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胁迫因子及保护对策研究

2014-08-30梁曾飞

绿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措施对策

梁曾飞

摘要:在调查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其来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压力和胁迫,提出了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以期为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湿地资源;胁迫;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3004

1研究区概况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汨罗市境内,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38″~113°10′6″,北纬28°47′19″~29°3′59″,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954.1hm2。所在区域属江河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区过渡区域,并以江冲积平原地貌形态为主。气候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呈现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气候特征。

2湖南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

2.1湿地类型

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中的湿地分类系统,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将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主要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3大湿地类以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4个湿地型(表1)。

2.2湿地结构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湿地斑块划分标准,对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类型小班区划,经GIS软件求算,得出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2812.2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5.2%。天然湿地面积为2812.24hm2,占公园总面积的95.2%,湿地总面积的100%。其中,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分别为2095.31hm2、453.06hm2、263.87hm2,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74.5%、16.1%、9.4%,分别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0.9%、15.2%、8.9%,详见表1。

2.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外业现场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相关技术规定,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分为草地、旱地、沙地、水域、有林地、沼泽地6大地类,各个地类面积分别为:1059.08hm2、29.96hm2、125.04hm2、1345.96hm2、130.19hm2、263.87hm2,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35.9%、1.0%、4.2%、45.6%、4.4%、8.9%,详见表2。

2.4.1湿地水资源

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位于中国湖南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汨罗江全长253km,流域面积达5543km2。长乐以上,河流流经丘陵山区,水系发育,水量丰富。长乐以下,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展宽可通航,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2.4.2湿地水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根据2011年汨罗江新市断面水质报告,汨罗江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

2.4.3湿地生物资源

(1)植被类型:根据《湖南植被》的分区,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湘北滨湖平原栲栎林、旱柳林、桑树林、湖漫滩草甸、沼泽、水生植物及农田植被区的洞庭湖平原及湖泊植被小区,与湘中、湘东山丘盆地栲稠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毛竹林、油茶林及农田植被区的幕阜、连云山山地丘陵植被小区毗连。植被类型主要为沼泽和水生植被,在河流周边山丘上分布小面积的针叶林、阔叶林和灌草丛。

(2)植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种子植物576种(含种下等级,以及栽培、逸生植物),隶属121科365属。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11种,被子植物116科355属565种。去掉栽培以及外来逸生植物,该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13种,隶属于108科323属,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为优势科。

(3)野生动物种类: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在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08种,隶属于30目74科。其中鱼类有5目13科52种,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爬行动物有3目8科20种,鸟类有15目41科113种,哺乳动物有5目8科12种。其中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0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和鸟类及兽类达114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20种,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为濒危级别的物种有7种,此外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12种。

2.4.4湿地景观资源和湿地文化资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汨罗江下游,其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泛滥地、沼泽湿地于一体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洞庭湖区河流湿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汨罗江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湿地景观独特,观赏性强。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河流景观、河滩景观、水塘湿地景观与沼泽湿地景观为主体,景观类型多样,组合度高;同时融合了历史悠久的屈原端午文化、洞庭水乡文化、农业耕作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与类型较为丰富。在汨罗江湿地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且孕育了与其相适应的湿地文化,体现了湿地公园丰富的文化资源。

3湿地公园资源主要胁迫分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面临的压力可以分为自然压力、社会经济压力,以及文化和其它压力。

3.1自然压力

(1)洞庭湖湿地演变趋势。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汨罗江的下游和汨罗江入洞庭湖湖口处,整个洞庭湖区的地貌演变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变化趋势。洞庭湖湿地的演变趋势好坏,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演变方向。

(2)洪水。由于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洞庭湖区腹地,洪水是近代以来洞庭湖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洪水与湿地的关系较为复杂,在较长周期演变历史来说洪水一方面能促进湿地的演变,同时对于短时间序列演变来说洪水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洪水对于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湿地资源的演替,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湿地资源以及附属设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3)血吸虫。在亚热带暖湿气候条件下, 湖滩草洲的湿地环境给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钉螺的盛衰与湖水的消长及湿地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据专家介绍,25m是钉螺(血吸虫的寄主)繁殖的最佳水位。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洞庭湖区的边缘,而且湿地公园下游大部分范围处于25m附近高程,河滩湿地为钉螺的孳生提供了生存环境,使得灭螺难度增大,无法彻底有效地消灭钉螺,加上耕牛敞放,人、牛极易反复感染,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如何加强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的管理,从而消除血吸虫危害,将成为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2社会经济压力

