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藏在深山的避暑小镇
2014-08-30许文舟
许文舟
水磨房群 演绎山村童话
去古墨,看水磨房群。流浪河流经古墨一公里多的距离,竟有33间水磨房,分布在河的两岸。流水不到每秒1方, 但通过开沟挖渠,引水到一定的高度,那些水磨都可以同时转动起来。水磨“嗡嗡嗡”转着,像是分家的蜂群,兜箩中的玉米或苦荞便数着颗粒一样均匀地进入磨嘴,石磨转动,低矮的水磨房弥漫着粮食的清香。守磨的多是老人,年轻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拉面的人,把粮食往磨兜箩中一放,就坐到火塘边,泡一罐“百抖茶”,抽一阵子水烟筒,面就磨好了。
水磨主要由磨房、磨盘、磨轮三部分构成。磨房内安置磨盘,共有上下两扇,直径约2米到2.5米 左右,上扇比下扇厚一至二倍,磨盘以石质坚硬耐磨的优质石料凿制而成。在古墨有专门凿制水磨的师傅,他们常年在流浪河边做活,一台水磨至少也得几十个工。两盘磨扇的吻合面,錾凿出一定走向的沟棱,当地人叫磨牙齿,便于磨碎粮食,一段时间过去,守磨人会根据出面、声音等情况,判定磨牙是否磨损过大,便适时给水磨磨牙,给水磨磨齿叫锻磨,抬起上磨,才发现,别说这硬石头,嚼着嚼着就都被粮食磨平了。锻磨属于细活,钢錾与铁锤,在磨牙齿上游走,靠的是一颗比面粉还软的心。一盘水磨能否磨得细,关健就靠磨的牙齿,就像人。磨面时堵住退水坝,提起磨槽闸板,让水冲动磨轮,牵动磨盘旋转。磨毕,放下槽闸,提起泄水闸, 水即外流,磨亦停转。
流水潺潺,除了水磨叮叮当当有节凑的响声,还可以听到遍布山间的清溪私语、满山松涛。如果夏天,蝉绝对不会放过合唱的机会,倒也不觉得烦,毕竟这是古墨,反倒是太静了,会显得有点压抑。河岸除了茂密的泡核桃树,就是粮田,这是夏天,放眼都是绿色,才进入古墨的村口,正在观点台上眺望,凉爽的风便让你的暑热全退。
古墨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加工成面粉,就需要有水磨房,嘴嚼古墨村三山五地盛产的玉米与苦荞。村支书杨大介绍,古墨的水磨房最早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有200多年了吧,但据一些老人说,不止200多年,差不多古墨500多年前有人居住的时候起,先祖们就知道利用水能冲动水磨了。在流浪河下游,可以看到19处水磨房遗址,从遗址的断墙间长出的树需要几人合围。一间接一间的磨房形成群落,差不多都用河边的石头砌起。石头墙,石头房顶,石头坐凳,石头水缸,石头就地取材,经过石匠的双手组建成石头的世界,古朴而有意趣,住着冬暖夏凉。远远看去,磨房像中世纪的古堡,面灰洇染着屋顶,古堡又像是灰头土脸的世纪老人。
水磨房只有十来个平方,里间磨面,外间供喝茶向火。还有一种情况,磨面与碾米同时进行,这种磨房面积大一些,水磨是不占多少面积,但石碾体积庞大,由水轮驱动磨轴带动磨臂,磨臂的尽头安有直径1米的石轮,沿着3米多直径的圆形石槽碾压谷物。这种古老的石木结构机械在强大的水流驱动下自动工作,碾出来的米不碎,吃起来有种清香。古墨水稻种植得很少,石碾没有多少稻谷可碾,二十多间磨房只有两间碾米房,差不多都闲置着。
听着水磨叮当叮当地转动,顺便让守磨的老人给你做个飞面粑粑。飞面就是从水磨里飞落的那层面灰,粑粑用火塘里的热火灰焐熟,吃起来糯而香。其实,水磨房就是古墨最好的避暑山庄,可以边吃飞面粑粑边把脚伸进河水里,打几个水漂,肆无忌惮的放飞心情。
文化在这里传承千年
古墨的美,美在传统文化。这里,人人爱花,家家养花,名花藏在庭院深深的人家,逢端午或新春,都会摆到村旁小道,供众人欣赏。谁家栽出的好花,都会受众人称道,把花伺候得好的人,一定也能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2008年,在大理国际兰展获金奖的大花红莲瓣,主人就是每天与庄稼打交道的古墨农民。
