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

2014-08-29陈庞洲肖玉根檀谊洪黄传蔷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1期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陈庞洲 肖玉根 檀谊洪 黄传蔷

【摘要】 目的 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3例, 探析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及颈清扫范围。结果 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 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 45岁男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II~IV区转移率较高, IV区转移率最高, 其次分别为II区、III区、V区。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关键词】 颈部清扫;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病理组织类型为乳头状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1]。甲状腺乳头状癌虽恶性度低、生长缓慢, 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且残留的颈部转移淋巴结为该病复发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出现同侧气管及气管前中央淋巴结转移, 同时向同侧颈淋巴结转移[2]。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颈清扫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故本院入选2013年1~12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颈清扫规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41例, 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45.4±3.1)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标准[3];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所有患者均排除甲状腺手术史, 均未行头颈部放疗及远处转移, 术中未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1. 2 方法 行患侧峡部及腺叶切除术, 冰冻病理学检查术中标本, 记录观察原发病灶为单发或多发病灶、是否有包膜侵犯、大小、各区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检出个数, 进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术。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或清扫VI区淋巴结。术后1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探析患者出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颈清扫范围。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 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灶转移与否作为因变量, 患者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 多分类变量分别设置亚变量, 以P<0.05作为逐步回归筛选变量的标准。

2 结果

2. 1 病灶转移情况 甲状腺乳头状癌123例, 8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单纯中央区转移80例(96.4%), 单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3.6%)。

2. 2 年龄构成情况 27~45岁70例, 转移61例(87.1%), 46~73岁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 P<0.01)。

2. 3 性别构成情况 女41例, 转移21例(51.2%), 男82例, 转移62例(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 P<0.05)。

2. 4 肿瘤直径情况 肿瘤直径≥1 cm者70例, 转移61例(87.1%), <1 cm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 P<0.01)。

2. 5 肿瘤侵及范围情况 肿瘤未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者71例, 转移35例(49.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52例, 转移48例(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 P<0.01)。

2. 6 病灶转移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病灶转移情况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侵及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7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观察的相关因素中4个因素选入Cox方程, 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 恶性度也最轻。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 多见于儿童或年轻(40岁前)女性患者, 有些患者在儿童时期曾作过颈部X线治疗。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侵及范围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27~45岁70例, 转移61例(87.1%), 46~73岁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 P<0.01);女41例, 转移21例(51.2%), 男82例, 转移62例(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 P<0.05);肿瘤直径≥1 cm者70例, 转移61例(87.1%), <1 cm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 P<0.01);肿瘤未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者71例, 转移35例(49.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52例, 转移48例(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 P<0.01), 与李传乐等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本研究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45岁男性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增加了发生肿瘤病灶转移的高危性。因此, 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 颜丹桂,张彬,安常明,等.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11, 46(11): 50-51.

[2] 张宇虹,夏稻子,林萍,等.高频超声扫查对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06(12):702-703.

[3] 牛少雄,袁明,牛建华,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26(3):153-156.

[收稿日期:2014-04-01]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3例, 探析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及颈清扫范围。结果 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 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 45岁男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II~IV区转移率较高, IV区转移率最高, 其次分别为II区、III区、V区。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关键词】 颈部清扫;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病理组织类型为乳头状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1]。甲状腺乳头状癌虽恶性度低、生长缓慢, 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且残留的颈部转移淋巴结为该病复发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出现同侧气管及气管前中央淋巴结转移, 同时向同侧颈淋巴结转移[2]。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颈清扫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故本院入选2013年1~12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颈清扫规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41例, 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45.4±3.1)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标准[3];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所有患者均排除甲状腺手术史, 均未行头颈部放疗及远处转移, 术中未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1. 2 方法 行患侧峡部及腺叶切除术, 冰冻病理学检查术中标本, 记录观察原发病灶为单发或多发病灶、是否有包膜侵犯、大小、各区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检出个数, 进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术。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或清扫VI区淋巴结。术后1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探析患者出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颈清扫范围。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 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灶转移与否作为因变量, 患者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 多分类变量分别设置亚变量, 以P<0.05作为逐步回归筛选变量的标准。

2 结果

2. 1 病灶转移情况 甲状腺乳头状癌123例, 8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单纯中央区转移80例(96.4%), 单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3.6%)。

2. 2 年龄构成情况 27~45岁70例, 转移61例(87.1%), 46~73岁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 P<0.01)。

2. 3 性别构成情况 女41例, 转移21例(51.2%), 男82例, 转移62例(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 P<0.05)。

2. 4 肿瘤直径情况 肿瘤直径≥1 cm者70例, 转移61例(87.1%), <1 cm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 P<0.01)。

