2.1 科技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的设计

2.1.1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理念 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和自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人类所需要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人类应意识到,科技只是人类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一种“美妙”的工具,它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科学技术是一种具有生产力功能的非同寻常的社会力量,科技的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提了供强大的动力,但科技的滥用却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产生巨大推动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人类应当充分发挥科技正能量,最大限度减少其负作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2 构建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念 加强绿色科技知识与生态伦理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态保护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不是长久的是灾难性的。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具有启发意义。“仁民爱物”、“与天地相参”的思想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以生态意识为导向的生态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2.1.3 提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约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首要条件是保护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发展;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注重节约,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提高企业科技生产观,启发绿色生产。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支持循环经济。大力加强科技研究开发,为环保和资源问题寻找对策,要解决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巨大系统工程的许许多多难题,需要自然、社会、以及各门新兴学科开发研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消费观。提倡和推行无害环境的生态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现在国际间越来越提倡高科技术的“绿化”,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方向,它包括“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等的研究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的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的研究开发,节省天然稀有资源的人工合成材料的研究开发。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保障社会资源的节约。生态文明需要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其有力保证。

2.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规范

2.2.1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 首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框架已基本上建立起来,已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0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30多项法规、466项环境标准。[2]我国实行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升华为法律精神。随着形势的发展,很多新情况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操作性的适应新形势下环保需要的法律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3]其次,调整国民经济的评价指标,倡导“绿色GDP”,将“绿色”写入法律。国家应真正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植根于产业活动当中的持久性制度,实行资源环境核算制度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参与科技研发,培养新时代的科研人员,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开发绿色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通过排污收费等强制行政手段迫使企业加强“绿色营销”;投资环保企业,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等等,这些措施的实行是“绿色GDP”的重要保障。

2.2.2 加强政府的环境执法 要切实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4]为了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必须提高人们的法律监督水平。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环境检查机构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执法检查。另一方面,大力打击破坏生态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对因污染企业而导致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赔偿制度也要加以规范完善,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震慑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给企业一种只要赔偿就可以继续污染的错觉。

2.2.3 净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环境 环境司法是在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之外的一个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手段。环境法律法规要以有限的数量去完成无限的规范性事业,因此,就需要依法对不落实生态文明政策、对建设生态文明不履行职责甚至弄虚作假者和因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5]

此外,还要重视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地方行政中。要求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优势,制订科学的环境治理和科学发展规划。同时抓紧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将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系统,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并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6]

3 结语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与冲突,呼唤生态文明建设在伦理和制度上的创新。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和完善环保制度建设将有助于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及体制问题,有助于协调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1]美卡罗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M].吴国盛,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89.

[2]曾煜,袁慧玲,许才明.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04(6):218.

[3]胡伯项,胡文,孔祥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7(3):55.

[4]杨士恒.简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师,2009(11):35.

[5]刘梦娟,唐智敏.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39.

[6]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82.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文明人类
《晋控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晋能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