(1)对湿地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尽管汨罗市政府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许多的宣传,但是实际的对策、行动与重视力度不够。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更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的意识。这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较大障碍。

(2)河道的滥采滥挖。近年来,汨罗江上采金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开采深度由5~6m上升到15~20m,甚至更深,可以将汨罗江挖个底朝天。一艘中型采金船每昼夜可挖掘砂石60m3。在采金高峰期,采金船多达百余只,1d挖出的砂石有6000m3。砂石严重阻塞河道,改变水流方向,冲刷两岸,造成堤岸破坏,对汨罗江湿地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汨罗江两岸采石采砂场也越来越多,不仅破坏河道,而且造成两岸堤坝景观凌乱,同时破坏了两岸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湿地景观。

对河道的过度开发,尤其是翻砂采砂,对湿地资源、湿地植物产生重大破坏,同时也对鱼类的洄游及水生软体动物的生存带来影响。一些软体河蚌本来是生活在河床的表层,但由于采沙时要把底下的沙翻起来,然后将不要的沙再覆盖到上面,这样就极大地破坏了河蚌的生存环境。在当地有一种叫爬山壳的贝类,正是由于采沙,近几年来已经很少见了。采沙引起汨罗江浑浊不堪,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

(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由于长江上游、汨罗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化,洞庭湖入湖泥沙淤积已经成为近代湖区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也导致洞庭湖区、汨罗江洪水位记录的屡次刷新,洪、涝、潮等灾害频繁发生。河流湿地面积的减少,河道严重淤积,大大地削弱了河道的容蓄能力,致使在雨季季节经常因暴雨使防汛墙出现险情,甚至造成决堤事故,给汨罗江附近百姓正常生活、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抵御这些灾害,常常通过加高防汛墙增加河道的容蓄能力,或者通过综合整治将土堤改成“高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并通过“裁弯取直”将河道拉直,以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这样,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河道的形式变得单一,河道中的水的流动也将是一样的,环境条件非常单纯,而且,这样形成的生态体系也是不稳定的。

这样,一方面,汨罗江大量河流湿地被填埋、隔断。从数量上来讲,大幅减少;另一方面,水质污染,加之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生物的生息条件被破坏,使河流湿地丧失了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性。

(4)水质污染。汨罗江水污染主要来自上游平江县和汨罗市的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随着各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企业不断增多,农业作业的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大面积推广,以及水上运输和水上生产作业船只的机器漏油,已经对汨罗江水质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了城镇居民饮水、渔业生产等。

(5)政府各部门观念的不一致。林业部门希望退耕还湖,恢复湿地,保护湿地,而对于农业部门和血防部门希望保持原状或者减少湿地。生态专家希望河道自然化,水利专家希望河道渠道化、人工化等等。也基于此,政府政令有时候相互抵触,为湿地公园建设造成一定阻力。

3.3文化和其它压力

(1)外来物种入侵。尽管目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还没有发现有害的外来物种,但是有些物种的入侵危害性也许不是在短期能够体现的,其危害一旦出现,带来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2)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意识。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社区涉及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不是很高,这对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3)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据调查,汨罗江流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冬寒)、冰雹、高温热害、作物病、虫害、草害、鼠害,还有农业地质灾害(如地震、滑波、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农业生态环境灾害(如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其特点是灾种多、面积大、危害重。显然,自然灾害给汨罗江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灾害是极其严重的。

4保护对策与措施

(1)完善湿地管理法律制度,加大湿地公共教育的投入。目前汨罗市还没有对湿地进行专门立法,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依据散落在各种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湿地资源破坏日益严重,必须建立一门专门的湿地立法。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建立湿地教育基地的投入,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普及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公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2)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从源头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包括上游平江县的污水排放。加大城市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同时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内部而言,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开发力度不能超过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库建设、交通、排污等,都需要体现生态性、环保性,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有效整治湿地上游的矿产开采以及河道的采沙采金活动。尽管金矿、砂石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却牺牲了汨罗江整体的自然景观及纯净的水质。因此,在汨罗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必须对这样的破坏开采予以管制取缔。通过平江县政府、岳阳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加大对上游平江的金矿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严格禁止采用氰化钠等剧毒药剂进行选矿,严格禁止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汨罗江,同时加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采砂淘金的管理力度,条件允许实行全面禁止采砂淘金,恢复汨罗江河道。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封停,并且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环境整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法制管理,鼓励全社会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湿地恢复与湖区血防控制的双赢。联合农业部门、血防办,积极探索和收集湿地血吸虫控制方法,解决因湿地的恢复与扩展而导致的血吸虫危害扩散问题。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严禁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或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同时对河滩地牲畜放养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防止因动物粪便造成的人畜交叉感染。

