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制度自信及其现实启示

2014-08-30

理论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制度

方 涛

( 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在邓小平诞辰110 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的一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以高度的制度自信,带领党和人民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伟大转折,使中国重新步入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邓小平的制度自信表现在多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继承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成果,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足,是人类向自由而全面发展过渡的制度保障。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1]116这种自信,来自于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来自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以及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失误的科学认识。

1.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针对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异化的言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强调一定要驳倒这种言论。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2]167“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2]166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30 年的发展,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历史上从未取得过的进步,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基本完成了祖国统一,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社会主义制度拥有资本主义制度没有的优势。邓小平认为,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所没有的优越性,“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2]337具体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人民能有共同的理想和道德标准,可以摆脱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二是“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1]195-196可以摆脱剥削和掠夺,避免经济危机和两极分化;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2]128四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1]377这一点,已为新中国历史所证明。正是依靠这一优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许多大型项目,如宝成铁路、南京长江大桥、“两弹一星”等,都是通过调动各方面力量才办成的。

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邓小平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固然有主观的原因,“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2]166-167是旧社会长时期历史遗留的影响造成的。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会经历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旧的势力会继续抵抗;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阶段,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各方面基础很差,长期缺少民主和法治的传统,不可能在刚成立时各方面制度就很完善,同时也缺少建设经验。邓小平相信,“现在我们总结了经验,纠正了错误,毫无疑问将来会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都快,并且比较稳定而持久。”[2]167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发挥

在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的同时,邓小平并不否认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层面的不足。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2]250-251正是因为具体制度方面存在着不足,所以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邓小平坚信,只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将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1. 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足。1980 年8月18 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分析了党和国家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2]327具体表现在:一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的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二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三是“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四是“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五是“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2]327-336

2. 要用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一句空话,需要用实践来证明。邓小平强调,“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2]250-251“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实惠,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4]658“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5]1255邓小平坚信,“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2]337

3.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有把握实现目标。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着信心,相信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同等数量的人办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2]521985 年5 月19 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了人才的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1]120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1]377

三、改革开放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制度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待发挥,所以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完善。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原则性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制度。他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我们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允许一些个体经济存在,不会影响走社会主义道路。”[5]1076

1.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的变革具体层面的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指出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2]336“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322改革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1]241正是有对改革性质和目的的正确认识,邓小平坚信改革开放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135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178也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搞无政府状况”。[2]391-392

2. 对外开放是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邓小平主张,要对外开放,继承和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有益经验和知识。他指出,“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加快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4]480这“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会损害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4]369同时,邓小平还强调,要走自己的路,有选择性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不能把学习借鉴变成盲目崇拜,更不能照搬。他指出,“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1]265“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2]167-168“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的经验,变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262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1]3

3. 改革开放中的消极影响能够克服。对内改革,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本身也有缺陷,会带来一些问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资本主义不好的东西也会进来。对此,邓小平强调,通过坚持“四个保证”,即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和党的建设,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采取法律和教育的手段,可以克服这些消极影响。他指出,“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1]135“我们的承受能力比较大,加上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即使有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1]202邓小平表示,“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1]149

四、邓小平制度自信的现实启示

邓小平的制度自信,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底气,也明确了改革的正确方向。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的制度自信,对于我们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1. 政治定力是制度自信的本质要求。邓小平的制度自信,首先体现在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强政治定力的表现。正是有这样的政治定力,面对各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和思潮,面对1989 年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在,我们已经确立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

2. 不照抄照搬是制度自信的基本要求。邓小平认为,一方面,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另一方面,在引进的同时要有所选择、有所鉴别,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照搬。这是制度自信的基本要求。如果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好,就谈不上什么制度自信。现在,仍然有人认为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就是比中国好,一切都以西方的制度为标准。甚至认为不符合西方所谓的标准,改革就不到位、不成功。事实表明,即使是同样的西方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体形式也不一样,都会受本国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一再证明,照抄照搬别国的制度,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立足于国情,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先进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制度,才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3. 全面深化改革是制度自信的必然选择。邓小平坚持制度自信,并不否认社会主义在具体制度层面上存在不足,强调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很强的优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37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进一步显现,制度自信才能久远。

4. 丰富发展成果是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邓小平的制度自信,不仅仅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来证明。制度自信属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如果生产力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处于贫穷的状态,即使不断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也是苍白无力的,不能让人信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有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通过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这样,制度自信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结语

邓小平的制度自信,内涵丰富,底气十足,一以贯之。正是有这样的自信,虽历经各种重大考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厦在中国依然屹立不倒,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最终导致改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中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更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只有坚定制度自信,我们才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才有面对复杂局面的政治定力。

[1]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4]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毛泽东文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制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青年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方法的再检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历史使命的终结?——在资本主义危机中思考女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