到古墨玩,绕不开卉繁蝶恋蜂飞,不论你哪个季节来,都有适时绽放的花卉。古墨山头,就是一个大花园,春天杜鹃有红黄两种,按海拔高低,依次开放。在村子里转 悠,一不小心就会遇见千岁的古茶树,摘一片芽叶含在嘴里,定嚼出茶文化在古墨上千年的演绎。多数人家都养着蜜蜂,古墨山有最佳蜜源,不论金色的油菜花,还是绛红色的荞麦花,绝对没有化肥超标农药残留。核桃仁蘸蜂蜜,箩卜蘸蜂蜜,苦荞粑粑蘸蜂蜜,甚至挂在竹篱笆墙上的苦瓜,也都可以蘸蜂蜜吃呢。客人来了,也都是一个“蘸”字,会让你吃得胃撑肚圆。
说到古墨的文化,不能不说对联。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写对联贴对联,在鲜红的纸上书写来年的希望,往自家门楣上一贴,节日的气氛便出来了。这里的老人, 十有八九下笔就有文章,就有才情,用不着抄录现成的东西,略作沉思,便会根据你家实际情况,一气呵成,有恭贺的成份,有道喜的元素,总之会让主人家看到对联喜上眉梢。写对联的老人,在这里都很受尊敬,被人称为老师,管你有没有教过学生,老师这样的尊称一直会伴随你终老。古墨的名字,也许源于这里文人墨客多的原因吧,一个小小的村庄,清朝年间共有7人考取进士。
年味在这里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淡去,进入腊月,灰墙青瓦的小院,每天都有喜事。杀年猪、舂粑粑、盖房子等一件接一件的活,让年味具体。这时,那些外出打工 的、在外工作的都回到古墨,从大年初二开始,老人们相互拜年,表达心意,更多的年轻人则坐在村头的泡核桃树下,聊天喝茶。即便酒喝高了,见到有人在面前路过,都会起身,让到路的一边去,并且亲切地喊一声“叔叔”或“婶婶”。古人说过:与德比邻,道不孤。古墨人才辈出,在省上市上县上都有不少能人精英,说宿命一点,恐怕就是德的福报吧。
有位诗人写道:筷子落地就会发芽。古墨就是这样的地方,种什么都适合,只是人均土地少些,只能在精耕细作上出文章。经济作物以泡核桃为主,在全乡还没有人主 张种植泡核桃时,这里的农民就已瞄上泡核桃这棵致富果,田边地头、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泡核桃,核桃成熟的季节是古墨人最喜庆的日子,因为在这个季节,出售泡核桃的钱会源源不断流进一家一户的帐本,变成孩子手中的玩具,姑娘们美丽的新衣,都市人只能住上的“洋房”,几年前不敢奢望的小轿车。
除了泡核桃,你可以吃到清凉爽口、又纯又香的苦荞粑粑。油炸豌豆粉是古墨的清凉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菜当然是火腿煮鸡,原汁原味,香味扑鼻。加木瓜可以 除风,加酸笋追求爽口。如果想吃素的,树花菜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口感嫩爽、煮、炒、凉拌皆可,常食能润泽皮肤、有美容保健功用。在古墨,家家户户的屋檐都会挂着一只只风肝,别看它像霜打的茄子,应该算古墨最好的伴手礼品了。食用时将风肝放入锅中煮熟、晾凉、切片,整齐地码在盘中,然后将葱花、辣椒粉、酱油、 醋、味精放入碗中兑成汁,与码放整齐的肝一同上桌,蘸食。与核桃有关的饮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核桃麦芽糖,核桃煮鸡、核桃酒……一核到底,又常常以核桃宴的形式在结婚场面上大放光彩。
如果有时间,古墨满山的野菜,足可以让你吃上野菜宴,荠菜、白蒿、麻蒿、野豌豆、野小蒜……凡是可以吃的野菜,都可以在流浪河两岸搜罗得到。早先,野菜曾让不少人赖以果腹,如今物质生活逐年丰富,追求生活的高质量成了都市人的迫切需求,野菜就成了调剂生活、亲近自然的奢侈品。
避暑小镇 幸福的体温
