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4-08-30温凤鸣
摘要:高校“没收手机行动”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问题的广泛关注,大学课堂到底该不该禁手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会怎样影响学习效果,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焦点小组访谈,在调查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从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方法、手机媒介素养三个层面提出改进课堂学习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手机;上网;课堂;学习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01-02
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蔚然成风,在教育界却引发了一场“没收学生手机的行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首开先河试行新校规:上课前把学生手机收上来装进专门制定的手机袋中下课后再发给学生。西安博迪中学系主任带头下教室搜查没收学生手机。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了一股抵制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舆论,成为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问题进行研究有着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井冈山大学为例,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31份,问卷回收率为77%,有效问卷211份,有效率为91.3%。其中4.3%即9人从未使用过手机上网,因此本文以使用过手机上网的202位同学的问卷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
1.课堂手机上网的时长。调查显示,90%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在“平均一节课使用手机上网时长”的调查中,202名学生有所差异,大部分集中在6~10分钟,占33.5%;其次为11~15分钟,占25.3%。另外还有2.2%即4名同学一节课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为46~50分钟,也就是说几乎整节课都在手机上网。
2.课堂手机上网的目的。浏览新闻、即时聊天、玩微博是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最主要的三种方式,分别占总样本的71.1%、60%和47.9%。利用手机网络查资料、玩手机游戏、听音乐的比例占45.3%、37.4%和28.9%。由此可见,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娱乐和学习,以娱乐为主。网络查阅资料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课堂中仍有部分学生已意识到手机网络可用作学习的功能,而听音乐所占比例最小,是因为音乐容易引起老师注意干扰课堂不方便使用。
3.课堂手机上网的原因。在问及为什么课堂手机上网时,79.5%学生表示老师讲课内容枯燥无法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48.9%认为老师授课方式呆板,缺乏互动。由此说明,教师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是否课堂手机上网有较大影响。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跟风,看见周围同学上课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教室有免费Wi-Fi也是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一个原因。
二、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
1.实验设计。将新闻专业二年级56名学生(第一次接触<传播学>课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相同的性别比例(男女为5/9)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4人。第一组为对照组,即学生与平时一样正常上课,课后进行测验;第二组为控制组1,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第三组为控制组2,课中教师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第四组为控制组3,改变教学方式,由前三组的纯理论讲授改为理论讲授与体验教学(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一条最新的新浪新闻并进行在线评论)相结合。学生手机上网为因变量,课后测验成绩为自变量,选择《传播学》中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为教学内容,设计三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画出传播模式图,作为课后测验试题,两个30分,一个40分共100分值。教师每组授课30分钟,学生做题15分钟。每一组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2.实验结论。成绩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平均分是衡量学习成绩差异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实验发现,控制组的平均分都高于对照组,其中控制组3的平均分最高,为69.3分,学习效果最好;其次为控制组1,为64.2分,控制组2的平均分较低,为58.1分,对照组的平均分最低,为55.5分,学习效果最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①大学生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效果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未手机上网(控制组1)的平均成绩高于未加任何干预的对照组,但与全部使用手机上网的控制组3相比,使用手机上网的平均成绩却高于未手机上网的平均成绩;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教师课中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均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③教师将手机上网融合到教学环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教师课中提醒效果较差。
三、改进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策略
1.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将手机上网融入教学环节。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容易分散注意力,无心听课影响学习,大部分大学生已认识到这种危害性,而上述调查也表明,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枯燥呆板是引发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打发时间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任课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方式,用更为活泼有趣的方式教学,如将手机上网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进行学习,体验手机上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式教学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反而能促进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这已在上述实验中得到证实。焦点小组访谈时学生一致表示期待在课堂中得到更多样化的媒介体验,建议教师在视频案例、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业务操作、新闻评论课等情境中使用手机上网体验学习。
2.创新课堂管理方法,敦促提醒学生上课不要玩手机。当前许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特别是大课堂教学时,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课堂管理,学生不听课低头玩手机常被教师所忽略,长此以往自然影响学习成绩。如果高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提高认识,创新课堂管理方法,上课时有意识地敦促提醒学生,或教学管理者以课堂管理规范的形式规定任课老师有课中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的职责。焦点小组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反感任课老师对他们的善意提醒,认为课堂玩手机是对教师上课的一种干扰并表示教师提醒后会及时收起手机。
3.转“堵”为“疏”,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尽管实验研究已证实禁止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果,但焦点小组访谈发现,学生对老师要求他们课前上交手机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学生长期带着抵触情绪上课未必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如果能将没收手机、禁带手机这种“堵”的手段转变为对大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上网认识的“疏”的策略,通过主题班会或媒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上网不仅可用于娱乐,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用于查单词、拍课件、查阅老师提到但自己不懂的专业知识、巩固知识和拓宽知识面、回答老师提问进行课堂互动等,并指出课堂手机上网影响学习的危害性。让学生养成自觉、建设性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堵”只是一时的短期的效果,而“疏”却能带来更加持久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为课题“大学生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XJJG-12-10。
作者简介:温凤鸣(1986-),女,江西赣州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和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