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2014-08-30孙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孙琳

(宁夏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综合性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孙琳

(宁夏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支柱,但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研究以N大学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探讨综合性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以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综合性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培养途径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通过长期的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影响、个人修炼与感悟等方式,在文学艺术的陶冶、社会实践的参与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素养,为其更好地使用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服务奠定基础[2]。人文素质决定大学生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事业的成败[2]。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具有综合素养且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对N大学的实地调查数据,把人文素质教育的对象具体为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从学生和学校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我国综合性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培养途径,为综合性高校更好地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及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取了参与式评估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收集问卷250份,剔除7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43份,问卷有效率为97.2%。N大学位于西北地区,是以文、理、工、农为主体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调查抽样涉及N大学16个专业的学生,其中7个理科专业,9个文科专业。男生122人,女生121人,男女比例较为均衡。

二、结果分析

1.学生人文素质现状。(1)对人文素质内涵缺乏认识。39.9%的大学生希望能具备一定的素养,但不知道怎样提高。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和家庭缺乏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引导,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缺乏认识。仅有8.6%的大学生非常了解人文素质的含义,能够体悟到人文素养对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的重要作用,而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2)重功利,实用主义思想浓厚。41.6%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专业学习有明显的帮助,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提高人文素质对学习专业知识具有促进作用;而46.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更重要。反映出学生重功利、实用主义思想浓厚的现状。(3)人文知识缺乏,知识片面化。49.4%的学生表示对阅读哲学类人文书刊的态度兴趣一般,认为哲学比较枯燥,较难理解,仅有9.9%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感兴趣;而35.4%的学生希望掌握经济管理类知识,54.7%的学生认为人文课程中最需要的是经济、法律等知识性课程。学生对哲学和思想政治等人文知识兴趣不大,而对经济、法律等知识性的人文课程需求较高,人文知识缺乏,知识片面化。(4)创新能力严重缺乏。77.4%的学生认为除具备专业能力之外,还需具备创新能力,说明学生十分需要提高创新能力。现如今,学校采用的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将知识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十分缺乏。(5)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差。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很一般,58.4%的学生认为心理承受能力是除了专业课外较需要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由于身心尚未成熟,且缺乏团队协作、与他人沟通交流等人文素质,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差,情绪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走极端,甚至出现了轻生等悲剧。

2.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1)教育机制有所偏离,重科技轻人文。77.4%的学生认为需要通过改变教育机制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反映当前的教育机制有所偏离,不利于高校贯彻人文教育。原因在于:一是学校还未给予人文素质教育足够的重视,更倾向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二是应试教育的后果,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对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热情不高;三是选拔式教育观的压力,只有少数人最终能成为“精英”的社会现象,促使了功利化教育思想的形成。(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77.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设人文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44.9%的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很大作用,但只有13.6%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很满意,说明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原因一是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必修课过少,教师限于学时的限制只能将内容浓缩化、浅显化,学生感受不到人文课程的魅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学科分类过细的,理工科的不学文科,文科学得又很局限,使学生难以全面提高人文素质[3]。(3)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具有重要作用。53.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很大的所用,但51.4%的学生反映教师只是偶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多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原因一是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学理念及方法、知识的渊博程度等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很大的影响;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离,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4)校园人文氛围缺失。70%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人文氛围,仅有18.5%的学生对校园人文氛围较为满意。原因一是学校的管理体制较为松散,出现学生吸烟酗酒等不良现象;二是学校提高人文素质的硬件设施缺乏,53.1%的学生反映图书馆的书过于陈旧且种类过少,难以满足需要。三是学校提高人文素质的软件设施缺乏,55.1%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加强文化、艺术、社科、技能等社团实践活动,且分别有33.7%,29.2%的学生表示愿意多参加文体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

三、培养途径探析

1.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1)引导学生发挥提高人文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人文素质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内在品质,能否提高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本身。因此,学校应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好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系;转化学生重功利的实用主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人文活动。(2)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校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更多关于哲学和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全局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3)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应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学生应积极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4)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网站。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面对面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可以进行在线心理辅导,使心理辅导更加普及化、及时化、高效化。

2.加强对学校人文素质的建设。(1)改变教育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一是应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重视程度,转变教育及教学观念,明确学校培养的应是既具有丰富的科学素质,又有高尚的人文素养的全面型人才,逐渐淡化功利意识;二是应调整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如小组合作讨论、现场选题发言等考察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优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学校一是应将一些文理融合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增加学时数,为学生系统且深入地学习人文知识奠定基础;二是应对文理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理工科学生主要进行文史哲、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学生主要进行有关现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进一步深化其原有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3)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促进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取专业知识中所富含的人文精神,紧扣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使用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4)重视教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通常将教师视为榜样,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因此,教师一方面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在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给予学生鼓励,成为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不竭动力。(5)采取多样措施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制度规范,坚决抵制在校大学生在公众场合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应加强对图书馆、多媒体、实验室等设施的投入,为学生更好地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在软件设施上,学校应加强校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及文化活动,通过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1]王佳.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2,(20):266-267.

[2]张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浅谈 [J].江苏高教,2008,(5):141-142.

[3]安娜.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J].中国成人教育,2007,(5):82-83.

G640

A

1674-9324(2014)35-0147-03

孙琳(1993-),女,安徽芜湖人,2011级地理科学专业,从事地理科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