随着全球升温,冰川消融,气候异常,炎热是这个星球隐蔽的敌人。避暑是人们的必然选择,将自己交给“冬避寒焉,夏避暑焉”的福地,就是享受。北魏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养猪》中写道:“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 可见,避暑并非今人的时尚享受,古代,人们惧怕酷暑难当,选择避暑的妙境。避暑有几层意思,一是辟除暑热,二是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三是避免中暑。
避暑,公园已不再是现代人的首选,仅有的一点点阴凉,也都会被各种嘈杂的燥声驱赶,人们把目光投向乡村,于是才有中国避暑小镇评选活动出炉。
避暑,需要水的滋养,古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除了一条诗意的流浪河,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哪怕大旱,绝对不会因为缺水让一棵植物枯萎死去。人在家中,自来水不 用翻山越岭,就在房后的台地,鱼儿一贪欢,就顺着松木水槽溜到农户家中的水缸,善心的人家,又会把那些惊恐的鱼轻轻捞起,放回原处。不论是浙江的莫干山,还是江西九江庐山,北戴河、鸡公山等著名避暑圣地,都有著名水源,这样的避暑山庄才有灵气与底气。避暑,需要树,古墨6476亩泡核桃树,早就像一把把巨伞顶住了狂泻的紫外线,加上山上的茂林修竹,房前屋后的桃梨果木,就会营生出不尽的绿风,创造出天然的氧吧。古墨人有自己的避暑食谱,炎夏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在苦瓜、苦菜、莴笋、芹菜等避暑佳品上做文章,烹调出清凉解热的美食。田埂地边的药草,同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杯药茶,解渴之外,附带赠你一抹清凉。
日子随着流浪河远去,但清凉留下来,留在青石板上,留在四合院里,于是才有雨滴石阶、风疾掠竹,才有雨打芭蕉的惬意。因为清凉,不会有懊热而积聚的憔悴,烦恼而陡增的失眠。
避暑,你就在古黑的农家住上几天,这里,再热的天气下,也不会有无精打采的树,萎靡不振的叶子。让流浪河陪着你散步,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让那些给你撑伞的大树给你几片叶子,制成小小的书签。你会遇上102岁仍然跟在牛屁股后面拾粪的爷爷,七八十岁还背着街货去赶山街的老妈妈,还会遇上那些放下锄头,在打歌场上跳得让星星头晕的农家妇女。
2013年8月15日,“2013中国避暑小镇”古墨村授牌仪式在诗礼乡隆重举行。“石诗诵古情河淌爱”,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乔惠民、执行副会长兼执行秘书长沈泽江等领导到会,在热烈而隆重的气氛中,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名誉会长乔惠民将“2013中国避暑小镇”古墨村的奖牌授予了古墨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大。这应该说是实至名归。
“2013中国避暑小镇”,特指最适合开展夏季避暑休闲旅游的特色乡镇、村落、景区、社区、园区。该体系要求入选的避暑小镇必须具备五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特性:气候消暑性、环境绿色性、景观美学性、生活宜居性、旅游舒适性。古墨村因具备条件成功入选。
避暑小镇古墨,是大自然的宠儿,到这里,你会发现,所有的景观都是自然天成,没有人为雕琢成分,生活宜居性较高。游客来了,都有种不想走的冲动。
(责编: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