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地方高校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2014-08-30刘宁芳张宁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跨学科应用型学科

刘宁芳,张宁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试论地方高校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刘宁芳,张宁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当下是一个社会问题复杂化、科学技术综合化的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综观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我国地方高校应树立复合性教学的理念;改革校内组织结构,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跨学科教育;综合性教学;复合型人才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沿用了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直到1996年出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全国重点高校掀起了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潮,进入21世纪,地方高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一、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优化课程结构。树立终身学习与“大教学计划”的理念,科学地处理好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等关系,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计划中,将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三大模块,且学时数分别为2∶1∶1,实施“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加贴标签”的培养模式,以利于学生打牢学科基础,提升综合素质;进入毕业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选择专业方向,加贴标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注重个性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积极推行“分类培养、分段教学、分级强化”的教学模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显性课,增加隐性课,减少大班上课,增加小班教学,开通修读第二专业和双学位,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外观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团队,设立学生科研项目等,营造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强化实践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的优势,深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学、产、研的合作,切实将学生的专业见习、课程实习、毕业实践等活动落实到位,安排学生经常参加社会调查、各类志愿服务,使其更好地了解认识社会,锻炼意志品质,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高校接受人才市场检验的时候,恰逢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高校扩招后的就业高峰,人们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或尚未找到理想、体面的工作。一时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引发了对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地方高校也在反思:是应继续坚持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还是应该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开展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二、国外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20世纪末期,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洲经济、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1.美国:通才教育与人才培养。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主要采用通才教育的培养理念,2000年联邦政府颁布的专业目录,新增了一批交叉专业,表明了美国加快发展高新科技,急需培养跨学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001年,布什总统就职演说时提出,21世纪美国繁荣的程度将依赖于复合型人才的力量,并表示将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本届政府的重要职责。对此,各大学应对新增交叉专业的教学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教育,培养适应科学相互渗透和交叉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英国:跨学科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发表了高等教育框架和21世纪教育和训练等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注重古典人文教育转到重视现代科技教育。英国大学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同时将传统的单科学院教学,改变为由多个学院形成以运用跨学科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日本:整合办学资源与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减少重复建设,日本鼓励大学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展跨学科教育。通过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实行攻读双学位等合作形式,提高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博采众家之长,受到学生青睐。如:日本名古屋大学的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工作和教育资源的综合,努力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综观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不难看出其培养目标突出创新性、复合性;培养方式强调综合性、交叉性;同时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也表明,高校整合办学资源,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开展跨学科研究,应用最新跨学科技术和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对已有思维方式进行解构,既培养了创新性、复合性人才,又提升了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跨学科教育内涵与教学特征

1.跨学科教育内涵。跨学科教育,它是建立在多学科教育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的一种通博与专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与传统的专业教育相比,跨学科教育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横向的拓展,建构一个相对合理、综合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跨学科教学特征。(1)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跨学科教育不但要求相近学科的交叉,而且还常常表现为跨大类的交叉,学生通过对各学科概念的理解,将所学知识进行解构,重建一个相对综合、合理的知识体系,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多种学科专长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2)思维方式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主要是以最新的技术和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前沿动态,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由于跨学科研究需要大跨度、多视角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一方面能感受理工科注重系统、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能领略人文学科善于形象、批判、超越的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思维模式。(3)创造能力的开拓性。跨学科教育多以新兴、复杂的社会和科研课题为蓝本,采取问题导向学习,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探究问题,把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联系在一起的教育方式。有关研究表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对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学生“跨界”能力和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树立跨学科教育观念 改革校内组织结构

经过分析比较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地方高校采用“通才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仅仅迈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树立跨学科教育观念,深化校内组织结构改革,才能充分体现跨学科教育,具有知识结构复合性、思维方式综合性、创造能力开拓性的教学特色。

1.树立跨学科教育观念。教育的研究性是跨学科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没有最新的跨学科技术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课程,便无法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应选择经济、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树立复合性教学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教学内容多元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大小课堂结合,理论实践相融;运用问题导向、小组协同、项目管理的教学手段。教师应为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和评价者,而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课堂活动重构已有知识,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锻炼严谨的科学思维,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改革校内组织结构。地方高校应以内部组织结构改革为切入点,按研究问题需要,打破学科和院系组织界限,成立各种跨学科实验室、课题组、协会组织等,形成以某一学科(群)为主体的研究组织体系,创造条件构建跨学科教育平台,这是实施跨学科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教研人员通过跨学科教育平台这一载体,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合作和跨学科教学。高校应依据其办学定位,将优势学科和相关的特色专业组建相关学院,从组织建制上确定跨学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的合法地位,赋予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以及组织跨学科研究、教学的自主权,尽快形成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特色。

总之,地方高校应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教育领域的改革的精神,担负起国家期待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大力推进跨学科教育,培养在知识上更复合、思维上更综合、能力上更开拓、身体上更健康、人格上更高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王立峰.高校跨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及一般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

[2]李兴业.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5).

G640

A

1674-9324(2014)35-0152-03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JG-08-13-1)。

猜你喜欢

跨学科应用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