(5)推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减少渠道堤、人工堤岸河岸比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的核心是恢复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因此从长远看,多自然型的河流应该成为汨罗江河流的主流形态。但是,当前汨罗江的河道情况多数是被渠道化了的硬质护岸结构,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而乡村的河道,一部分是砼和浆砌块石的护岸结构,即所谓经过整治的“高标准”的河道,而有相当一部分河道,未经整治,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疏浚量大。对此,可以因地制宜,逐步解决。对于市区有条件的河段和郊区的大部分河道,建议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通过样板河段的试验,大力推动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环境,以根本改变汨罗江河流的形象。同时,加大市区河道两侧土地开发的控制和管理,结合沿河旧区改造、地块开发,逐渐还地于河,改造现有防汛墙,降低防汛墙高程,改善市区河道景观、生态功能,逐步营造优美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滨水环境。为了确保这项生态恢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的理念,对于关键的环节,例如,护岸所使用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水和绿网络化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指导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

(6)强化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形成湿地保护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至少做到有专人负责湿地保护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应引进湿地、水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湿地评估等专业人才,以便于开展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资源检测工作,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更好地监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为湿地保护、保育及恢复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7)完善湿地投入机制。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在湿地利用的同时,应加大对湿地资金的反哺,做到利用与保护有机协调。建立湿地资源恢复示范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同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引导合理开发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积极开展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工程,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

(8)结合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大体系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体系。洞庭湖湿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已经建立相对完善和齐备的监测体系。而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湿地监测体系能进一步摸清整个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湿地状况,对湿地水质、土壤状况、生物群落、污染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监测制定湿地环境保护和监测质量标准,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可以充实和完备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使其数据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卫明,陆静依.日本横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综述与启示[J].水利规划设计,2001(2).

[2]张绍梁.发挥河道水环境生态美学功能的雏见[J].上海水利,2000(2).

[3]卫明.日本第二个河流技术发展五年计划[J].上海水务,2000(2).

[4]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4).

[5]来红州,莫多闻,苏成.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J].地理研究,2004(1).

[6]雷璇,杨波,蒋卫国,等.东洞庭湿地植被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2(3).

(2)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从源头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包括上游平江县的污水排放。加大城市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同时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内部而言,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开发力度不能超过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库建设、交通、排污等,都需要体现生态性、环保性,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有效整治湿地上游的矿产开采以及河道的采沙采金活动。尽管金矿、砂石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却牺牲了汨罗江整体的自然景观及纯净的水质。因此,在汨罗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必须对这样的破坏开采予以管制取缔。通过平江县政府、岳阳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加大对上游平江的金矿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严格禁止采用氰化钠等剧毒药剂进行选矿,严格禁止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汨罗江,同时加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采砂淘金的管理力度,条件允许实行全面禁止采砂淘金,恢复汨罗江河道。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封停,并且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环境整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法制管理,鼓励全社会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湿地恢复与湖区血防控制的双赢。联合农业部门、血防办,积极探索和收集湿地血吸虫控制方法,解决因湿地的恢复与扩展而导致的血吸虫危害扩散问题。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严禁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或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同时对河滩地牲畜放养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防止因动物粪便造成的人畜交叉感染。

(5)推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减少渠道堤、人工堤岸河岸比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的核心是恢复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因此从长远看,多自然型的河流应该成为汨罗江河流的主流形态。但是,当前汨罗江的河道情况多数是被渠道化了的硬质护岸结构,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而乡村的河道,一部分是砼和浆砌块石的护岸结构,即所谓经过整治的“高标准”的河道,而有相当一部分河道,未经整治,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疏浚量大。对此,可以因地制宜,逐步解决。对于市区有条件的河段和郊区的大部分河道,建议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通过样板河段的试验,大力推动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环境,以根本改变汨罗江河流的形象。同时,加大市区河道两侧土地开发的控制和管理,结合沿河旧区改造、地块开发,逐渐还地于河,改造现有防汛墙,降低防汛墙高程,改善市区河道景观、生态功能,逐步营造优美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滨水环境。为了确保这项生态恢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的理念,对于关键的环节,例如,护岸所使用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水和绿网络化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指导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