2. 5 肿瘤侵及范围情况 肿瘤未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者71例, 转移35例(49.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52例, 转移48例(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 P<0.01)。

2. 6 病灶转移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病灶转移情况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侵及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7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观察的相关因素中4个因素选入Cox方程, 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 恶性度也最轻。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 多见于儿童或年轻(40岁前)女性患者, 有些患者在儿童时期曾作过颈部X线治疗。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侵及范围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27~45岁70例, 转移61例(87.1%), 46~73岁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 P<0.01);女41例, 转移21例(51.2%), 男82例, 转移62例(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 P<0.05);肿瘤直径≥1 cm者70例, 转移61例(87.1%), <1 cm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 P<0.01);肿瘤未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者71例, 转移35例(49.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52例, 转移48例(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 P<0.01), 与李传乐等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本研究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45岁男性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增加了发生肿瘤病灶转移的高危性。因此, 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 颜丹桂,张彬,安常明,等.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11, 46(11): 50-51.

[2] 张宇虹,夏稻子,林萍,等.高频超声扫查对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06(12):702-703.

[3] 牛少雄,袁明,牛建华,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26(3):153-156.

[收稿日期:2014-04-01]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颈清扫范围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3例, 探析其病灶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性影响因素及颈清扫范围。结果 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病灶转移83例, 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 45岁男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II~IV区转移率较高, IV区转移率最高, 其次分别为II区、III区、V区。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关键词】 颈部清扫;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病理组织类型为乳头状癌, 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1]。甲状腺乳头状癌虽恶性度低、生长缓慢, 但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且残留的颈部转移淋巴结为该病复发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多出现同侧气管及气管前中央淋巴结转移, 同时向同侧颈淋巴结转移[2]。探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颈清扫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故本院入选2013年1~12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及颈清扫规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其中男82例, 女41例, 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45.4±3.1)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标准[3];经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所有患者均排除甲状腺手术史, 均未行头颈部放疗及远处转移, 术中未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1. 2 方法 行患侧峡部及腺叶切除术, 冰冻病理学检查术中标本, 记录观察原发病灶为单发或多发病灶、是否有包膜侵犯、大小、各区颈部淋巴结转移及检出个数, 进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术。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或清扫VI区淋巴结。术后1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探析患者出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颈清扫范围。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 发生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灶转移与否作为因变量, 患者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 多分类变量分别设置亚变量, 以P<0.05作为逐步回归筛选变量的标准。

2 结果

2. 1 病灶转移情况 甲状腺乳头状癌123例, 83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单纯中央区转移80例(96.4%), 单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3.6%)。

2. 2 年龄构成情况 27~45岁70例, 转移61例(87.1%), 46~73岁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 P<0.01)。

2. 3 性别构成情况 女41例, 转移21例(51.2%), 男82例, 转移62例(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 P<0.05)。

2. 4 肿瘤直径情况 肿瘤直径≥1 cm者70例, 转移61例(87.1%), <1 cm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 P<0.01)。

2. 5 肿瘤侵及范围情况 肿瘤未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者71例, 转移35例(49.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52例, 转移48例(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 P<0.01)。

2. 6 病灶转移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病灶转移情况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侵及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7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观察的相关因素中4个因素选入Cox方程, 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 恶性度也最轻。约占甲状腺癌的半数, 多见于儿童或年轻(40岁前)女性患者, 有些患者在儿童时期曾作过颈部X线治疗。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侵及范围等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27~45岁70例, 转移61例(87.1%), 46~73岁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8, P<0.01);女41例, 转移21例(51.2%), 男82例, 转移62例(7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1, P<0.05);肿瘤直径≥1 cm者70例, 转移61例(87.1%), <1 cm者53例, 转移22例(4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62, P<0.01);肿瘤未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者71例, 转移35例(49.3%);肿瘤侵及甲状腺被膜及被膜外52例, 转移48例(9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0, P<0.01), 与李传乐等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本研究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超过1 cm、侵及甲状腺被膜外、<45岁男性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增加了发生肿瘤病灶转移的高危性。因此, 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转移者(≥3)患者应同时进行患侧II~V区淋巴结清扫,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1] 颜丹桂,张彬,安常明,等.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NO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11, 46(11): 50-51.

[2] 张宇虹,夏稻子,林萍,等.高频超声扫查对弥漫性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06(12):702-703.

[3] 牛少雄,袁明,牛建华,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100阳性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26(3):153-156.

[收稿日期:2014-04-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规律及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甲状腺非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T1期外周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常规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彩超与CT联合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探讨