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尽铅华 积淀人生

2014-08-29朱延嵩

共产党员·上 2014年8期
关键词:陕北南瓜文字

朱延嵩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者》等杂志签约作家李丹崖又出新作《人生有味是清欢》。李丹崖从事创作至今,发表作品150余万字,出版作品集《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快乐是生命的花朵》《扬眉欢喜,低眉自在》《不出鞘的心灵》等8部,近百篇文章入选各种图书。他曾经5次获得《读者》杂志“最受读者欢迎文章奖”。《人生有味是清欢》通过100余篇哲思随笔,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呈现出浸润着智慧和爱的文字,读来有一种怦然心动、欲罢不能的感觉。

我和李丹崖先生虽未曾谋面,却在一个文学交流群里时有交流,有机会看到他新鲜出炉的作品。看得多了,就不禁在思考,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为何能写出那么多清新隽永、优美雅致的文字。看李丹崖在新书自序中的介绍,了解了他的文学启蒙之路,原来,爱上文学也可以那么简单:那个红砖灰瓦的中学校园里精心装点的墙报、那个被他临摹得变了模样的字帖,还有路遥《平凡的世界》……作家记忆里同文学相关联的点点滴滴,有着青涩朦胧的味道,而他把握住了这段难忘的岁月,洗尽铅华,积淀人生,最终和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丹崖的文章短小精炼,灵性的文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人会说,短文能有多少信息含量呢?如果这样认为,你显然没有认真阅读李丹崖的文章。一篇篇具有真知灼见的篇章,字里行间映射出作者广博的文化涉猎、深厚的文化底蕴、遵从内心的禅意人生。读他的灵思妙语,常令人拍案叫绝,引发自身强烈的共鸣。他把自己所倡导的读纸质图书,立意为“能蘸着口水翻页的才是书”;他在人人称颂的“钉子精神”背后,看到了锤子的功劳;他在陕北的歌与风中,找到了《诗经》的影子,言陕北民歌就像陕北原野上穿行的风一样,将永远被寄存在时光的《诗经》里,不老永新……这些文章所具有的独特视角、精辟的人生哲理、娴熟的写作手法不能不令人叹服。初读李丹崖的文字,如汩汩清泉流过心灵,而一篇篇通读下来,则恍如饮罢烧酒,有着说不尽的畅快淋漓。

李丹崖的文章追求短小唯美的同时,饱含真情实感,力求呈现生活中那些原生的、真实的美好。从作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年和少年时期的李丹崖生活比较清苦。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不能忘记《1989年除夕的红薯稀饭》:“那个除夕夜,红薯稀饭的香一直在我家屋子里弥漫了好久也没有散去,我几乎是带着这样的香味入睡的”;他不能忘记陶炉带给他幼年的种种温暖:“天冷风寒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遥远的童年,想起那只陶炉,还有窗外暖暖的风声”;他也总是难以忘怀南瓜笋带给他的惬意与满足:“我有过一家人围着火炉吃一锅南瓜笋的经历,喷香的南瓜笋,和回锅肉在一起煨煮,吃得我丝丝溜溜地吹着热气,一股暖融融的香从舌尖飘溢全身……”一个知名的作家,能够把幼时的生活本真地还原出来,是一种磊落的胸襟和平和的心态。他把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看作是上天赋予他的财富,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在安逸幸福中的青少年读者、没有过那样生活经历的同龄人,看到作者这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字,是否会被打动,是否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正能量?

“淡淡的好,平静地说,如促膝谈心;有道理,却温和,如树下的阳光;年轻,清澈,却有一点点隐约禅意,如同把一个湖泊装在花瓶里……这些文字,那么明白,明白到可以照耀心灵。”这是著名专栏作家罗西对李丹崖文章的评价。的确,李丹崖的语言干净、明丽,叙述平实、简练,他的文章如鸿庐轻扣,只要用心打开,就会发现无尽的惊喜!有幸看到这部作品的读者们,就让我们与李丹崖共同开启一段刻骨铭心的心灵之旅,去领略那不一般的人生风景吧。

猜你喜欢

陕北南瓜文字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南瓜灯
梦中的文字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