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与蒙古国的交往与合作
2014-08-30吴坪晏
吴坪晏
一、呼和浩特市与蒙古国交往合作现状
呼和浩特市因与蒙古国毗邻,在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近年来,我市加强与蒙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目前,在蒙古国投资的企业有25家,协议投资总额为15324万美元,占我市对外投资总额56%,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地质矿产开采勘探、农畜产品加工、有线电视服务、水资源勘察、国际运输、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在国家和自治区大力扶持“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之下,在境外投资企业中,国有背景的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它们凭着资金、人才、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获取国外资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自身战略升级,也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对外贸易方面, 2013年度我市对蒙古国出口金额为15936万美元,同比增长81.46%,进口金额为 80万美元,同比下降63.41%,进出口总额为16016万美元,同比增长77.96%。主要出口产品是电力、重型卡车等工程用机械、生活用品等。
在我市投资的蒙古国企业有3家,总投资额57.4万美元,合同外资额48万美元,投资领域涉及餐饮与服装。
在文教卫生方面,近两年在我市就医的蒙古国公民大约700多人,我市接收中小学留学生大约100人,就医人数和留学生人数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呼和浩特市在与蒙古国经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与蒙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 我市“向北开放”战略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虽然我市与乌兰巴托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协议,但一直没有形成跨境次区域国际合作共识,没有形成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相比之下,我国其他区域国际合作,例如东北亚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大湄公河开发、图们江开发等许多跨境次区域国际合作,相关国家和地区均取得了共识,共同努力,定位清晰、目标明确,从而使上述地区之间的跨境次区域国际合作开展起来,进而发展成为这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的趋势日益明显。
(二)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受蒙古国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合作方的信誉影响较大,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尤为明显。不确定的风险因素是制约企业到蒙古国开展资源类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企业无论在国内还是东道国方面,都无法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融资难已成为企业在海外快速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企业在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同时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并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主要表现在: 许多企业对东道国市场、法律、政策研究不够,了解不多,信息闭塞;对资本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做得不够充分,风险估计不足;对国外投资项目的运营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缺乏等。
(五)国有企业对蒙古国市场没有足够重视。我市在海外资源类开发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国有企业占多数,这些“走出去”的国有企业主要以获取国家境外矿产资源开发补助为前提进行投资,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运作海外投资模式。因为这些大企业在国内市场很容易得到矿产资源,没有必要承担去蒙古国开发矿产资源的风险,因此对蒙古投资的积极性不够高。
(六)我市的境外投资企业缺乏境外投资风险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对蒙古国市场环境的分析把握不够,对政治、经济环境不熟悉。另外,企业普遍缺乏熟悉法律、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面对全新的国际市场经营环境时往往茫然无措,导致投资计划一再拖延,不能顺利进行。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尽管目前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战略伙伴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经贸领域的合作对中蒙双方都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间高层互访,建立和完善同蒙古国的合作机制,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医疗、生态等各领域交往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政府之间的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互访和一般联络的层面上,还要在大规模的产业合作、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跨境区域国际合作等领域,定期开展政府间高层次协商和洽谈,努力推动双方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向北开放战略的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举办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专设俄、蒙展馆)、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巴托市缔结友好城市系列活动周、草原丝绸之路论坛、中蒙经贸洽谈会、中蒙常设协商工作组会议等大型会展活动,全力推动我市“向北开放”战略宣传,不仅要引起海内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做到广为人知和深入人心,而且要努力使其上升到自治区或国家战略层面,得到高层领导高度重视,促进投资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此举将成为我市加快实施向北开放战略成功的关键环节。
(三)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提升我市对外投资影响力和竞争力。现阶段,我市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方式以在境外设立新企业为主,包括开展跨国并购、对外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等,其他形式比较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输出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结构,在“走出去”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程度,进而提升我市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力。
(四)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建设,激活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新规划制定呼和浩特与乌兰巴托市及俄、蒙地区主要城市之间陆路与航空国际大通道的战略蓝图,充分利用新机场航空物流园(空港)和沙良铁路、公路物流港(陆港),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水平。
(五)以大项目合作为龙头,带动经贸合作全面发展。特别要注重中方对蒙经贸合作的产业升级,逐渐改变从蒙古国直接进口能源和资源的方式,采取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相结合,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等多种合作方式,扩展相应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双方经贸合作领域的全面发展。
(六)加快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一个企业要走出去,资金、技术等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国际化经营人才通常是指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他们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保证和核心优势。我市几家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开展项目遇到诸多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足。人才培养的缺乏已成为企业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面临的最大瓶颈。因此,企业要提高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