(6)强化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形成湿地保护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至少做到有专人负责湿地保护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应引进湿地、水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湿地评估等专业人才,以便于开展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资源检测工作,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更好地监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为湿地保护、保育及恢复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7)完善湿地投入机制。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在湿地利用的同时,应加大对湿地资金的反哺,做到利用与保护有机协调。建立湿地资源恢复示范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同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引导合理开发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积极开展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工程,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

(8)结合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大体系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体系。洞庭湖湿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已经建立相对完善和齐备的监测体系。而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湿地监测体系能进一步摸清整个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湿地状况,对湿地水质、土壤状况、生物群落、污染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监测制定湿地环境保护和监测质量标准,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可以充实和完备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使其数据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卫明,陆静依.日本横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综述与启示[J].水利规划设计,2001(2).

[2]张绍梁.发挥河道水环境生态美学功能的雏见[J].上海水利,2000(2).

[3]卫明.日本第二个河流技术发展五年计划[J].上海水务,2000(2).

[4]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4).

[5]来红州,莫多闻,苏成.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J].地理研究,2004(1).

[6]雷璇,杨波,蒋卫国,等.东洞庭湿地植被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2(3).

(2)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从源头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包括上游平江县的污水排放。加大城市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同时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内部而言,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开发力度不能超过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库建设、交通、排污等,都需要体现生态性、环保性,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有效整治湿地上游的矿产开采以及河道的采沙采金活动。尽管金矿、砂石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却牺牲了汨罗江整体的自然景观及纯净的水质。因此,在汨罗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必须对这样的破坏开采予以管制取缔。通过平江县政府、岳阳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加大对上游平江的金矿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严格禁止采用氰化钠等剧毒药剂进行选矿,严格禁止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汨罗江,同时加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采砂淘金的管理力度,条件允许实行全面禁止采砂淘金,恢复汨罗江河道。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封停,并且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环境整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法制管理,鼓励全社会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湿地恢复与湖区血防控制的双赢。联合农业部门、血防办,积极探索和收集湿地血吸虫控制方法,解决因湿地的恢复与扩展而导致的血吸虫危害扩散问题。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严禁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或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同时对河滩地牲畜放养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防止因动物粪便造成的人畜交叉感染。

(5)推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减少渠道堤、人工堤岸河岸比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的核心是恢复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因此从长远看,多自然型的河流应该成为汨罗江河流的主流形态。但是,当前汨罗江的河道情况多数是被渠道化了的硬质护岸结构,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而乡村的河道,一部分是砼和浆砌块石的护岸结构,即所谓经过整治的“高标准”的河道,而有相当一部分河道,未经整治,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疏浚量大。对此,可以因地制宜,逐步解决。对于市区有条件的河段和郊区的大部分河道,建议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通过样板河段的试验,大力推动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环境,以根本改变汨罗江河流的形象。同时,加大市区河道两侧土地开发的控制和管理,结合沿河旧区改造、地块开发,逐渐还地于河,改造现有防汛墙,降低防汛墙高程,改善市区河道景观、生态功能,逐步营造优美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滨水环境。为了确保这项生态恢复工程的有序实施,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的理念,对于关键的环节,例如,护岸所使用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水和绿网络化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指导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

(6)强化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形成湿地保护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至少做到有专人负责湿地保护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应引进湿地、水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湿地评估等专业人才,以便于开展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资源检测工作,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更好地监控,提高对湿地的认识,为湿地保护、保育及恢复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7)完善湿地投入机制。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在湿地利用的同时,应加大对湿地资金的反哺,做到利用与保护有机协调。建立湿地资源恢复示范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同时,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湿地,引导合理开发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大力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积极开展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示范工程,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

(8)结合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大体系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体系。洞庭湖湿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已经建立相对完善和齐备的监测体系。而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湿地监测体系能进一步摸清整个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湿地状况,对湿地水质、土壤状况、生物群落、污染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通过监测制定湿地环境保护和监测质量标准,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可以充实和完备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使其数据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卫明,陆静依.日本横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综述与启示[J].水利规划设计,2001(2).

[2]张绍梁.发挥河道水环境生态美学功能的雏见[J].上海水利,2000(2).

[3]卫明.日本第二个河流技术发展五年计划[J].上海水务,2000(2).

[4]毛德华,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2002(4).

[5]来红州,莫多闻,苏成.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J].地理研究,2004(1).

[6]雷璇,杨波,蒋卫国,等.东洞庭湿地植被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2(3).

猜你喜欢

措施对策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